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健
(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天津 300381)
中国古代冷兵器的文化意蕴①
王教健
(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天津 300381)
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古有“十八般兵器之称”,可以说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兵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师、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对古代兵器产生和发展、兵器分类、兵器的政治意义的解读,使之更透彻的了解中国兵器的发展史及传统文化的辉煌。
古代兵器 冷兵器 文化意蕴
世界文明史经历了三大时代,即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与之相对应,我国古代兵器亦是经历了石兵、铜兵、铁兵三个阶段,可以说兵器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鲜活的社会的发展史。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制又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古代诸侯贵族为争夺土地而导致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兵者,国之大事者”,因此许多先进的科技成就首先要用于战争,甚至有许多的科技成就都是因战争的需求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说兵器的发展史最能突出的表现出当时历史的发展水平。兵器的产生发展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师、文化、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古代兵器文化的解读可以更透彻的了解当时社会的民族风貌和文化特征。
远古时期,大自然中生存着各种凶禽猛兽,四处横行,残害人类。大自然赋予了这些凶兽独特的防身自卫本领或利器用以生存。那时的人们为了生存,必然会于猛兽进行搏斗,单凭血肉之躯的人们,自然无力保护自己,所以防敌之武器成为了人类增加应付环境能力的工具。人类最早的武器是经过粗略加工过的带有锋利边缘的石器和木棒,二者结合变成了原始时期最初的武器,即石矛和石斧。应该说此时的用于对付凶禽猛兽的武器算不上真正的兵器,仅仅是人们用于对付野兽的工具。兵器的产生是伴随着战争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占有财产和掠夺奴隶的战争,这时的用于人类之间进行争斗的工具才被称为兵器。据传说黄帝“以玉为兵”,“玉兵”即所谓的经过精心雕琢的石兵器。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为领地、资源等物资进行了种种战争,促使着兵器的不断改良,同时也为青铜兵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铜器。据考证,铜作为兵器使用是在夏朝以后,夏代以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了人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当权者对于兵器的研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设立专门的研制机关,制造各种兵器,以适应战争的需求。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车战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兵器多为长柄的青铜兵器和制作简略的弓矢等,并且在各主要城市都设立兵器作坊。随着连年征战,朝代的更替,军队对于兵器的需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制作的规格到加工,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对于兵器的制作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科学的经验,为今后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大约在春秋后期,当时的社会中就出现了铁器,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对冶铁技术的不熟悉,所制造的铁器也仅是一些简单的农具。据考古发现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兵器,但是铁兵器的普及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铁兵器盛行的初始阶段,由于冶炼技术的不发达,以至于军队使用的兵器比较劣制。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兵者,国之大事者”,因而总是将最好的材料用于兵器的制造。因此西汉时期,成为铜兵器与铁兵器决定性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技术的不断提高,东汉时期,青铜兵器基本退出了军事的舞台,军队中大都配备了铁制兵器,使得军队的作战技术和整体实力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根据战争的需求,兵器向着多元化发展,历经战争实践,逐步淘汰了一批不适合战争需求的品种,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品种,使兵器的性能和质量不断提升。
火器的发明以及火炮的应用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火器及火炮在军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军队的作战技术,而且较高程度的提升了作战能力。火炮的出现使得兵器在军队的作用日益减弱,但仍是军队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战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日月星辰、山川河岳、天地鬼神都是人们追崇的对象,兵器作为人类自己制作出来的用以弑人噬血的工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同样受到了众人的膜拜,这是人类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兵器也被人类赋予了独特的习性及情感。在中国历史上的历代优秀的军事将领不仅作战指挥有方、屡立战功,而且为人坦诚忠义,为世人所敬仰。然而,人之寿命有限,久而久之人类都与这些优秀将领们的敬仰之心就会转移到他们生前所用之兵器。
弓箭最早是用来狩猎的,至于从什么时候用于人类的战争,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记载。传说黄帝时“挥制弓矢”,可见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弓箭是战争中重要的远射兵器,“两军相遇,弓弩当先”。明《武备志》编者茅元仪说:“弓者,器之首也。故言武事者,首曰弓矢。”
“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古代名将大都善射,《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西汉著名军事家李广,因惊人骑射技术给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被成为“飞将军”。唐朝时更有“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薛仁贵等。
据《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刀者力求一击必杀,因为刀不如枪或其他兵器灵活自如。虽然如此,但是刀从远古战争到当代战争一直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俗语说:“剑是君子所佩,刀乃侠盗所使”。刀是古代将领们的首选武器,如《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武器,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叫青龙偃月刀为关刀。青龙偃月刀,可以说在《三国演义》大放光彩,书中围绕青龙偃月刀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情节,例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等,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有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的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使得一口好刀,人称“大刀王五”。
