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012-08-15 00:54仲慧慧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2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仲慧慧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2)

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仲慧慧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成败。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概括和分析了当下大学生心理状况之后,尝试为大学的体育教育提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期对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思路。

大学体育 心理健康 教育 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初,运动心理学家Abele&Breh在洛杉矶体育大会上首提“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这一问题起,心理健康便与体育运动结下不解之缘,就像一对双生子从未淡出过国际体育研究者的视野。心理健康是人格完整的社会个体的一种良性生活状态,其标准尚无定论,主要体现在,行为个体的心智、情绪均稳定、适当,人际关系融洽,能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具备较好的自我调节和顺应社会的能力等等。学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结合十分紧密的一个课题,他时应用和拓展体育修身养性的特质,在体育教育中渗透情感认知、心理品质、心理适应等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的过程[2]。

1 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能够驱走孤独,满足人交往的需求,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助于个性的发展,带来身心愉悦;体育能够宣泄郁积的情绪,转换大脑兴奋中心,分散忧虑、恐惧等心理方面的注意力、使精神得到解放。有研究表明,对体育喜爱程度越高的人群,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3]。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变的豁达开朗,兴趣广泛,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运动中懂得去关心、尊重其他成员。体育能够磨练意志,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帮助人们出离困境、勇敢面对挫折失败,培养出百折不挠,坚忍果敢的品质。此外,体育还能医治心理疾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体育疗法医治心理疾病的国度[4]。在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运动心理学专家Dishman,通过缜密的分析、统计,得出体育运动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疗效分别是85%和60%。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诸多实践早已证实,运动对于调节情绪,舒解心理压力,医治精神创伤确有奇效,因而国际临床医学界对体育疗法的应用十分重视;实验证明,运动习惯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5]。

2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11年3 月初至7月中旬,笔者分别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重庆、南宁6个城市的1200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见表1)。

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约2/5以上的大学生怀疑自身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至少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就上述6大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平均约有22.8%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23.7%的女生有有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1.8个百分比。西部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较东部地区严重,女生罹患心理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次调查中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重点大学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也普遍高于一般大学。不少大学生饱受失眠、忧郁、偏执、敏感、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症状的折磨,本应绚丽多姿的大学时光被心理问题蒙上了阴影。高校中因心理问题、精神疾病而退学、休学人数正在逐年攀升,大学生轻生、自残等触目惊心的行为屡见报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首先,对于初来乍到大学新生来说,面对全新的气候、环境、饮食等巨大差异,适应性不强,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和适应能力都很弱。陌生的学习环境,全新的课业负担和接踵而至的生活问题让许多大一新生自顾不暇。孤独无助,心理出现了不适也较难及时释放。

其次,当天之娇子的自豪感渐渐褪去,对中学时光中熟悉事物的留恋、想家之情油然而生。曾经心向往之的“象牙塔”与眼前的景象间多少存在一些心理落差。精英汇萃的高校中,不少学生在中学时期享有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感荡然无存,胆怯、自卑、焦虑随之而来。

另外,时下宅男宅女的生活大行其道成为时尚也令人堪忧。这些经常足不出户的大学生们,十分缺乏体育运动和现实交流,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大多数人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心理承受力力较差。在应付就业、升学婚恋等压力更是手足无措。面对心理问题一般表现为抑郁、颓废、易怒,自私冷漠,应对突发危机时,伸出援手与获取援助的能力严重不足。

总体来说,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是当下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过往的体育教学一味强大生物学层面的评价标准,忽视大学生人格、品性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个体的社会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的呼声很高,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在率先开展该项工作的教育发达省份,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也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高校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认识误区,将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混为一谈,常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的范畴,他们推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凭主观经验轻描淡写地点到为止,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手段,只能是水过地皮湿,收效甚微。高校学子们不但缺乏必要的心理调试的理论知识,也缺乏依靠体育运动缓解情绪,释放压力的手段。

