孔飚,张雪辉,高永旺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广西 北海 536000 E-mail:956111840@qq.com)
骨转移瘤是指原发于骨骼或肌肉骨骼系统以外其它器官的恶性肿瘤,通血液循环或直接侵及骨组织而形成的继发性骨肿瘤。99m锝(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的探测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低。CT的解剖分辨率好,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低。SPECT/CT实现了CT解剖图像与功能成像的同机融合,极大提高对骨骼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笔者通过对SPECT/CT融合显像与全身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对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收集了2009年 1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的154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肿瘤患者,年龄29~89岁。154例中肺癌32例,鼻咽癌33例,乳腺癌21例,前列腺癌 26例,宫颈癌16例,胃癌4例,食管癌5例,结肠癌 6例,直肠癌 5例,甲状腺癌3例,不明原发病灶的转移癌3例。所有患者均为全身骨平面显像发现有异常骨放射性浓聚灶或异常放射性缺损灶者。广泛骨转移、超级骨显像的患者不纳入本研究。
1.2 显像与方法
1.2.1 显像仪器及显影剂 显像仪器为Philips Precedence 16 SPECT/CT,CT为16排诊断级CT;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MDP药盒由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江源制药厂提供。严格按操作规程标记药物,99mTC-MDP放化纯度>95%。
1.2.2 检查方法 静脉注射99mTC-M DP 740~1 110MBq,嘱患者30min后饮水500~1 000ml,3~6h后检查,检查前排空尿液,并注意避免尿液污染衣裤和身体。全身骨扫描采用低能通用准直器,双探头采集,能峰 140keV,窗宽 20%,矩阵 256×1024,采集速度150mm/min行。发现可疑浓聚病灶后以病灶为中心,分别行CT扫描和SPECT图像采集,CT扫描条件:电压120kV,电流 150mA,层厚2mm,矩阵1024×1024。SPECT采集:行双探头平行采集,能峰140keV,窗宽 20%,矩阵64×64,连续采集 360°,分别旋转 180°,步进 6°,10s/帧。 应用Astonish程序处理原始核医学图像,采用Syntegra软件进行图像融合。
1.3 图像分析及诊断标准 2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分析全身骨显像平面图像,然后结合CT图像,分析SPECT/CT融合图像。诊断结果分别为:①肿瘤骨转移或骨转移可能性大;②无肿瘤骨转移或无骨转移可能性大。
全身平面骨显像的诊断标准[1]:①肿瘤骨转移:全身骨骼见多个不对称的放射性异常分布灶(3个或3个以上);长骨骨干放射性异常分布或累及毗邻关节,或呈孤立性病灶;脊椎放射性异常病灶位于椎体内和椎弓根内;肋骨放射性异常病灶沿肋骨走行。②无肿瘤骨转移:放射性异常病灶位于手术、外伤、骨折部位;四肢关节呈对称性异常分布;脊椎放射性异常分布毗邻椎间盘的椎体边缘,突出在椎体轮廓外、椎小关节;肋骨异常分布呈圆形或类圆形,或虽呈短条形但垂直于肋骨长轴。
SPECT/CT融合图像的诊断标准[2,3]:①肿瘤骨转移:局部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排除手术、外伤、骨折、骨岛等良性病变,CT有骨质破坏、骨皮质中断,伴或不伴有软组织肿块影;局部骨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CT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影,但可排除手术、外伤、骨折、骨岛、放疗史等良性病变;②SPECT/CT诊断无肿瘤骨转移:SPECT图像放射性异常分布区有手术、外伤、放疗史;CT表现为非病理性骨折、关节脱位、骨囊肿、骨岛及其他良性骨肿瘤性病变,也可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椎体压缩及其他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等,没有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最终诊断:①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检查;②2种以上其他影像技术(MRI、CT、X线)诊断结果一致;③3~6个月SPECT/CT复查或长期(≥6个月)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全身平面显像和
SPECT/CT融合显像两组符合率的差异进行χ2检验。
154例全身平面骨显像共发现342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最终确诊肿瘤骨转移患者83例,无肿瘤骨转移者71例。
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或骨转移可能性大76例,无骨转移或无骨转移可能性大78例;全身平面骨显像诊断与最终诊断结果符合115例,准确性为72.72%(115/154);其中骨转移诊断符合61例,灵敏度为73.49%(61/83);无骨转移诊断符合54例,特异性为76.06%(54/71)。
SPECT/CT融合骨显像诊断骨转移或骨转移可能性大84例,无转移或无骨转移可能性大70例,SPECT/CT融合骨显像诊断与最终诊断结果符合 147例,准确性为 95.45%(147/154);其中骨转移诊断符合79例,灵敏度为95.18%(79/83);无骨转移诊断符合68例,特异性为95.77%(68/71)。
