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梅珍,王俊奇
(1.上饶师范学院体育系,江西 上饶 334001;2.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丰富多彩,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一书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体育文化是以人为本、以强身健体为宗旨,所有的项目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人体身心健康水平为基准,与西方体育相比,在强身健体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强身健体方面的价值。而西方体育属“竞技型”体育,竞技体育对增强体质作用大是不可否认的。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域不同、场地缺乏和锻炼时间等问题,竞技体育并非对我国青少年都适合。尤其是不少独生子女怕苦、怕累,对竞技体育更是不愿参加。我国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中就反映出这样的情况。报告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全面下降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调查还显示:“在各级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和场地的数量和质量上,城市远远优于农村。农村中小学没有什么体育器材;现有的少量体育场地器材跟本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离体育教学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
由此可见,鉴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丰富多彩的体育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据1990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已搜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676项传统项目,汉族有301项民间体育项目,共计977项。不仅如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多元性、地域性等特点,因此功能各不相同。按体育的性质与作用可以分娱乐类、竞技类、健身养生类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除了场地器材五花八门、比赛形式多样,对提高青少年的智力、体力也有很大作用。例如,近似西方划船的赛龙舟,对提高青少年臂力、腰力、肺活量显著作用;类似西方橄榄球的抢花炮,可以发展青少年的速度、耐力、爆发力和拼抢能力;类似现代足球的蹴鞠、毽球,可以发展青少年腿、腰力量和灵敏性、柔韧性等体质。另有民族式摔跤、武术、马术、射弩、木球、打驼螺、押加、秋千等竞技比赛,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增强青少年体质。
我国健身养生类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养生、健身,还具有康复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其内容有吐纳、静坐、导引、太极拳、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古人称之为“养生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除了预防思想外,特别强调要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人与外界环境要保持统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气功理论和功法丰富多彩,但始终不出宁神入静。气功有保精、炼气、养神的功效。太极拳理论指出 ,“太极生阴阳,阴阳相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锻炼时让头脑静下来,排除万念,专注于身体的活动,使养神与练形在一套动作中完成,从而达到健身驱病的目的。导引的主要作用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过导引锻炼,可使精气充盈,血脉流通。总之,养生术动作比较简单、轻缓,适合各年级学生锻炼的需求,长期锻炼,对青少年能起到养心、养神、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的良好作用。
此外,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还可以为残疾儿童提供体育教育,增强残疾儿童体质与健康。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体育人文关怀进一步加强,因此各国对参加儿童体育越来越重视。然而,我国残疾儿童有上百万之多,他们中大多数人不能参加残疾人篮球、田径、游泳等运动,而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棋类、托举、抛沙袋、掷子、武术、射箭、气功、导引,甚至打棍、顶扛、斗力、跳皮筋、踢毽子等,都是适合参加儿童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
2个观念最先要转变:一是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和开发为课程,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二是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转变这2个观念不只是体育教师单方面的,学校领导和其他学科教师都必须要转变。
现在学校搞“教改”已经行动起来,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引进课堂也在进行当中,这是一件大好事。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有的地方是一窝蜂地搞校本课程开发,但走过场、搞形式的现象严重。名义上是搞教改,教学形式改了,新编教材也出了,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教法是老一套,内容也没有多少变化,教不出质量,甚至有不少学校把民族体育课改成了趣味课、观赏课、表演课和手工课,结果这种教改课并不受学生喜欢,对学生体质提高也不可能出效果。“教改”并非在于“改”,有许多人认为只要有一点“改”和“变化”,就完成了教改,实际上如何教、教什么、教出效果才是关键。否则谁都可以搞教改。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唯有实行,才能达到“明”的境界,教改要看“实行”,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无论是从专业考虑还是课程改革,都要提高教师自身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长期以来,师范院校体育系课程中,西方体育专业课程比重大,而本土体育的内容小(尤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篮球、排球、足球教师有多,而会教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却很少,甚至是短缺,这与当前弘扬民族文化、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严重脱节的。然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重在教师要有责任感,要坚持真理,不搞虚假。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秦伯》)既要好学求知,又要坚持真理。“宁为善而死,不为恶而生。”(皇侃〈疏〉)教师不单要教文化知识,还要追求真理、坚持原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国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走向问题,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要从传承优秀文化和提高青少年体质的高度来认识,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改”和课程开发,既要关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强化“健康第一”,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完成素质教育为最大的目标;(2)要提高教师自身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文化水平与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3)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针对当前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体质的需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需要,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4)学校在校内结合改革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使之立体、多层次地营造气氛,重视宣传、精心组织,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和增强青少年体质上发挥更大的贡献。
[ 1 ]曲宗湖,陈青,孟峰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 2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C].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内部发行),2004.
[ 3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 4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 5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J ].体育学刊,2006(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