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生
(广东省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430)
中职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实践与研究①
刘良生
(广东省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430)
笔者通过对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研究,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活动,以赛促活动,以活动促素质。同时,扩大体育场地、加大体育器械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体育教学科研等措施。实践证明,有效提高了中职学校体育工作效果。
中职 学校体育工作 有效开展 实践研究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于2006年12月2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再次明确提出通过学校体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温家宝总理连续四次召开体育工作会议中强调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直至2007年4月29日国务院启动全国“亿万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都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的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全面实施,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育逼在眉睫。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体育方针的提出,明确了中职体育课程研究改革的目标。根据我校医药专业学生的特点,我校在教材的选择上目光集中在能体现体育与未来职业有关的体育的项目,关注学生专业有关的体能训练,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体育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个性同时,更突出体育对就业、学生终生锻炼的作用。
我校从2008年起,根据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规划教材和广州市《中职体育与健康教程》的精神,在医药专业的体育课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面进行改革尝试。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体现时代性、发展性的要求,安排一些难度适中,运动量、强度、动作难度便于自我调节,能塑造良好形象,发展学生柔韧性、快速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贴近生活为目标,纳入了简便,实用,颇受学生喜爱的的体育项目,制订相关新校本教材,运用于各学期教学中去。
下面是我校11级学生在学校两年体育教学各学期授课内容,供同行讨论。
第一学期:第九套广播体操,田径(短跑、中长跑技术),篮球(投篮、运球技术),体能素质达标训练,体育健康理论课。
第二学期:体操(技巧),健身操(大众健美操一级套路),排球(垫球、传球技术),体能素质达标训练,体育健康理论课。
第三学期:足球(踢球、运球技术),排球(发球技术及简单战术)、中学生健康舞,体能素质达标训练,体育健康理论课。
第四学期:篮球(运球三步上篮技术、简单战术、教学比赛)、踢毽球技术、太极柔力球,体能素质达标训练,体育健康理论课。
教学中以健美操、太极柔力球、健康街舞、篮球为主,辅以排球、足球、毽球、田径等内容。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师的特长的同时,开设了太极拳、系列校园健身操、系列太极柔力球、篮球、排球、篮球裁判规则及裁判法,毽球等选修课。在教学中贯彻“重全面锻炼的过程,体现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和实用性”,现已初见成效。
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我校每学期都按排身体素质达标训练,并在第一和第三学期紧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几年来都能按要求圆满完成上报工作,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体育项目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对体育教学工作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及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
通过定量评价考核《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知识标准》的达标水平(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指标)、以及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情况,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国家最起码的要求。对某些运动技能和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和提高职业素质的运动项目进行考核,则采取定性和发展性评价的方法,重在考量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
对难以用定量方法考量的学习效果,采取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手段,把诸如学生态度、思想品德、体育作风、意志表现、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和心理素质,都包括在定性评价的范畴内,采取观察记录、口头评述、相互比较、对照量表和自我反思等方法,充分地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化教育功能。
学生最后体育成绩的评定在实际成绩评价过程中,我校制定了班级学习成绩总表,学期总分由体能评价得分,知识与技能评定得分,学习态度、情意合作、健康行为的评定得分、课间操评定得分构成,并各自按照一定的权重计算得到。具体计算方法是:学期成绩=健康知识和技能综合评分×50%+体能素质综合评分×20%+(学习态度得分+情意合作得分+健康行为得分+职业意识得分)×20%+课间操评分×10%,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积极性,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大力开展学校的群众性体育工作,还需要多组织各种全校、班际的体育竞赛,开展的各类活动必须范围广,并形成制度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工作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比赛是学校体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课外体育比赛作为阳光体育的一部分,我校已把学校体育活动比赛列入学校每年的常规工作计划,形成制度化,如每年4月举办全校广播体操比赛、11月份举办的全校学生田径运动会,此外还有课外毽球赛、羽毛球赛、兵乓球赛、男子(女子)学生篮球赛、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项目。比赛中同学们以拼搏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和参与第一、健康第一、团结第一、友谊第一的比赛风尚,献上了一台台精彩的竞技,共享运动的快乐、竞赛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
课间操工作是体育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课间操作为阳光体育的一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常规工作,体育教师要做好技术指导、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宣传引导工作,加强课间操工作的管理,提高课间操质量,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笔者从以下实践研究对课间操进行有效管理。
(1)结合课间操现状、实际情况制定方案。针对场地小,学生多的情况,体育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做操位置安排。针对有些学生赖在课室不出来,有些学生出勤不出力,更有甚者装病,以“身体不舒服”开脱,极大地影响了做广播体操的质量的现状,2008年体育组拟定了《加强课间操组织管理、提高质量的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扎实推进课间操有效日常管理。
(2)提高教师技能,普及推广。从2005年开始率先在我校推广了大众广播体操,直至2011年8月份国家体育总局开始推广全国第九套广播体操,体育组老师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自己在网络学习备课,写出教案,并在2011年9月份进行集体备课、上课,短短两周时间全国第九套广播体操在全校推广普及,赶在广州市各学校的前列。
