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黎明前的黑暗
——对伦敦奥运前夕青年人骚乱的研究
于洋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本文就伦敦奥运会前夕出现的英国青年人骚乱的现象,通过对顾拜旦创建现代奥运会教育青年人的初衷、伦敦申奥成败的关键—— 教育年轻人计划的实施情况、伦敦奥运会前夕青年人骚乱事件的原因进行研究,深度剖析该现象产生的症结所在,使人们认识到奥运本意“教育”理念回归的重要性,从而为奥运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奥运会 教育青年人 伦敦奥运奇兵 骚乱剖析
2005年7月7日,伦敦申奥成功,其报告主旨:让体育感染青年人,让体育引导青年人追寻奥林匹克精神,正与顾拜旦建立现代奥运会初衷——“教育青年人”遥相呼应,为伦敦拔得头筹。然而正如往届奥运会前夕均会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体育社会问题一样,伦敦奥运会在倒计时刻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群众抗议和骚乱,但其引人注意之处则在于这次伦敦骚乱事件以青年人为主,这不仅与现代奥运会“和平和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同时也与伦敦申奥的宗旨发生了冲突,给伦敦以及2012年奥运会均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如今伦敦奥运会已经结束,但骚乱事件的发生对英国青年人造成的影响才是后奥运时期英国乃至世界人民需要反思的。
《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部分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顾拜旦作为现代奥运会的创始者与开拓者,教育是顾拜旦复兴奥运的出发点。他曾在1920年就体育能拯救时代的问题做了重要讲话:“今天,当金钱的贪婪导致万恶横流,煽动可耻的牺牲,危及牺牲者的勇敢和英雄主义所赢得的自由时,当良心似乎偶然失去公正和承诺的忠诚似乎被削弱时,当务之急应该为青年开办一所实践骑士精神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青年们将懂得胜利依靠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依靠正直和忠诚的无私奉献,这是一所什么学校呢,它就是体育”。
顾拜旦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成功的创建了奥林匹克主义。其特征是以体育为载体,通过体育运动的社会学校对青年进行身体、心智和精神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或完善的人为目标的世界性的社会运动。奥林匹克运动试图以富有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作为实现自己宗旨的途径,在世界各国青年间建立起友谊的纽带。尊重、卓越、友谊的奥林匹克价值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都值得当今的年轻人牢记在心,超过百年的现代奥运需要承载着年轻人的梦想去延续。
伦敦赢得2012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权,归功于30名来自东伦敦相对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他们以青春、热情的集体陈述和多元文化形象打动了各国代表的心,被称为“申奥奇兵”。从申奥开始,伦敦就把年轻人放在了显著位置,主要是做出了改善东伦敦贫困区孩子们的生活环境,通过奥运的招引,鼓动更多贫困儿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摆脱贫穷与犯罪的恶性循环,这也是他们打动国际奥委会的承诺之一,然而至今为止该承诺的兑现仍然进展“缓慢”。
这场由青少年挑起的暴力与骚乱现象,是英国社会教育伦理面临的挑战还是社会政治与安全问题的积累与爆发,严格的说,是以教育为首的种种原因导致了这个创伤。后奥运时代需要我们究其根源,并将其作为前车之鉴。
英国甚至是大多数欧洲国家均存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伦理问题。事实上英国青少年犯罪率一直比较高,关于种族歧视的骚乱频发,只是这次原本应该承载着英国人奥运以及和平梦想的青年人骚乱倍受关注,尤其大量出身优越的白人青年的卷入,行动恣意妄为,肆无忌惮,使社会变的更加焦虑,很多英国媒体认为这是英国自由主义教育的恶果,使青少年不辨是非,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无天。调查表明英国政府当公共开支捉襟见肘时,他们即会削减开支包括停止给社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拨款,甚至关闭青少年活动中心,把年轻人推向街头,为游手好闲、制造事端开了门。
在伦敦筹划以改善青年人成长条件为主旨申奥的时刻起,就应该意识到如何正确的实施该计划以正确教育青年人;在伦敦以该主旨获得申奥成功的时刻起,英国甚至全世界人民就应该意识到体育教育青年人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价值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认可。然而虽然英国人在努力去做,但是结果仍存在矛盾。
