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芬 刘少英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民族传统体育】
贺龙体育思想与民族文化研究
王美芬 刘少英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贺龙体育思想的形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契合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充分地展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风采,贺龙体育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贺龙体育思想与中国政策、奥林匹克运动会文化之间的渊源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剖析,并对贺龙体育思想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做前瞻性且合理性分析,旨在使其更好的指导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
贺龙体育思想 民族文化 民族政策 奥运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反映着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体育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几十年的风雨兼程,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体育强国,此时此刻,我们不由得想起贺龙元帅。他是新中国第一任体委主任,担任这个职务长达14年之久,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开创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
民族政策是一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1]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贺龙体育思想与我国民族政策有何渊源呢?不难看出,贺龙体育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的民族性,同时,它为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1 贺龙体育思想是在中国民族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贺龙体育的产生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出身环境的刺激阶段、战争时期的初成阶段和建国后的过滤阶段。
(1)出身环境的刺激阶段
贺龙同志于189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当时正值甲午战争之后,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对外屈辱求和,对内残酷剥削,另外,这年湖南发生了大水灾和大旱灾,湘西一带饿殍无数,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之下,劳动人民度日如年,生活极其艰苦。贺龙幼小的心灵打那时起就仇视豪强,总想着为穷人打下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在他的故乡洪家关一直被称为“武术之乡”,当地的群众自发组织学武艺,反压迫,贺龙积极加入,他深知,要反抗、要斗争就必须要有较强的体魄,打那时候起,“为穷人打天下而锻炼体魄”的思想深入其心。
(2)战争时期的初成阶段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贺龙同志接受党的指示回湘鄂边区开创革命根据地,在当时,湘鄂西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形势非常严重。在这时贺龙提出了“体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口号。他经常和指战员们说“身体不好怎么打战”,在反法西斯革命战争时期也强调:“我们开展体育运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是为打败日本法西斯服务的”。[2]强烈要求战士们在行军打仗之余练兵,战士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内部团结的革命精神,为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体育为革命战争服务”是无产阶级体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志着贺龙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3)建国后的过滤阶段
3.面膜当心荧光增白剂。由于皮肤具有屏障功能,很多号称有“保湿”作用的面膜,其实很难让水分进入皮肤深处;再加上不少面膜添加了荧光增白剂,有致癌风险。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担任西南体育总会的名誉会长,之后,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当时国家局面百废待兴,贺龙同志对体育事业发展热情有增无减,一如既往的支持社会主义体育事业。1952年,贺龙主持了西南区第一节体育运动大会,并题词“开展人民的体育运动,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服务”,他认为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将我们人民都锻炼成为身强体壮、意志坚强的新人才势在必行,进一步强调了贺龙体育思想是在当时的政策和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慢慢走向成熟。
1.2 贺龙体育思想促进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
贺龙体育思想的重要性从革命战争时代起就得到了印证,为促成社会的和平、民族团结都起了重要作用。他曾指出:“运动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党的话,打球主要是打政治,不单是打技术。”[3]以政治挂帅,尽一切努力再创佳绩。为了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贺龙积极培养优秀运动员,常派遣体育代表团出去访问,这样做加强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于政治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贺龙同志由始至终都强力主张体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而服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在他刚入党的时候,他就说过:“没参加共产党之前,军队是我的,我参加了共产党之后,军队就是党的,连我的脑壳也是党的了”。[4]建国后,贺龙协助周恩来等领导人贯彻和睦邻友,寻求和平、友谊与合作的外交方针,频繁的参与外交事务工作。他曾5次到西南地区视察,广泛接触民众,直接向各族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中央对新疆的方针、政策及对各民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搞好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巩固祖国的边防,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1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现今奥林匹克也不再单单是四年一届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它成了各国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各国文化借此舞台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是指以每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前提,在与奥运会主办国民族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时代性文化的总和。[5]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让奥运回家”、2008年北京奥运的“绿色、人文、科技”将民族文化渲染的淋漓尽致。通过会标、吉祥物、主题曲、开、闭幕式仪式等尽显民族文化,它所倡导的团结、友谊、进步理念和各项公正平等竞争原则及仪式,形成一种文化,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奥运会以“体育为大众”为口号,以“和平、友谊和进步”为宗旨,传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这不仅指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对强手敢于拼搏、勇于追求胜利,而且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向新的极限不断战胜自己。文化和运动是举办奥运会的两个重大主题,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信仰的运动精英们相聚五环旗下切磋技艺,从某种意义上说,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民族文化向全球化发展的催化剂,是民族文化向全球化发展的载体,促进不同文化形态的运动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并使之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实现了民族文化向国际化发展。东方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传承和发展着奥运会精神,它在教育、维护世界和平及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贺龙体育思想融合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
(1)重视体育物质条件的筹备
