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体育竞赛创新管理研究

2012-08-15 00:54袁淼淼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竞技性体育竞赛工学

袁淼淼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5)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体育竞赛创新管理研究

袁淼淼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5)

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方法也需要创新和改进。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诸多不足,并就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创新管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工学结合 体育竞赛 创新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具有相当大的比例和规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自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专业实践内容的丰富,使得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竞赛模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必须对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管理模式加以创新,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1 “工学结合”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

“工学结合”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初见端倪,并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充分的实践和论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提倡高职教育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2005年11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曾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开始发展。

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

本文查阅了国内有关高职院校体育竞赛方面的文献50余篇,通过分析发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产生了较大影响:(1)学制时间较短,学生在校时间明显缩短,参与体育活动和竞赛也相应减少;(2)竞赛管理理念陈旧,体育场地相对匮乏,群体性体育竞赛的种类减少;(3)实施“工学结合”后体育竞赛的竞赛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专业技能辅助性体育活动。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及学制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中职院校招收的两年制(3+证书),二类是普招三年制高职。根据以上两类招录的区别不难看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在校时间约为一至两年,除去体育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学生自由选择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竞赛项目的种类调查发现,篮球、足球运动占35%,趣味游戏占30%,田径类项目占20%,乒乓球及其它项目占15%。这就说明,高职院校体育竞赛项目的种类在逐步减少,有些项目基本没有或取消,而且大多保留竞技性较强的比赛项目。据对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调查和分析,项目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体育竞赛所有的场馆的缺乏及学生在校时间不固定,难以组织大型体育竞赛。

据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目标的调查统计发现,认为体育竞赛要与专业相辅相成的占35%,认为体育竞赛目标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占25%,只有一少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竞赛的目标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体魄。这说明,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专业实训上,忽视了体育竞赛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3 影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竞赛创新管理的因素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竞赛创新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体育竞赛的竞赛目标

竞赛目标的确定是进行体育竞赛的指导方针,直接决定了体育竞赛的性质和目的。据相关资料表明,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以专业技能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而相关体育竞赛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竞技性和对体育的兴趣,忽视了学生体质及专业技能辅助素质的提升。

3.2 体育竞赛的竞赛方法

体育竞赛的竞赛方法关系到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参加体育竞赛项目的多少。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方法比较单一,多为竞技性,趣味性的比赛项目较少。这就使得体育竞赛的参加人数较少,不能起到增强大多数学生体质的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维运动能力。

3.3 体育竞赛的竞赛项目和内容

体育竞赛的项目和内容涉及上,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学生在参加比赛时是否能得到快乐。而就目前的体育竞赛项目多为竞技性较强的篮球、足球以及田径运动,这对很多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来说很难参加,也就无法更好地锻炼身体和运动能力。

4 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管理的措施和创新

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创新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体育竞赛创新管理体系

一个健全完善的体育竞赛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竞赛目标、规章制度、竞赛资源、组织结构等。

体育竞赛管理体系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关联结构:第一,竞赛目标不可单纯的以竞技性为目标,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尽可能让更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到体育竞赛中;第二,竞赛资源要尽可能多地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加到体育竞赛之中,要给予体育竞赛以雄厚的资金和设备支持,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三,结合专业实际,开展专业技能辅助系列竞赛,针对专业领域的不同,设置相关运动参考指标,多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四,注重专项竞赛队伍的组建,并根据国家、省市级赛事安排,选拔一批学生参与日常训练,提高学生体育竞赛水平;第五,制定区域和校际间的赛事规划,以正规赛事和辅助赛事相结合的模式,完善赛事系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体育竞赛才能有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

4.2 发展多维体育竞赛模式,尤其是职业性体育竞赛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体育竞赛不仅仅是竞技性较强的比赛,也不单单是比赛成绩的评定,而是一种多功能的、包含社会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一种社会现象。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的职业技能开展多维的体育竞赛,主要有以下要求:参加人数要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不需要高技巧的动作、参加者在比赛过程中也同时进行着心理素质的比拼。特别要注重职业性体育竞赛的开展,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把这种专业性以体育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让参赛选手既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3 高职院校体育竞赛要由传统的组织形式向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的形式转移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中竞技性较强,没有广泛参与性,也没有一定的娱乐性。体育竞赛是广大学生发挥自己个性的舞台,能够展示自己的特色和爱好,也能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但是目前竞技性较强的特点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转型,比如很多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的活动难以展开,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体育文化的空间,也无法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和终身化。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文化节,能够使更多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赛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竞赛项目,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4.4 发展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一般由体育部门统一组织和管理,学生以系或学院为单位参加,这种模式下参赛人数较少,各参赛队水平之间差距较大,不利于竞争,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建立新的体育机构,增加学生对体育竞赛的主导权。因此,建立高职院校俱乐部就成为一种好的模式被广泛推出。组织模式可以由体育教学及竞赛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宏观管理,也可联合组织一些校外赛事,然后由各个体育俱乐部组织人员参加,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比赛,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结语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竞赛明显减少,体育竞赛管理中也存在较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因此,需要对高职院校体育竞赛进行创新管理,健全体育竞赛的规章制度,加大对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资金和设施投入,建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管理系统。

[1]朱桂林,何志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系的理论探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曾奇峰,吴步阳,谭小勇.构建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模式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

[3]赵俊浩,郭广辉.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运动,2011(5).

[4]王祥,卢洋.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组织与开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5]相振伟.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竞赛发展情况与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5).

[6]张晓宇.从“形式”到“实施”——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G87

A

2095-2813(2012)04(c)-0068-02

猜你喜欢
竞技性体育竞赛工学
盐工学人
——宋辉
当下竞技性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训练体系研究——以高脚竞速为例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论学校体育竞赛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
论维吾尔族舞蹈中旋转的审美特点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编排的研究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