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树国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理性思考,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学科化尝试。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石,但当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存在内涵与外延不符之嫌,易引起认识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偏差,需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和澄清。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体育学者,从体育学科的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具体化。通常体育学科指的是体育课程,先行者正是基于此界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比如,有学者在提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时先指出:“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贯彻和落实国家颁布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课程方案,这就意味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具有了法律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1]
校本课程开发可分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与学校新编课程的开发。体育课程是国家课程,其课程标准、教材编审与准入由国家规定,不是由学校自主决定是否开设的课程,不是学校的新编课程。因此,其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属于第一类。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体育这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但体育学科并不等同于体育课程。“‘学科’大而言之,是一个科学领域,它的范围很广;小而言之,‘学科’就是从某一门科学中根据一定的条件选择出的相应的知识,并加以组织、整理,组成了适合学校教育的某一专业内容。它规定了学生在某领域内应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2]从学科是科学领域这一角度出发,那么体育学科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来源,其功能是体育课程所不能穷尽的。
从学科是科学领域这一角度出发,体育学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可分为二类。不仅包括体育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还包括具备体育学科特点的新编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体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具备体育学科特点的新编课程的校本开发。
当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视角是从体育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出发的,关注的重点是体育课程这一特定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其它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区别。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及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从学生现有的身心素质和应达到的水平目标出发,通过对《标准》所提供的内容进行选择、改编、整合、拓展等方式,来实现自行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体育课程的过程。”[3]
此视角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定义基本雷同。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指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处的水平和应达到的课程目标出发,根据本校的体育资源,结合学生的体育需求对《课程标准》所提供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课程方案,并加以执行和评价的过程。”[4]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那么它就不能包含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但学者在规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外延时,并未从概念的内涵出发,而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外延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外延进行了引申。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学校在国家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框架内,做自己的事情,通过自行设计、量身裁衣,所设计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应该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体育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的过程。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课程、地方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体育教师为主体创编的,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的过程。”[1]
这一引申将具备体育学科特点的新编课程纳入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造成了界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外延时,“体育学科”的理解不在同一视角上,进而导致了自相矛盾现象。即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学校在国家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框架内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它就不能包含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因为,从课程政策看,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是校本课程,是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框架之外的。
有学者提出了体育校本课程的概念。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旨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方案。”[5]
郑东辉、崔允漷指出:“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附属品。”[6]但如上定义,体育校本课程则成了体育这一国家课程的延伸和附属品,背离了国家设置校本课程功能和意图。国家设置校本课程的功能和意图是:“要从课程结构上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局限,在整个课程当中开一口子,专门拿出一部分课时用于满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无法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7]
将体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划归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国家课程政策是不符。国家规定了校本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占总学时的一少部分。如果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划分为校本课程的开设,那么校本课程将占总学时的100%。
认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开发就是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那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就没必要提出。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替代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概念,容易混淆视听,让体育教师以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唯一途径就是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实事上,体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渠道是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但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可以独自或与其它学科教师合作开发,可以超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掘体育学科或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独特价值。因此,从大学科角度界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外延是合理的视角。此视角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二种类型:一是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二是具备体育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开发。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学校为实现国家体育教育目标,依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体育资源,由学校体育教师、校长、行政人员、学生及家长或与校外人士合作进行的,从学生现有的身心素质和应达到的水平目标出发,通过对《标准》所提供的内容进行选择、改编、整合、拓展等方式,来实现自主组织、实施、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具备体育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解决自身的教育问题,依据本校教育哲学,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体育资源,由学校体育教师、其它教师、校长、行政人员、学生及家长或与校外人士合作进行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开发活动。
据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实现国家的体育教育目标或解决本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或本校教育哲学,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体育资源,由学校体育教师及其它成员或与校外人士合作进行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开发活动。
目前,有学校占用国家规定的体育课时开设具备体育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影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内容的开设。虽能形成学校体育特色,但难以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此外,具备体育学科特点校本课程的开发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的观点,则禁锢了学校的创新思维,其开发价值难以体现。因此,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做进一步探讨,削除误解是必要的。
[1]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51-53.
[2]田青宇.学科与课程关系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6:81-83.
[3]董翠香,李兴艳.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13-116.
[4]张吾龙,周惠娟,胡德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4-116.
[5]董翠香.解读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J].搏击(体育论坛),2010,2:1-3.
[6]郑东辉,崔允漷.如何理解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N].2008,13(5).
[7]徐佳,吴刚平.校本课程的政策意义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