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国炎 韦群杰
(西南林业大学体育部 云南昆明 650224)
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建构交往教学模式的研究①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刁国炎 韦群杰
(西南林业大学体育部 云南昆明 650224)
采用教育教学实验、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观察法等方法,以马克思交往观为指导,借鉴交往教学理论模式,结合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特点,研究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交往教学模式的建构,旨在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体育选项课 分级教学 交往教学 模式建构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体育课教学受到前苏联体育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课程教学大纲的构建,主要依据竞技体育的教学和训练模式,只重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轻视体育理论的教学,特别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按大纲施教,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来讲,过去的学习模式是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统一固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不能“学其所好”。不论什么体育项目,只要安排教学,有兴趣没兴趣都要学,学生没有选课的权利。课堂教学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很少,很多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发展受到限制,成绩提不高;而有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练又跟不上,使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的主题地位和个性培养难以完成。
高校体育选项课是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目的,结合学校体育设施、师资力量、校园体育文化等因素,按运动项目设置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按不同的教学大纲、内容、考核标准进行教学,以供学生选择的、充分体现高校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三自主”式的教学模式,又称分级教学。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一个完备的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这五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教学模式的结构。
2.1.1 交往教学理论研究
交往教学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该教学思想把教学看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通过课程中介而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思想为基础,强调师生之问、生生之间在课堂中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进而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形式上得交往,更应该是实质上得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创设民主、平等、信任、和谐的教学环境。
2.1.2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立论出发,指出人的交往主要是指在共同活动中的“人对人的作用”,是“自觉联合起来的个人之间自由交换”。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力量的相互交换、相互补充,只有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个人之间的自由交往,才能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大学生体能、掌握运动技术,并以发展学生体质为重点的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在认知水平、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身体条件、体育基础、运动经验、健康状况等方面更是千差万别,体育教师在选项课教学中,只有加强与学生交往,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把握学生的条件,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肢体练习与体育教师和同学进行充分而有效的交往,特别是团体性项目中,通过分享体育保健知识、获得情感交流、获取运动体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提高体育技能、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在激烈的肢体对抗和成功的运动体验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但综观大多数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实践,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主体间性原则是指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独立主体的身份进入到教学活动中的,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主体——客体”式的对象化活动,而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多向性、多层次、多维度的 “主体——主体”交往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自主的尝试,实现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共同拥有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合作性原则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在动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自身所拥有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和运动体验等,协同理解动作概念、技术要领和运动情感。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目标是对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规定着其方向和意义。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交往活动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自觉的活动。交往教学模式建构是为了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交往教学模式必然以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目标为指向,受教学目标的规范。
交往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在体育教师和学生动态开放的交往中,实行启发式思维,鼓励学生独立理解新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大幅提高。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动间的合作,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获取大量的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技能,因此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通过交往展示思维与运动能力的愿望和信心,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充分的激发,从而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形成了“交往——创新——交往——创新”的良性互动。
4.1.1 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高校体育选项课中,教师要把教学的主体侧重于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平等交往是课程设计、组织和开展的中心环节,尤其要注意在“以目标导向过程”课程编制为原则的指导下,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的意识,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的选择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并实行分级教学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去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其心理品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的优化发展。
4.1.2 过程交往的策略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维能力和兴趣选择已较为固定,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善于思维,提高对体育知识、技术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交往的愉悦。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上的理解偏差,教师要循序渐进,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提高技能,从中体验到教师真诚的建议,从而获得体育的乐趣。
4.1.3 交往组织策略
体育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分级选项、分级学习、分级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的设计到教学实践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学生的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从而形成多边互动的合作模式,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共享等多向交往,激发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调动起运动冲动和创新的激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其中师生间的互动是体育选项课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
4.3.1 导入目标 课程分级
高校体育选修课实行教学目标分级,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课程的初、中、高三个级别,在同一个级别项目中,教师也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确定最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方法,选择适合的量和强度。积极开发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选择性,重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适宜的锻炼方法。
4.3.2 合作交流 运动体验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无论是团体性项目还是单打项目,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几乎贯彻课堂始终。在教学中只有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技术、提高技能,实现教学组织之最优化。在分组合作的学习中,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又能获得运动带来的种种体验。
4.3.3 总结评价 检测反馈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交流选项课分级教学运动体验中的感受,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师生通过互相检测学习效果,认真总结得失,形成新教学反馈。
[1]赵立.颜雪珍,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走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5,18:119.
[3]李振斌,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及对策研究[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3).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807
A
2095-2813(2012)03(b)-0032-02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0年度立项课题部分。
刁国炎(1981~):男,山东郓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
韦群杰:云南昆明人,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