SPECT/CT融合骨显像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明显高于全身平面显像诊断。χ2分别为26.17、14.78和 11.41,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
3.1 全身平面显像是诊断肿瘤骨转移最常用的方法,其灵敏度高可显示全身骨骼系统,对骨骼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一目了然,通常可比X线片早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4]。但平面骨显像难以对组织结构重叠部位的病灶精确定位,同时肋骨、肩胛骨、骨盆等部位发生骨转移时,平面骨显像不易区分其具体部位[5]。MDP在骨骼中的聚集主要取决于骨代谢的活跃程度和骨局部血流状况,骨转移灶和良性病灶骨盐代谢活跃且血供丰富都显示为放射性浓聚,平面骨显像仅能根据其浓聚程度、范围、大小、部位、形态等来鉴别[6]。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能同时提供解剖和功能图像,特别是同机配置诊断性螺旋CT,极大提高了SPECT/CT的性能,同机融合避免了错位融合及检查时间差所致的功能图像及解剖图像不一致;CT对SPEC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提高了图像质量和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可对生理性摄取做出排除性诊断。本研究显示,SPECT/CT融合骨显像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全身平面显像诊断。在肿瘤骨转移诊断方面SPECT/CT较全身骨显像有明显增益价值。
3.2 脊柱是肿瘤骨转移好发部位,恶性肿瘤高龄患者居多,脊柱普遍有退行性改变。脊柱呈异常放射性浓聚分布的病灶,可能是骨转移性病灶,也可能是退行性,或二者并存。骨骼病变的良恶性与病灶部位有关,当病变累及椎体或椎弓根常提示为骨转移,浓聚灶位于椎小关节或有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区,可结合临床考虑为良性病变[7]。CT显示有骨质破坏而骨显像显示为放射性浓聚的病灶,多提示有骨转移的可能[8]。骨显像灵敏高,但缺乏特异性。SPECT/CT设备中的诊断级螺旋CT依靠其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的优势,能显示病变部位骨密度的性质、骨小梁分布、骨皮质有无破坏或中断、病灶周围有无异常软组织、椎体形态是否改变以及病灶的CT值,SPECT/CT结合了CT的解剖结构定位与平面显像高灵敏度2种特性,可对脊柱浓聚灶性质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3.3 SPECT/CT显像也有其局限性,骨转移灶、炎性反应或外伤等全身平面显像均可显示放射性浓聚灶。本组SPECT/CT显像的误诊中,有1例患者不明原因腰痛,骨显像第1腰椎椎体异常放射性浓聚灶,CT融合最初考虑转移可能性大,6个月后复查浓聚灶变淡,痛感减轻,因患者有外伤史,考虑为隐匿性骨折所致;2例女性患者骨显像骶髂关节轻度放射性浓聚,CT未见异常,最初考虑骨质疏松,后随访复查放射性浓聚增高,并出现骨质破坏,经病理检查最终诊断为骨转移。因此,由于肿瘤骨转移早期骨质密度改变不明显,病灶局限,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这种情况应综合分析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临床各项检查,不应仅以放射性分布异常或CT骨质有无改变作为诊断骨转移标准。
综上所述,SPECT/CT的同机融合图像实现了功能显像和解剖影像的良好结合,提高了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但还需进一步总结和积累经验,减少误诊。
[1] 赵祯,李林,李芳兰,等.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病灶的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9(6):1036-1039.
[2] 郑建国,赵波沣,于治国,等.SPECT/CT融合显像在肋骨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6):925-928.
[3] 李亚伦,赵祯,赵丽霞,等.放射性核素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诊断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0):1641-1643.
[4] 李飞,陈红,刘秀霞,等.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J].安徽医学,2011,32(8):1101-1105.
[5] 秦永德,李肖红,王塞岗,等.SPECT/CT骨显像在肿瘤患者可疑脊柱转移灶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8,28(4):249-251.
[6] Einat Even-sapir.Imaging of malignant bone involvment bymorphologic,scintigmphic arId hybrid modalities[J].J Nucl Med,2005,46:1356.
[7] 朱广文,张延军,杜雪梅,等.99mTC-MDP SPECT/CT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5,25(6):335-336.
[8] 王新华,赵艳萍,陆海键,等.SPECT/CT显像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意义[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0,30(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