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霞,李少群
(莒南县第三中学,山东 临沂 276600)
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较为单一的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为主体,形成了“耗时较多,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状态。而新《课程标准》则改变过去那种过分重视竞技体育和忽视心理教育的倾向,强调体育课程教学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而增进和保持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这样就对如何运用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依托一些优秀的体育课例,并结合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见解,谈以下5点认识。
目的性,也就是预先要得到的结果,即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的需求,从而顺利地实现课的预设,达成课的目标,首先要重视目的性。例如,在高中二年级女生投掷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传统的投掷内容生活化和游戏化,由投掷铅球而转为持轻器械掷准,用色彩缤纷的小垒球,去代替让女生们望而生畏的冷冰冰的重铅球,并将常见的掷准目标由“静止”转为“移动”,给学生一个“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掷准方案”的空间,并在每一个练习前,都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在复习垒球投远时要同学们思考:“如何才能将垒球投掷的更远?”在掷球穿过固定的圆环时,教师进一步提高要求并再次提出问题:“投掷固定圆环的动作方法和要领是什么?”当将圆环移动起来时,组织学生练习和思考,最后提出问题:“投掷移动圆环的方法和要领又是什么?”整节课,通过巧妙地运用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让传统的投掷课变得妙趣横生、兴趣盎然,从而让女生们在进行小球投准的活动中感受到投掷的乐趣。由此可见,如何运用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一定要依据课堂学习目标,并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所任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和技能基础等,来斟酌推敲,精心设计。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组织教法的预设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要仔细考虑,认真推敲。任何细小的纰漏都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运动伤害,轻则引发肌肉关节损伤,重则会出现骨折、晕厥、昏迷,甚至会危及学生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决不能对学生的安全掉以轻心,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对待课堂组织教法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例如,“迎面接力”比赛是体育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游戏,而且深受中小学生们的喜爱,但交接棒时却极易发生碰撞事件。一位年轻教师曾向笔者诉苦,因为采用“迎面接力”比赛,致使一位女生在交接棒时发生碰撞而导致右手拇指骨折。为此,他受到学生家长的责备和学校领导的批评。之后,他便对“迎面接力”心存戒备和恐惧,只好忍痛割爱,束之高阁。笔者告诉他,只要将学生们跑动的路线和迎面交接棒的方式稍作调整,改为持棒者跑回本队位置并按顺时针绕过队尾之后,再将棒交给本队最前面的同学,完成动作。这样,稍加改动,既保证了学生快速奔跑的速度,又消除了快速迎面交接棒的隐患,减少了碰撞,同时还增加了跑的乐趣,可谓一举三得。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有关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一定要考虑能为大多数的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学生只有对体育课堂产生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会逐渐形成。例如,在课程开始或学习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等项目),教师可以采用“体育乐园”的组织教法进行教学。由教师准备足够的体育器材(或自制器材),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时间内,以健身为主要目标,练习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内容自主,同伴自由结合,效果自我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这样,就会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唤起学生“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耳目一新。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中预设的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在现实教学中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体育课堂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而此时,教师应该根据突发事件的客观存在,采取适宜的组织教法和改变拟用的教学手段,机动灵活地解决课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某教师在面对一块篮球场平整完好,而球圈突然损坏的情况下,看着学生们低落的情绪,他不是一筹莫展,而是积极灵活地采取应急补救措施,利用废弃的羽毛球拍、篮球和篮球场(球圈已经损坏)场地为背景,用“珍珠球”的游戏,激发了同学们参与运动的激情,让同学们摆脱了“无法学习篮球”的低落情绪。之后,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积极性的探究、创新,达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和“玩中练”,从而使他们在体验、创新的同时,运动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又提高了创新能力。就这样,一节因为临时场地故障原因而催生的“珍珠球”课,通过教师灵活地改变组织教法和创新教学手段,不但巧妙地弥补了学生们无法学习篮球的遗憾与失落,而且达到了挖掘民族体育资源,弘扬民俗体育项目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考虑如何运用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精神。例如,在某教师执教的优质课《8s跑》教学中,第1阶段为8s快跑,即通过新颖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同的练习中得到不同的锻炼。(1)换算跑:让学生根据50m跑的成绩,换算出8s快跑的起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2)体验跑:根据自己换算的起点,结合自己的能力,将起点前移2 ~ 3m,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到8s跑的乐趣。(3)挑战跑:让学生根据自己换算的起点,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自己成功的基础上,挑战一定的难度。(4)极限跑:在挑战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起点后移1 ~ 2m,让学生挑战自己的极限,从而明白极限也可以不断提高。(5)飞人大赛:根据8s规则,让学生自己寻找对手挑战,女生也可以向男生挑战,速度慢的可以向速度快的挑战,让学生体验到短跑的乐趣,从而喜爱田径运动。第2阶段,探究自己的步幅和步频。利用速度等于步幅×步频的关系,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通过探究与合作,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步幅和步频,真正体会到合作与探究的过程。第3阶段为8s快跑的拓展。8s接力跑:8s接力跑,由以往的“等距离”接力,到现在的“等时间”接力,虽然大家的起点不同,但大家的“能力”却相当,较之以往的接力比赛而言,大家获赢的机会均等,比赛也更加公平。因而,比赛对交接棒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也许会因交接棒技术的一个小小的失误,获赢的机会便稍纵即逝。所以,学生们也会非常自觉地探究起跑和交接棒的技术和时机,正因如此,8s接力比赛的竞争程度会更激烈,更能激发学生们全身心的参与。一节看似普通的短跑课,经过该教师周到细心的策划和组织,让传统意义上的短跑教学过程,由“讲解—练习—比赛”,演变成体现新《课程标准》内涵的“体验—挑战—探究—合作”,充满乐趣的短跑探究课,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高度吻合。
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打磨自己的常态课堂教学,从每节普普通通的体育课做起,除了要认真为学生们设计明确恰当的学习目标、精心搭配课程内容、潜心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掌握运用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的基本技巧,通过器械的组合、重组,游戏的结合和变化方式等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体育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