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玲,王 凯,丁 勇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遵义 56300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以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刘 玲,王 凯,丁 勇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遵义 563002)
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标的内容及要求,结合现阶段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新体系的理论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给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高校;教师;培养;教育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在基本普及后需要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提高水平,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等,都对教师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猛,而教师教育却停留不前,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查阅近些年30余篇相关期刊,阅读相关专著4本,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以遵义师范学院2009、2010、2011届在中学就业的55名毕业生、2011年在中学实习的45名2012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向调查对象进行新课标实施情况、教师角色意识转变、知识结构、教学实施效果评价、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4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为94%。
1.2.3 访谈法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现状、课程设置等问题,对部分分管学校体育的负责人、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负责人及相应教师进行访谈交流。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
2.1.1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充分改革后的新课标在指导思想上突出了“健康第一”,既体现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又体现了课程价值取向由原来的工具主义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学内容的设置多样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由原来大纲的执行者变为设计、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课程模式产生多元化,课程内容多样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加强,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在新课标中有一个突出的领域是值得关注的,这就是传统的以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四大类的内容体系以及竞技体育为主线的分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发展趋势,对课程内容,特别是技术领域的拓展跟以往有较大改变。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对这一改变十分了解的教师为0,比较了解的教师占5.3%,了解的教师占36.2%,不太了解的教师占42.5%,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16%。由此可见,新加入教师队伍的毕业生对当前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认识程度不容乐观。意识观念决定实际行动,意识观念落后是问题根源,它关系到原动力,这就给新课标的推广与具体实施带来了强大的阻力。
2.1.2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调查显示,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25.5%的教师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80.8%的教师依然注重传授运动技能的倾向。有39.4%的教师更新了课程结构,改变了以往体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有40.4%的教师开始运用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大部分的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22.3%的教师结合了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以及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利于提高学校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值得欣慰的是,有95.7%的教师改变了现行体育课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了体育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3 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毕业生教师的自我评价调查,可以获得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的社会适应力的一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对自身知识结构满意程度的顺序是专业知识技能占92.4%,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占83.5%,体育教育实践技能占77.6%,组织体育活动能力占70.8%,训练裁判能力占67.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占65.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能力占47.6%,体育专业知识占37.6%,健康教育知识占35.6%,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占32.2%,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占占31.4%,体育科研能力占28.7%。由此可见,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单科发展,知识面窄、知识陈旧,只对本学科知识有简单了解,带有综合性特别是跨学科的知识很少具备,同时缺少必要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学教研能力不足,很多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能力相当薄弱。
2.2.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分类分配现状通过查看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得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中主干课程占31%,一般必修课占10.3%;选修课中方向限选课占19.6%,任意选修课占12.7%。必修课与选修课实际上标志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是单一,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类别中必修课就越多,因此造成许多的毕业生“一专”合格,“多能”不足。21世纪社会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选修课的比重就得相应的增加。
2.2.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调查发现,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一些传统的以“教什么”为主的基础性专业课程比重过大,如三大球、田径、体操等术科专业课比较多,而对于“如何教”的教学论相关课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比例太小,课时数为总课时的9.7%,缺乏职业技能教育。总体上,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技术轻理论,缺乏与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知识不全面、实际教学能力不强,师范性不够突出。
2.2.3 对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但目前教育实习的薄弱已成为师范教育亟待改革的一个环节。从体育教育实习的具体状况来看,教育实习时间短,次数少。按教育部下达的“方案”,教育实习时间为10~12周,但遵义师范学院实际安排的时间是8周,并且都是一次性,这样不利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高。而且实习任务仅限于讲授特定的内容和充当班主任等规定性活动,很难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走过场的“四步曲”,即跟班听课、讲课(4~6节)、组织活动、实习总结。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学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的蓝图,而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重视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和教育目标的完整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根据本专业师资力量、特点和未来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建立和优化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加强基础学科的通用性、应用学科的适应性、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性。在课程设置上应:(1)增加素质类、选修类课程的开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专业基础课应按“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进行,使学生确立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知识结构。总之,高校体育课程应对学生本着树立正确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教学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培养的原则来进行。
教学实践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重视能力和体育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增加实习时间,至少应达到其他国家平均水平,即10~12周,增加学习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分阶段实习;(2)改革实习方式,学校可与一些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规定指导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观摩见习,让学生了解中小学体育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掌握教学规律。在学校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理论结合实际,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3)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在在社区进行体育指导工作、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体育活动、进行学校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指导管理工作、学校和社会的各项裁判工作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教育实习的机会和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各种专业能力的迅速成长,提高社会适应性。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师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应围绕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展开,围绕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展开,围绕培养创新型综合体育教师展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指导者,其传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未来基层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如在各种体育的学术期刊中会出现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课程类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以及网络上的各种中小学精品体育教学课程,通过高校教师的讲解传授,以便于未来基层体育教师借鉴使用,从而改善目前体育课传统陈旧的教学现状。
[1] 刘芳,杜朝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2] 章罗庚.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出发点的高师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 ].山东体育科技,2009,6(2):73-75.
[3] 张萍.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34):92-94.
[4] 陈俊钦,梅雪雄,张涵劲,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J ].体育学刊,2005,12(1):74-77.
[5] 王健,黄爱峰,吴旭东.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G807.4
A
1674-151X(2012)06-063-02
投稿日期:2012-04-12
刘玲,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