4 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成败。面对层出不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线,应该首当其冲,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更是责无旁贷,以具体的行动践行自己光荣的使命。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心理健康教育暗含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依靠自身体验的内隐式的心理教导方式,将心理教育内容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水乳交融,相辅相成。跳出传统重知识技能轻心理教育的藩篱,以全新的视野高屋建瓴的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纳入体育教学的全程,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要转变体育师资培养的观念,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率先培训一批熟稔教育心理学知识,深谙心理辅导训练方法的体育师资队伍。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重要推手。他们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既是学生学习技能的直观榜样,也是年轻人操行、人品的模范。高校在今后体育师资的聘用和培养上,除去对专业技能加强要求外,还要对体育教师的心理、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着力加强大学体育师资在人格,道德方面修养,提高体育教师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把大学体育教师团队打造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一支奇兵。

第二,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体育教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当其冲是要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体育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身体的血液、肌肉、神经细胞的活性,使机体机能进入积极状态,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相对安静模式,让身心获得舒适愉悦。通过集体运动项目,培养大学生公平意识、团队协作的精神,增强责任感,提高个人的自控能力。学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通过体育课堂为大学生设置特定情景,借此帮助广大学生确立相对客观的社会化意识。使沟通协作、平等交往、公平竞争、生态观念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主体意识之中,适应客观世界的社会化要求。

第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注重差异性与多样性。既要讲求全员参与,面向所有学生,满足多数学生的普遍需求,也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统筹兼顾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主观上树立积极明确的自我概念,确立理性健康的自尊。数见不鲜的体育实践一再证明,轻松愉快的身体运动,最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在积极主动的体育运动中,大学生能够实现积极的自我统合,找准角色定位。通过球类、集体游戏以及其他团体竞技项目培养组织纪律性、获得持恒的认同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调试能力的水平。

第四,体育教师应该身先士卒,注意施教方法,在每节课的课程设计上都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且将心理教育任务明确化、细分化真正落实到每堂教学课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全面渗透在体育教学进程中,加强心理引导,调动学生兴趣,全力营造充满关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生产生积极的意愿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成为可能。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心理能源,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激励(如:期望激励、信任激励、评价激励等)与心理暗示(如自我暗示、肢体语言暗示、标志暗示等),让学生在精神上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契合,建立自信、张扬个性。

第五,通过科学的体育运动施加有效的身心负荷,改善学生大脑调节机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大学生意志品质锻炼常抓不懈,不断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尽量使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提示、激励和学习要求成为大学生的内化意志。适当变换教学手段,通过注意力训练、组织竞赛、情景创设、角色呼唤、挑战极限等教学手段,在带给学生新的运动情境载体的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子们的体育习惯,形成良性运动心理定式,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跃上更新台阶。在班级竞赛、春、秋季运动会等赛事培养学生进取精神,使大学生在竞争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利用田径、体操等项目的竞技,培养大学生机智、果断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在运动竞赛中真正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伟大意义,享受到比赛带来的巅峰体验,磨练承受失败的能力,还能学会勇于接收挑战,敢于承担责任,坦然去面对挫折与失败,正确看待自身,善于从失利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第六,对于确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来说,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能够较为容易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式各样心理问题,便于找到心结所在,“对症下药”。在教学过程中,给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案,通过运动有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缓解不良情绪,治疗心理疾病[6]。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根据身心状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技能,掌握最基本的自我运动心理保健和体育疗法的手段。例如:通过激烈运动宣泄情绪、运用有氧运动放松肌肉,舒缓紧张法、借助体育鉴赏分散注意力等等。

5 结语

大学时期是人生在心理上迈向健康、成熟的重要阶段。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介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够提高人体感觉、改善情感状态、培养意志品质,还能治疗心理疾病,提高人们认识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目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还很不完善,仍需要广大体育科研人员和心理学专家的深入研究以及一线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调动积极性创造性,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把心理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1]Abele&Brehm.Spor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physical raining[Z].Los Angel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84 OlympiC ScientifiC Congress.

[2]杨杰,周游.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74~175.

[3]郑华.高校体育对女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89.

[4]余世和.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体育疗法的个案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9.

[5]黄玉山.中国大学生健康状态与生活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28~36.

[6](美) Camille Helkowski,Chris E. Stout,Arthur E. Jongsma,Jr[著],卢建平,梁巍,唐勇[译].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计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G807.4

A

2095-2813(2012)08(c)-0041-02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