(3)严格制度,加强管理,以评、赛促质量。按照广播体操方案,采取每天评比、评分。考勤由学生会体育部负责登记,体育组安排7位专职老师每周星期二至星期五课间操时段到负责区域指导,轮流广播指挥全校各班队伍排列,并要求学生在第二次运动员进行曲结束后就要在本班指定位置排列好,各班班长和体育委员配合体育老师整理好队伍,体育教师从入场、整队、做操、退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体育老师对负责抓管区域的的班级在做操结束及时打分,每天安排两名体育老师负责对于做得差的班级在当天中午12:30~13:10进行整改指导,检查结果于下次课间操时间全校宣布。与此同时,2008年以来把课间操管理列入班主任工作月考核,在2009年开始把课间操列入到体育课评价当中,占体育总评的10%。每年4月份举行一次全校班际广播体操比赛。几年来,同学们都明白课间操的评价作为体育总评的一部分,也知道做不好要全校通报批评并且还要进行罚做,很大程度提高了做操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做操不认真的局面,提高了做操质量。
通过各项体育活动、比赛及课间操,进一步丰富学校文体生活,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促进阳光体育开展。
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后备体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我校体育教师常年担任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分别开展田径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羽毛球队、毽球队的训练工作,积极备战省市各类体育竞赛。无论哪个项目的比赛,从选材组建运动队到比赛,能制订合理训练计划,按教师的特长进行分工,科学进行训练,做好训练小结,训练中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做好后勤保障和医务监督,以及比赛期间的组织动员工作,赛后进行总结。
每一次体育比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导各练队的组建工作,向全体队员做宣传、发动工作,使队员们对参加训练队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比赛中,领导亲临比赛现场,鼓励运动员顽强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校争光。赛后,及时在校会上表彰、奖励参赛运动员及教练员。
下面是我校各运动队近几年在省、市各项体育比赛主要获奖情况:
2008年5月23 、24日我校参加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体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举办“广州地区中职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了广州市属学校组男子团体第五名、女子团体第八名及“体育道德风尚奖”。其中男子800米跑、女子三级跳远获得两个单项冠军。每个项目都能拿到名次。
2010年4月10日,我校参加第四届“市长杯”2010年广州市大中小学校羽毛球赛(白云赛区)获得了“白云赛区中职组女子团体第三名”。
2010年9月18日,我校学生健美操队参加“2010肯德基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大赛”啦啦队《活力无限》和健身操《创造奇迹》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指导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2010年10月31日,我校学生健美操队参加了由广州市亚组委、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文明观众组织工作组办公室举办的“亚运志愿助威团”的总决赛。以优异的成绩荣获总决赛亚军,同时获得最佳技巧奖。
2011年9月17日,我校学生健美操队参加由广州市学生体育艺术教育协会和百胜餐饮(广东)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1年广州市校园青春健身操、啦啦队比赛(广州市级赛)。在56支队伍角逐中,以总分第一荣获啦啦队《活力无限》一等奖第一名,健身操《创造奇迹》获得了一等奖第四名,指导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2011年11月25 、26日,我校参加在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太和校区“广州市首届中职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了女子团体第四名、男女团体第七名。其中男子1500米跑获得单项冠军,男子跳远和女子200米跑两个单项第二名,有3项打破医药学校记录。
几年来,带领学生坚持不懈进行日常训练及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形成规模并制度化。
我校现有专职体育教师8人,学历均是本科,高级讲师一人,讲师四人,有三位教师取得国家一级社会指导员资格,有四位教师取得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员资格,一位教师取得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资格,一位教师获得国家一级健美操指导员及国家一级健美操裁判员资格,一位教师获得国家一级太极柔力球指导员资格,从教师的结构可以看出,教师的多种技能是符合现在中职学校师资条件。
体育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各类培训学习活动以及比赛,每学期制定教研工作计划,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提倡研究性学习。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本位的中职体育教学,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使新教师能尽快掌握教学常规,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生活上,教研组能及时了解组内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需要,并尽可能给予帮助或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使组内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几年来体育教师还参加了省中职体育教研会进行了田径一级裁判员的培训、排舞一级社会指导员培训、2009年参加市体育教研会教师教师技能大赛、说课比赛,2011年中职学校职工足球比赛,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两位教师于2010年被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研会教研积级分子、一位教师于2011年被评广东省中职学校先进体育工作者,同时体育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多次在不同层次的刊物发表并获奖,外出参加省、市教研活动等,增长的见识、拓宽的思路,从而能推动教师更积极的学习,使业务水平能不断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器材的配备,建立了体育器材管理制度和使用借还制度,切实落实体育室器材借还登记、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积极学习有关测试的理论知识,为每学期体育教学工作的测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校一贯坚持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由教务科和公共基础教学部共同负责学校体育组的管理工作。近几年,随着学校规模的逐年扩大,学校在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现场地情况:200米朔胶田径场一个,排球场2个,篮球场8个,羽毛球场4个,足球场1个,室内场馆一个,乒乓球台8副,学校在每学期都要按照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添置体育器材,保证上课器材质量和数量,如上球类课要保证两位学生有一个球,制定科学可行性学校体育教学及场地器材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提高了体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中职学校体育工作中,通过对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素质。不断加大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体育教学科研,有助于全面有效开展中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体现阳光体育运动。
[1]郑厚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2]陈至珍.以护理能力为本位的中职体育程建设研究[J].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研会论文集,2009.
[3]刘一隆.对广州市中职学校体育选修课全面实施难度的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8).
[4]许衍成.立足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促进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J].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研会文集,2009.
G807.3
A
2095-2813(2012)05(a)-0023-03
刘良生(1975,10~):男,广东潮州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