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瑞,文秋林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 530021)
论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
郭 瑞,文秋林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 53002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人文精神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基础上,提出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并为人们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才能推进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伟大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新模式;地位与作用
随着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人的健康需求普遍提高以及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医学模式正在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揭示了人体不仅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受心理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从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注重对人类的关怀基础上,医学人文精神也就应运而生。本文对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新医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医学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环境和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医学人文精神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对所有的病人都应一视同仁。几千年以来,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医生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在诊断治疗中贯穿着对病人的同情与关爱,主张与病人进行情感沟通,形成了“仁爱救人”的医德精髓。这种精神的发扬,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以此作为医者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并成为各代医者奉行的医德宗旨。在西方,一般认为古代比较系统的医学伦理规范源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同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并指出“医生应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这也体现了古代医德中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中外历史上,医学都是最具有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社会化、医学科技化的加速发展,现代医学已经发展成为囊括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许多现象和事实表明,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就成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对医学提出的要求。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显得十分迫切,医学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人文精神是一种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传承数千年的思潮,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人类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始终以人的健康关怀为终极目标,本质是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出医学对生命的最根本态度。具体而言,医学人文精神关注的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以及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是指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利益和幸福、人的发展完善和自由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2]。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点是“以人为本”,核心是敬畏生命权、尊重健康权,我们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前提下,大力倡导医学人文精神。
模式最初是一个数理逻辑概念,即用系统中的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哲学学科引进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是指从事物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关于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并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成为总结各种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它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提高,医学模式从产生到现在依次经历了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在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医学模式是在当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它认为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要从人的生活环境、行为、精神和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努力。新医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人类对健康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入,健康已不再是单纯的无疾病状态,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人的健康需求普遍提高以及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等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77年,美国纽约洲Rochester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为了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医疗保健的目的,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障制度”。这就是说,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模式),还包括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帮助治疗疾病的保健体系(医疗服务因素)。这种医学模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自我的协调关系,强调普遍和谐的整体观念。因此,恩格尔提出的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受,这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例如,在现代医学中,对口臭的研究、口腔的保健;医学伦理学中的“安乐死”,人工受精、胚胎移植、代孕母亲以及各种慢性疾病伴随的焦虑与忧郁症等都属于新医学模式的应用。它强调在当代生物医学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社会环境因素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作用的途径及相互作用的机制、方式。它认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取决于医疗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卫生保健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它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当代社会中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性不断暴露出来,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彻底解决心理、社会因素所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新的医学模式“从医学整体论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产生和健康保持过程中所起的综合作用,并突出强调心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一医学模式的确立对医学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3]。这就要求在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它所提出的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病人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等系列人文性的要求,并强调医学向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回归,既要治疗疾病,更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照料。这些都表明,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
新医学模式正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决定了对待疾病与健康不能从简单的单一角度去考虑。现代疾病谱的改变,也决定着生物因素在疾病谱中的角色越来越小,现代的疾病越来越多地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等相关联。“现在的患者除了通过诊疗解决病痛,还希望医务人员对其表示重视,对其隐私进行保护,对诊疗方案能够征求自己的意见,甚至希望与医务人员共同制订方案”[4]。而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能只见病不见人,而要把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这些都表明,在新医学模式下,患者有更多的伦理及人文要求。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使人们不但能更有效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有可能操纵基因、精子或卵子、受精卵、胚胎、以至人脑和人的行为,甚至人类能干预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安排。同时,这些也带来了更多的新的伦理学问题。如安乐死、试管婴儿血缘认定、堕胎、器官移植;辅助生殖如人工受精、胚胎移植、代孕母亲等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实践新医学模式中倡导医学人文精神能够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领域而产生的伦理学难题。
新医学模式的出现,使得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医学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医学模式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从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注重对人类的关怀,医学人文精神便应运而生。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与较强的人文精神。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21世纪世界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科技与人文融合,加强对医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各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5]。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本身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其贯穿医学教育始终,大力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因此,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务人员,更好地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新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它的基本特征和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根本观点需要通过医学教育来实现。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载体,必须建立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这样的医学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而在医疗实践中,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对于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并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怀、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样通过在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从而使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
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为在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精神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新医学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①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新医学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非全部;②在实践新医学模式中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③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倡导医学人文精神不能与实践医学新模式等同,它们之间相互促进,不能互相替代。因此,只有认识和处理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才能推进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伟大实践。
[1]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0 ,41(4):267-270.
[2]唐雪梅,王明真,刘东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4):293-294.
[3]赵洪波,毛熙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现代医学精神的终极价值取向—现代医学模式视域下医学生医学精神教育初探[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 ,7(4):1-4.
[4]陈 芸,王光明.医学伦理学在现代医患关系减压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1,11(4):124 -125.
[5]李 芳,李义庭,刘 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0):66-68.
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New Model
GUO Rui,WEN Qiu-lin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21,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model,this paper presents that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is an essential condition in practicing medical new model,advocating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ioethics and medical humane education and build a goo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new model,thus we can cultivate the eligible medical persons with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and construct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humanism.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medical new model;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G40-012
A
1006-2769(2012)03-0564-04
2012-01-05
郭 瑞(1987-),女,湖北宜城人,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人文与卫生政策。
文秋林(1969-),男,广西桂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