旧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相对很低,直至1948年,中国还没有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一枚奖牌,全国也没有一支健全的体育运动队,连像样的体育场馆都没有,体育人才也相当的缺乏。贺龙广纳张之槐、张连华等人才,组体委,建体育领导机构,在北京建共和国偶的第一所体育学院,负责一年内修建占地3.3万平方米,融比赛馆、游泳馆、训练馆为一体的多功能体育馆。到20世纪50年代,在贺龙的领导下,全国有计划地建成38座中小型体育馆,成都、广州、昆明等地2.5万个以上席位的体育场落成,北京新增了射击场、游泳场和摩托车赛车场。他大力举办体育比赛,1959在北京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比赛获得了中国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在接下来组织的体育比赛中,中国体育竞技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1965年创造了中国史上破世界记录最多的创举。他非常关心运动员的生活待遇、家庭婚姻、退役后的安置等相关问题,尽量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益,保证了更多优秀运动员物质上无后顾之忧,为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创造了物质条件。
贺龙非常重视体育精神领域的发展,在白手起家搞体育的时候起,他勉励大家要正视现实,克服困难,永远不要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强调运动员必须在“思想、技术、作风”上做到“三过硬”。在关于建设友谊桥梁方面,贺龙常说“体育腿长,哪里都能走”。在反对公开制造“两个中国”的发表讲话中,贺龙强调:“体育运动对于沟通国际往来,增进国际友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乒乓外交”使中美隔绝22年之久的大门终于打开。在关于鼓舞团结拼搏精神方面,贺龙不断鼓励队员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面对强手,要敢打敢拼,胜不骄,败不馁,他常讲“输球不输人,赢球还要赢人”。“打出中国的风格,打出世界的水平”的口号更是成为当时全国各运动队的行动指南,至今还流传甚广。他明确要求运动队在参加国际比赛时应做到“加强团结,增进友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还提倡体育队伍学外语,以利于在世界体坛扬我中华声音,扩大了中国政治影响,加强了各国的友谊。
(3)“勇攀世界体育高峰”
贺龙一直以体育事业为重任,除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还花很大精力去领导专业体育队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综合我国的优秀体育项目所在,他把登山、乒乓球和羽毛球作为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突破口。中国登山队员在党的领导下,在贺龙同志的鼓舞下,依靠集体的力量成功攀登了珠峰和西夏邦马蜂,创下两个第一。中国乒乓球运动也由很低水平发展到拿世界冠军,到如今成为我们的国球,当时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的贺龙同志功不可没,国家羽毛球队也是在贺龙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屡次战胜世界冠军印度尼西亚队,登山、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三道突破口是我国的优势项目,贺龙不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以此为契机,勇攀世界体育高峰,融合了奥运文化“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贺龙体育思想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3.1 契合中国民族政策,强化优势体育项目
贺龙体育思想产生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结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我国的民族实际,遵循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培养了一代代德智体美兼备的现代社会新的接班人。贺龙体育思想的发展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重点发展优势体育项目,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体育事业,比如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登山、乒乓球、羽毛球项目,让体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国争光,同时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的体育之路更宽更长。
3.2 融合多民族文化因素,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6]它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体育百花从中一支奇葩,被贺龙认为是深深植根于民间,难得的投资少收益大的体育活动,他号召要“挖掘、整理、提高、推广”武术,而不要“化武术”,要求让真正懂武术的并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人来领导武术研究、整理工作。他强调“民族形式体育中有些封建味道的东西要否定掉,这对增强人民体质没有益处”。贺龙体育思想将融合多民族的文化,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3.3 传承“体育为人人”,鼓励全民健身参与
贺龙体育思想中体现的体育是属于人民的,他强调体育是要大家来办,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基础在体育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极大的鼓励了全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奥运会的口号就是“体育为大众”,贺龙体育思想的“体育为人人”精神正好迎合了奥运精神,中国现代体育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群众体育的发展达到了另一个深度和广度,贺龙体育思想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工人、农民、学生和各阶层的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当中来。
3.4 系紧体育外交纽带,丰富科技、人文、和谐因素
体育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关系着国与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系紧体育外交的这根纽带,对沟通国际交流、增进友谊和共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中国体育文化的色彩,其中蕴含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论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贺龙体育思想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植入更多科技含量、人文因素与和谐因素,进一步走向成熟,不断发扬光大。
[1]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文化[J].体育学刊,2005(1):11-14.
[2]尚光威.贺龙体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16).
[3]贺龙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4]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现实和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6]怀念敬爱的朱德委员长和陈毅贺龙同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7:340.
On the Sports Thoughts of He Long and National Culture
Wang Meifen Liu Shaoying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of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The forming of He Long sports thoughts has full culture meanings,has obvious national feature,fits to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ing process.With the success of 2008 Olympic Games,Chinese sports cause shows its brightness,and the sports thoughts of He Long gets futhur developmen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 Long sports thoughts and China policies,Olympic movements culture,and then analyzes the social cutlrual background of He Long sports thoughts and its development,tries to guid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sports thoughts of He Long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policy Olympic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2)07—0098—03
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贺龙体育思想与民族文化研究》,编号:11JD024Y。
1.王美芬(1986~),女,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2.刘少英(1959~),女,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