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聪,刘新光,张志珍,张海涛,唐旭东、梁念慈
(广东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广东湛江 524023)
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林小聪,刘新光,张志珍,张海涛,唐旭东、梁念慈
(广东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广东湛江 524023)
在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完善了网络教学环境,创建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科研带动本科教育,积极实施双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材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1]。广东医学院《生物化学》基础医学课程自从2004年分别被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医学院评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以来,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名教师、名教材为依托,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科研与教学并举”作为指导思想,大胆进行教学创新,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该课程的建设过程,总结如下。
精品课程要求所有材料包括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课件、教案、习题、教学录像、参考文献都必须能够在网上浏览,制作良好的精品课程网页非常重要。目前本课程已制作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本科《生物化学》理论教材的全套教学课件。所有实验课也全部使用电子课件进行授课,实现了全过程覆盖。在这些教学课件中,我校较多地采用了国外最新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彩图和相关的动画与视频资料,不少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和化学奖的图片资料加入到课件中。在课程录像方面,除了原有6位教师7学时的教学录像外,本课程还建设成为广东医学院网络课程,已完成79学时的教学录像,放在校园网上。此外,每年都定期对教学课件、教案和习题等进行更新和补充,以确保课程网页的新颖性和时效性。再者,还利用赛尔毕博教学在线平台通过课后随访、征求意见、课程在线分组讨论、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不但使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同时也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本课程2009年获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优秀奖,《生物化学网络课程》2009年获第五届全国医学优秀电教教材评比网络课程三等奖。
一支结构优化、德才兼备、精于教学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以及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目前有2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助教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5名,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2名;45岁以下20名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本课程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对新引进的教师进行专门的教学培训,做好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前期准备,如至少听一轮教授或副教授主讲的本科理论教学课和骨干教师的实验教学课,并跟班考试,实行学科内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试讲制度和培养性讲课,循序渐进承担各层次教学任务;接受学科内同行、基础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组以及学校督导组三级教学督导;安排责任性较强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秘书,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心;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坚持实行“教学名师和名教授上讲台”制度,全国优秀教师、南粤杰出教师、博士生导师梁念慈教授和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刘新光教授均承担了本科生《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
本课程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自2004年起先后聘请美国哈佛大学康景轩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周中军副教授、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Yousin Such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Brian K.Kennedy博士和Matt R.Kaeberlein博士为本课程的特聘教授,定期来校进行指导和学术讲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和学术氛围。此外,本课程还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出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等,及时掌握国际教育与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目前本课程已有9人赴美国和香港参加合作研究,有13人次参加国际会议或短期培训。这对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后备人才的迅速成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课程还制定了良好的教学奖励制度,对学校教学水平综合评价达到85分以上的教师以及获资助的教学课题、发表的教学论文和获奖成果进行奖励,并与教研室的年终考核、评先评优以及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挂钩,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有效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学研究(简称科研)是人类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通过一定的手段,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活动。科研和教学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2]。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科研与教学并举”作为指导思想,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课程获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教学提高型厅级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医学生物活性分子研究厅级重点实验室称号及资助。此外,本课程还获得了省教育厅重点学科经费、省级精品课程的支持,以及学校也对本课程的支持。这些教学建设经费的大量投入,极大改善了我们的各项教学与科研条件。利用这些经费,我校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化药理学等大型实验室以及洁净度达万级以上的细胞培养室,仪器设备总值已超过900万元;万元以上仪器有73台(件)。
良好的教学建设经费投入和设备配套促进科研的开展。近五年,本课程成员获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20项,其他课题61项,经费总额2500多万元(含学校配套经费);现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科研论文48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核心期刊146篇,获国家专利2项;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
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和申请教改课题。本课程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均参加各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并结合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引进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充实到学生实验中,从而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教师的实验技术水平。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还将周克元教授和刘新光教授获省级科学技术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材。通过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改革,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科研方法和思路,使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科研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近5年,本课程教师主编全国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和《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实验指导》3部,副主编全国规划教材《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第2版)》2部,参编教材20余部;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教学成果获省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一项。
长期的科研实践推动了课程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本课程有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4人。近5年我校已为广东省输送了具有科研、教学、临床能力的博士和硕士86人。自2005年起,每年都有1-2名研究生的论文被评为广东医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课程培养的研究生,连续4年每年均有1-2名研究生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3名本课程培养的博士均已成为教研室和实验室的主任和课题组负责人。教学队伍中有刘新光教授、李涛教授和唐旭东教授被列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张志珍、张海涛、刘文、马卫列、刘勇军、陈维春6名教师被列为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因此,科研的开展对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术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课程自1994年至今已连续被评为省重点学科或重点扶持学科。
双语教学是指在运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同时,利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模式,在国内主要指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教学[3]。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4]。本课程自2004年起,主要采取“渐进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实施双语教学。从以中文为主夹杂英语词汇的形式逐渐过渡到英文板书授课、中英相结合讲解,最后到全英文授课,只用中文提示重点、难点。此外,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利用英语提问,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在涉及专业词汇较少,专业性不强的章节,适当地安排分组讨论,让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发言,其他学生用英语做补充或纠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对话、讨论和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和阅读能力。为了加强双语授课的效果,在期末考卷中一部分试题采用英文出题,如专业词汇的翻译、名词解释等,使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者,我们还组织有关青年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改革尝试,由于是小班上课,师生有较多的交流机会,通过双语教学不但锻炼了青年教师英语口语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年学校重新对双语课程教师进行了重新认定与考核,本课程唐旭东、李涛、李莉萍三名留美归国教师获得了双语教师资格。《生物化学》课程被重新认定为双语教学课程。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雄厚的学科专业和科研背景是本课程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下一阶段,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根据“十二五”高校国家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综合改革示范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及优化课程共享系统。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1-23.
[2]严善春,曹传旺,姜中珠.加强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09-110.
[3]杨 劲,何凤田,曾益军,等.双语和互动式教学在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21):4116-4118.
[4]陈岱松,熊 兰,杨 敏,等.对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6-27.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p-quality Biochemistry Course
LIN Xiao-cong,LIU Xin-guang,ZHANG Zhi-zhen,ZHANG Hai-tao,TANG Xu-dong,LIANG Nian-ci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23,China)
To develop the top-quality course of biochemistry,we took such measures as improving the network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establishing a stable and high-quality teaching team,promo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and vigorously implementing bilingual teaching.Satisfactory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biochemistry;top-quality course;teaching reformation
G642.0
A
1006-2769(2012)03-0517-03
2012-02-02
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XP0401);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林小聪(1975-),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科研。
刘新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