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

2012-08-15 00:50闫领先
武术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体质

闫领先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身心健康维系着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亡。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增强大学生体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国各高校于2007年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工程,相继开展了项目繁多、形式多样、机动灵活、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后期落实中法规、安保、激励、评价、监管等机制不健全,致使阳光体育工程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为扭转大学生体质二十多年持续滑坡的严峻局势,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紧张的学习和快节奏生活压力,系统深入剖析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有效改进大学生体质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1 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危害

1.1 大学生体质现状

自国家推行“阳光体育”工程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来,全国学生体质总体有所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某些个别方面还有下降趋势,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仍旧很严峻。[1]

2011年9月2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六部委共同颁布的2010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所有年龄段测试人群中肺活量指标是从1985年六部委首次进行调研以来20多年里第一次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19-22岁大学生人群的身体素质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超重和肥胖率继续攀升;近视率高达84.72%,比2005年增加2.04个百分点。在体能下降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也在弱化,自残和他残的问题也呈上升趋势。

1.2 大学生体质下降造成的主要危害

大学生的体质下降严重阻碍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乃至于危机民族的兴亡。首先,学生阶段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下降,为他们今后的身体状况埋下了债单,甚至直接造成现阶段身体的超负荷。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大中学生猝死事件就是一个悲催的例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器官正逐渐发育成熟,从身体到性情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阶段,如果他们不练就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余生的健康将难以得到保障。其次,学生从升学到工作,竞争压力逐步升级,社会对青年人的体力劳动逐渐减少,但精神压力却远远超出了父辈,他们要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长久立足,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坚强的精神力量。身心健康相辅相成,生理的“亚健康”导致机体心理的“灰色健康”,而心理的“亚健康”又是现代人类诸多生理疾病的诱因。[1]

2 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

在生活富裕、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而体能和健康素质却二十多年持续下滑。究其原因主要归纳如下:

2.1 政府原因

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决策者、管理者,也是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的监督者。然而教育部在贯彻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小学的考核,而政府对高校的要求以及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教师和学生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缺乏有力的法规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措施与反馈机制。再加上媒体对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常识和锻炼方法宣传力度不够,“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未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2.2 社会原因

首先,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应试教育”成了我国教育体制中难以避免的顽疾。在教学、考试、招生等人才培养环节整体上与素质教育理念不匹配,家长、学生惟考定终身,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实际上以升学率为标准,造成社会和学校重智轻体、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其次,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只能付出更多的时间来不断地武装自己。他们利用在校期间争相通过外语、计算机等级,考教师资格证、职业技术等级证,或参加各种辅导班、考研班等等,在此过程中他们付出大量的精力,以至于挤掉了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不仅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滑坡,还蚕食着他们的心灵,不少学生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更有甚者精神抑郁、心理扭曲。

2.3 学校原因

首先,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比重过大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占用了学生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课时少且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方法手段不灵活、师资力量匮乏等;体育经费的不足和高校的普遍扩招致使本就紧张的场地设施更加紧缺,同时场馆类型与学生喜欢的项目之间、场馆管理维护与学生无偿使用等存在矛盾。其次,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和“阳光体育”工程开展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但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任务重、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而地位、收入却较其他学科教师低下;在业绩量化考核、职称评聘方面也处于劣势,且极度追求高质量高难度的学术研究与忽略实际操作效应的畸形做法深深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尊严和工作热情。再次,学校体育伤害事件引发的纠纷给学校、老师、体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困惑,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快乐体育”教育观的片面理解致使那些有风险、有对抗、强度大的剧烈运动项目(如中、长距离的跑、竞技轮滑、篮球、拓展训练等等)远而避之,该举措不仅弱化了体育活动的真正内涵,也导致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减弱。

2.4 学生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和习惯在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生活无规律、吸烟、饮酒、网游、学习紧张、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部分学生的健康。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是接触网络并受其影响的规模最大群体,网络一方面为大学生宣泄情感、交流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对网络的沉迷减弱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并且长时间上网会导致学生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调节规律被破坏等等。再加上长期被父母溺爱和娇惯的习性致使他们从小缺乏挑战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不愿从事一些对身心有挑战的体育活动。

3 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3.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科学发展观,完善“阳光体育”法规机制

首先,政府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科学发展观,破除唯成绩论英雄、唯升学率论功绩报酬的陈旧观念,把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中,并使操作制度化,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为阳光体育运动长期、有效地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进一步完善国家、学校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体制,建立校长带头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机构,充分发挥行政主导作用,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3.2 积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保障“阳光体育”顺利落实的管理机制

首先,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实现从“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的体育教学新思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和整合教师队伍的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学校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专项特长和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在同一时间段开展多项体育教学活动,形成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其次,认真钻研教材、综合运用科学系统、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创造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与形式,做到趣味、时尚和量、强度有机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多种活动性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个体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3.3 提高教师素养、改善教师待遇,为“阳光体育”顺利实施提供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和核心要素,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成败的关键。鉴于此,首先,学校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制度,并对体育教师的课时津贴、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先评优应当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同工同酬。其次,校领导要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减轻体育教师的安全责任压力,倾听体育教师的心声,为体育教师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再次,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参照教育与劳动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落实体育教师额外工作的劳保待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以便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3.4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阳光体育”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机制

首先,通过新闻媒体、校园网络、新闻橱窗、标语等途径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理念深入人心。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大学生体育网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他们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其次,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真正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的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5 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专项经费投入,改善和完备“阳光体育”硬件保障机制

场地、器材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保障。加速场馆建设,添置必须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解决场馆器材短缺问题,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硬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从体育经费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督导检查等各个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有关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提供经费保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重点,积极促进教育与体育的结合;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挖掘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潜力,加大物质保障,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学校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3.6 “阳光体育运动”长期有效贯彻的安保和监督评价机制

首先,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第一责任,故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具备一定的事故伤害应急处理知识,教会学生自我预防与保护方法。同时建立一个以校领导牵头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改变过去一味把责任推卸给负责课外锻炼的体育教师,建立学生重大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件提供社会保障。其次,由各级政府、高校内部自上而下实施分级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真抓实干,对各校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集体活动次数、学生的参与比例、学生满意程度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评价、监督、反馈。学校要接受个人、家庭、社会的综合监督,把“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情况纳入地方政府、高校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中,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不好的学校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并对出现的严重违纪、失当等情形进行责任追究与惩罚。而对执行绩效显著的学校极力报道,对不合格单位或个人给予一票否决制,建设网站和热线电话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以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建构提供监督保障。

4 小结

大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体质健康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亡。因此,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真正贯彻落实“人本主义”、“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视与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明确目标导向,切实筑起以健康为目标的“阳光体育运动”激励措施,通过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最大限制地动员学生投入到健康促进的大潮中,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更适合于未来社会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单 磊,姬 烨.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解读——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与成绩并存 [N]. 新华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9-2.

[2]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调查报告 [N]. 中国青年报.第6版,2006-11-30.

[3]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系列报道之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教育导刊,2006(8).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05-25.

[5]陈至立,周 济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6-12-23.

[6]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1).

[7]闫领先.浅析改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之举措[J].贵州体育科技,2008(2):25-27.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模式构建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