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郑州 45000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的新途径探索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郑州 450002)
通过详细分析论证,试图将目前社会上成功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团体员工个性和能力培训的“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通过新的整合与发展,与学校体育相融合,以此来探索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的新途径。通过采用实地考察法、调查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综合研究方法,结合高校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现状,分析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论述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能够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能够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团队意识和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育的十分新颖有效的手段。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拓展,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通过两者的合理融合,在保持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体育活动的健心、益智等多元教育功能,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拓展训练 体育课程 心理 社会适应 健康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与身体健康、道德健康一起构成了人类健康的共同要素[1]。在目前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情况下,高校也在围绕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与培养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讨论。
根据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状态;反过来说,通过改变行为也就可以影响个人的体验与认识,从而改变态度,进而改变一个人更为基本的心理特征。拓展训练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特别设计的系列身体活动项目,使参加者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培养在社会中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本研究通过分析论证,试图将目前社会上成功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团体员工个性和能力培训的拓展训练引入高校,通过新的整合与发展,与学校体育相融合,以此来探索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选择北京、郑州两地共4家经营性拓展训练公司实地考察,并在其中一处进行拓展训练的亲身参与,在详细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场地、器械装备、保护设施与使用、运作程序步骤等内容的同时,亲身感受体验拓展训练给参与者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应激效果。
选择拓展训练内容中一些不过分依赖器械,简便易行,有充分安全保障的团体类项目,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利用体育课由学生实验完成,调查了解学生参与活动全过程的体验与感受。调查咨询了9名相关学科专家和35名教师,收集他们对此项研究的看法和意见。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BOUND,中文译为“拓展”或“外展”,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船队屡遭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于是库尔特·汉恩与劳伦斯等人在1942年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训练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并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战后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由于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全世界,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现在的“拓展训练”侧重于后者,故又称之为“心理行为训练”。
拓展训练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或各种人工设施,运用独特的情景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户外项目体验,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并不灌输参与者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参与者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参与的同时,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获得某些感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去发现、去醒悟,对自己、对同伴、对团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其中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通过针对不同培养目的而精心创意设计的身体活动和训练,或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以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结合考察研究结果和高校具体实际,场地课程应该是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最佳切入点。
3.2.1 高校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是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育研究的紧迫课题。由于心理健康受到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相对性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如何明确教育实施的具体实施途径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以体育锻炼和心理咨询辅导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心理咨询辅导往往以说服教育和评价的形式为主,按照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原则,对学生的意识、感情和意志施加影响,效果缺乏主动性和直观性。有关研究表明,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够显著地整体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能够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个性品质,促进人际交流,增强适应能力的手段。由于体育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群体性、竞争性、顺应性、实践性、艰苦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因此学校体育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色,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3]。然而目前学校体育由于受学科中心主义和竞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始终无法成功摆脱竞技体育的束缚,再加上多年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使得高校体育课在发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作用时,存在引导不清晰、目的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效果不显著等诸多问题。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方法,并且环境的日益纷繁复杂和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亚健康状态显著。有关研究显示,到1997年底,全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率已达到24%以上,而且还在呈上升趋势;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位于病退率之首[1]。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快速成熟而尚未成熟的阶段,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缺少对社会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常出现一些自我矛盾,主要表现为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独立性与依赖性、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情绪与理智、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大学生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心理内部矛盾,就会引发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恐怖、敌对、强迫症、神经性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情感危机等[1]。
3.2.2 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拓展训练是一项结合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体育运动学等多门学科形成的新型培养训练体系,能够通过在各种自然或人工设施中所设计的多种新鲜、巧妙、刺激的项目,帮助学生释放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认识和激发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自我的自信度与感染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强化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进取心;强化竞争意识,把握时机的敏感度和迅捷度;加强面对复杂情况的分析判断以及决策能力;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调,优化人际环境;完善人格,培养毅力、勇气、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
拓展训练采用的是充满活力的,在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方法,这是一种寓教于乐而且效力更持久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我讲,你听”,而是“你做,你体验,你发现,你思考……”,这与目前大力倡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高度一致的。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拓展训练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也并非体育加娱乐,而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通过采用以人为本的训练方法和沟通方式,以心理学为基础,以体能活动为引导,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同时扩展管理知识与技能。它以学生基本面的全面改进为目的,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学生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学生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促进团队形成的目的。
3.2.3 实例分析拓展训练的特点与效果
以在实验中采用的“合力冲击”(又名“4米墙”)为例,该项目要求学生面对4米高墙,假设为从船舱底层逃生到上层,没有任何辅助设施,在规定时间内所有队员全部上去,其训练目的要求学生做到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关心同伴之感受,培养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增进个人对团队力量的认识,开发自我潜能。
此项活动具有综合活动性,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对学生而言,完成此项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同时,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个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即使没能顺利完成,也能在教师与同伴的鼓励下,从参与过程中获取很多经验与感触。教师在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后期的总结中也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生自己来讲,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参与此项活动后,绝大多数学生发自内心地感触到:“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不仅取决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更需要整个团队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
(1)拓展训练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完全符合目前高校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要求,顺应学校体育改革的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满足学生接受多元教育的需求。
(2)结合初步教学实验和后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此项活动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参与拓展训练场地课程教学实验的学生中,97.3%的人表示愿意参加此项活动,96.1%的被调查专家和教师认为此项研究意义重大并愿意做这方面的教学尝试。
(3)专家教师和参与教学实验的学生对此项活动的价值有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并且在体验感受和认识上趋于一致。因在内容、安排、经验、场地器械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初步探索性实验仅进行了“五人四足”、“盲人摸号”、“盲人方阵”、“信任背摔”、“生死电网”、“同舟共济”、“合力冲击”、“体验失败”和“雷阵”等团体类项目内容,师生对此类活动价值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培养团队精神、合作与沟通、责任感、人际关系与配合”四方面,并且在位置排列上也趋于一致。
(4)高校引入拓展训练是一件新鲜、有趣且有一定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活动本身又具有重要的意义,容易引起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进而对学校体育工作投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安全问题是拓展训练进入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拓展训练内容中的高空训练项目对参训的学生在心理上有较高的挑战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提高挑战性而降低危险性,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能够达到万无一失的安全保护系统为训练提供安全保障。
(2)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不仅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和补充,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它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对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需要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能够在充分理解该项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的前提下,从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大力的支持。
(3)拓展训练要求指导者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体育运动学知识,具备现代教育观念与高超的体育教学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应变、引导、开拓和预见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会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4)拓展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项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是对现有体育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不能取代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后,如何与原有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如何参与体育课管理与评价,如何与高校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指导思想相联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研究解决。
(5)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应根据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开设诸如拓展训练等课程的内容,使未来的体育教师能胜任体育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的教学任务和社会辅导工作。
[1]邹继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材理论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建翔.谈谈拓展训练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5):53~55.
[3]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G807.01
A
2095-2813(2012)03(a)-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