就袁振国的研究对东西方教育进行对比: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但缺乏创造力、主动性差;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然而它的弊端是性格放任,纪律涣散,这也是西方国家青年人骚乱频发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人权教育方面,中国以及大部分东方国家的人民普遍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绝大部分西方国家人民则宣扬的是“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人权高于主权”等思想,这也是西方国家经常会发生为人权而战的主要原因。
此次骚乱是由英国长期的移民问题造成的种族矛盾与世界性经济危机相互交织而引发的一次剧烈的社会动荡。年轻的黑人后裔移民进入英国后教育受到不平等待遇,并且只能从事低端工作,面对社会经济不景气,盗抢等犯罪行为变得非常频繁,英国政府采取的移民管制使种族歧视有了某种法律上的依据,这就使得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的现象更为严重。第二代、第三代在英国出生成长的有色人种后裔用英国本土居民的眼光审视社会对他们的待遇时,就会以青少年骚乱的方式把这种愤慨直接表达出来。而政府对这些问题不闻不问,毫不负责。那么,有色人种自身为什么要对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负责。此次伦敦骚乱的一些青年人,其放纵的心态即来源于此。
因此,必须要给移民青少年提供教育机会、工作机会,使他们尽可能融入主流社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无法关闭的移民之门才能成为英国甚至是欧洲的福音。
此次英国骚乱是“欧洲病态社会”的一个突出例证。其充分暴露出英国甚至是部分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时间内难以治愈的突出问题。执政的保守党仍坚持政府少作为的“大社会”执政理念,加之在贫困地区削减该区提供给青少年服务的预算,那些读书不成、贫富差距大、个人存在被漠视、生活缺乏物质保障、更没有精神认可,对前途茫然的年轻人终日在街上东游西荡、无所事事,加之政府对这部分本身就情绪不稳定易爆发的人群缺乏关心与引导,由此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早已经埋下一颗重磅炸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任何一点“理由”都能引爆这颗炸弹。
由于政府的裂痕以及对年轻人生存条件的不作为使年轻人看不到前途,加之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骚乱或许只是开端。全球金融危机恐怕会让一整个时代的年轻人看得到机会,却无法达成愿望,搞不好会让他们对未来彻底绝望。伦敦的暴动似乎在暗示,如果未来“一成不变”青年人的政治和抗议可能会更难看。
作为一个载体,国际上各种势力历来把奥运会作为一个实现自身企图的平台,其媒体效应也成为包括恐怖势力在内的各类势力追求的目标。骚乱现象成为各大重要事件之前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是它也为奥运主办国甚至全世界完善安保问题提供了帮助。数之下,几乎每届奥运会都有过在逆境中艰难前行的经历,然而一次次危机面前,奥运会总能逆境而生。如:1988汉城奥运会前夕2名朝鲜人制造的客机爆炸的恐怖袭击,尽管开幕前是非不断,但是汉城组委会在安全上的积极举措,迎来了一届被称为“最安全”的奥运会,并且在20年之后被国际奥委会视为“成功奥运会”的样本,也成为韩国现代文明的“拐点”。从1972年的“慕尼黑惨案”、1992年的巴塞罗那大火、1996年亚特兰大奥林匹克百年公园爆炸案、2000年悉尼奥运土著人的公开反对以及火炬传递活动中的诸多破坏,一直到北京奥运会前夕的东突分子骚乱等事件的发生,奥运会一次又一次与恐怖主义如此接近,奥运难题五花八门,但奥运精神却始终没有被击倒。因此,分析和借鉴历届奥运会对骚乱事件的处理方法,对今后奥运会的顺利举办不无裨益。
这场以青年人为主的骚乱发生于伦敦奥运会前夕,不但颠覆了挑战自我、追求卓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同时也有悖于顾拜旦对于现代奥运教育青年人的理念。这其中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这些恶劣的行径给伦敦奥运会带来一丝阴影,但是同时也给伦敦一个弥合伤口,抚慰创伤的机会。通过全民来参与组织奥运会活动,可以提高英国乃至各主办国家对政策失败的认识,增强国民的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是一个认识和体验真正奥运精神的机会。追求时代的荣誉感相信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对社会产生重新的认识,这也正是奥运精神的魅力所在。同时,后奥运时期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奥运软实力的教育不是单纯的停留在体育成绩的追求上,而是对于奥运精神、体育精神的领悟,这对于引领青年人走向正确的道路有着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资料
[1]杨春苑.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J].教学与管理,2007.
[2]顾拜旦.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G807
A
2095-2813(2012)10(c)-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