在中国古代兵器的大家族中,矛可以算的上是老寿星了。从原始时代的石矛到人民革命战争的红缨枪,经历上千年,仍一直在疆场搏斗,可以说立下卓越功勋。
因枪可以刺,收放极快,防不胜防,所以称兵中之贼。但枪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语有云:“年拳,月棒,久之练枪”。古代军事将领善用枪者甚多,如三国时期的张飞的“丈八蛇枪”,又称“丈八点刚矛”。张飞以此枪在敌阵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有三国第一枪之说。涯角枪是《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将之一赵云使用的长枪,取“海角天涯无对”之意。赵云的枪在《三国》评话中被称为“百鸟朝凰枪”,其变化复杂,虚实并济,属于技巧型。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用之枪为“沥泉神枪”,相传为沥泉中大蛇所化。
这主要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社会,在反对剥削反对阶级的斗争中,主张自由和应变精神的张扬。于是乎,人们对于喜爱和追崇的将领的英勇事迹进行大肆渲染,对于兵器的描述更是无限夸大。
我国古代兵器的造型及名称也极具色彩,有取自神话故事的,如金箍棒、九齿钉耙、风火轮等;有寄情天地山水的,如倚天剑、赶山鞭;有象征花草树木的,如柳叶刀、梅花针等。目前我们国家把“十八般兵器”分成四大类:一为长器械,如大刀、枪、戟、棍等;二为短器械,如刀、剑、鞭、匕首、锤等;三为双器械,如双剑、双刀、双鞭、双头枪和单刀加盾等;四为软器械,如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标等。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悠久,且各民族之间相互发展、不断交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兵器。新石器时代后期,掠夺战争愈演愈烈,许多生产工具转化为兵器,随着戎事武功的日益重要,又由兵器产生出标志权势的权杖。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钺象征着专杀之威的重器,也是军队指挥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皇帝遣将出征往往授大将以斧钺。《六韬·立将》篇:“将受命……君操斧钺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当将军接过兵器时,就有了专权,拥有了擅杀之权,所以斧钺这种兵器成为权力的象征。
斧钺的专杀之威并不是仅有的象征意义,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功能,即用作行刑的法器。在商代和西周出土的铜器上就有了用钺斩头的图像。在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铜钺上,在孔上和刃部之间有两行铸铭,曰:“天子建邦,中山侯童乍(作)兹军钺,以敬(警)罩(厥)罪。”所谓“军钺”,即军中作为行刑之法器。“以敬(警)罩(厥)罪”说明了它的功能。
到战国时期,确立了符节调兵制度,仗钺征伐的古制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到汉代时,官员出行,其双轮马车上立一斧钺,以为权威之象征。皇帝出行仪仗中亦有黄钺车,以示王者威严。据考证,汉代皇帝命将,也有“假斧钺”一说,这多半是象征性的说法。
根据汉朝仪注,将领重臣可以持戟立于皇帝身旁。东方朔本是文人,但“武帝坐未央前殿,东方朔持戟立”(《汉书·东方朔传》)。可见这时的戟已成为仪仗兵器了。棨戟是汉代流行的仪仗用戟,其主要用途是官员出行时的仪饰。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官员出行,可依品级配备随从,带剑执棨戟,在前开道。人数多者,表示着地位品级的高低。皇帝也常将棨戟做礼物赠予大臣以示恩宠。
到南北朝时期,戟退出了实战领域,但作为仪仗仍有重要的应用。此时的戟被称为门戟,宫庙殿前和官员府邸门前的门戟多少表示地位的尊下、官爵的高低。唐代时,对于门戟制度也有所修改,《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戟,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八;一品之门一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各十。”天子之制为二十四戟,为最尊贵。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戟”。皇帝派遣亲信大臣到外地巡查,或统兵征伐,常常赐予矟戟,能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员。矟戟成为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
在西周及春秋时期,一些王公贵族很少冲锋陷阵,但却都一味追求佩带装饰的宝剑,以体现尚武风气和精神,更以剑来显示威仪。据说在秦朝时,就有规定,佩剑以显其身份。秦朝时,更是规定官吏必须佩剑,以象征权力的威严。《隋书·礼仪志》规定:“一品,玉具剑;二品,金装剑;三品,银装剑;侍中以下、通直郎以上佩假剑”
最令人熟知的具有权利象征的兵器,可以说就是“尚方宝剑”。有关尚方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汉成帝时,朱云上书云:“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尚方剑是指中国古代皇帝藏在“尚方”的剑,在汉代称尚方斩马剑,明代称尚方剑,在戏剧和小说中大家一般俗称其为“尚方宝剑”。“尚方”也称“上方”,是专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属名。尚方剑本为斩马剑,非常锋利,可以断马,由于藏在尚方,便俗名为“尚方宝剑”,从汉代就已经开始有了。据《前汉书》载:朱云上书皇帝就曾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明代刘伯温也说过:“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古代天子派遣信任的大臣外出行事,常会赐予“尚方宝剑”。持有尚方宝剑的人一般为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而且有专杀和便宜行事的作用,因此这“尚方宝剑”一般也就成为了最高权力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如同“矟戟”、“尚方宝剑”等具有代表极高权力的兵器有许多,比如历史上《杨家将传奇》里佘太君的龙头拐杖、八贤王的打王金锏,也都有带执行皇帝的权利,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兵器已成为时代的权势和地位的标志物,这种思想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就导致了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对现实社会的权势和地位以及对于日月山川等自然的崇拜转移到兵器的身上,使得兵器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
战乱与分裂更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坚韧性和向心力,伴随战乱分裂的洗礼,中国传统文化将不断的充实升华。中国古代兵器是是伴随着战争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战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拥有者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对武术器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当前掀起的这股文化研究风潮,古代冷兵器必将大放异彩。
[1]钟少异.金戈铁戟:中国古兵器的历史和传统[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2]李少一,刘旭.干戈春秋:中国古代兵器科技史话[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傅亚光.中华古代兵器辑录[J].体育文史,1995,4:63.
[5]杨向东.十八般武艺考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28~29.
[6]杨泓,于炳文,李力.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G818.3
A
2095-2813(2012)03(b)-0080-02
王教健(1988,3~):男,山东茌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