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体育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①

2012-08-15 00:54陈才发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特色改革

陈才发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基于终身体育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①

陈才发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针对过去大学体育教学“重科学、轻人文,重竞技、无特色”的问题,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构建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终身体育 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较多的一门公共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体育教学既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特色,又要围绕休闲体育、终身体育的原则进行。

根据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大学体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性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近十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创新程度不够,特色不明显。因此,对大学体育课程发展趋势进一步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进行。

2 高校体育课程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存在误区

一是重形式,根据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纲要》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高校从实际出发,都不同程度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应性改革。体育舞蹈、瑜珈、健美操、游泳、跆拳道等项目相继出现在一些高校的体育课堂上。但没有把社会需要和学校体育文化和谐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学生兴趣。

二是存在盲目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盲目跟风,认为多开设几种类型课或多设置一些项目就是体现“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导致课程结构定位不清晰,对要达到的效果和完成的目标认识不清。

2.2 体育课程教学特色不突出

各高校积极开展符合学生爱好、适应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需要、提高学习主动性等优势的选项课。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二年级体育课采用选项形式,有的高校在一年级起就部分或全部以选项课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向选项课为主发展以显示出一种趋势,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无创新,教学思想不适应形势发展,体育文化难以形成,教学特色彰显不够。

2.3 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淡薄

运动兴趣对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非常重要,但由于体育课程设置盲目,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与特色,体育课对学生影响不大,所以在学生心目中根本不存在压力等。

3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策略

3.1 根据校情开展教改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要求教师课前做到五个熟悉:一是要熟悉所任课程的教材内容。二是要熟悉教学大纲的主要知识点和关键环节。三是要熟悉教学大纲当中所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要按教学大纲当中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备课。四是要熟悉学生的体育技能情况。五是要熟悉任教课程的理论信息和实际情况,掌握本课程其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现状、主要新的观点,在课堂讲授中进行融会贯通。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主要集中对四个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一是课程建设的规律;二是教学大纲;三是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四是课程评价与考试方式。

3.2 确立“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学理念

3.2.1 教育创造学生价值

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教育的本质是创造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学生作为社会人这个产品,最后都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社会生存能力是学生的最大价值,基于这种价值才能实现“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目标,从而形成学校、学生和社会价值链的统一。

3.2.2 学生创造社会价值

实现“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理念,关键是教育创新。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创造学生价值和社会认同,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学体育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不应该只追求知识的拥有,更应该追求知识的运用,知识只有应用才能创造价值。

3.3 创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将最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具有健康第一意识,综合素质高、协调、管理、创新能力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一套实用的终身体育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3.3.1 知识的教学体系

所有用于传授知识、提高教学管理程度的模式,并将这些模式连接成一体;在给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上,尽量达到全面和完整。

3.3.2 知识的终身应用体系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现终身体育能力为终极目标。

(2)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突出个性化教学,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训练。

(3)突出教学的多样化,开设“校本课程”,突出课堂内外综合体育一体化,打破过去体育教学的时空局限。

3.4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形成“一个核心、两个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代表队的管理与指导,促进教学与训练的完美结合。

“一个核心”即以学生今后从事岗位与个人终身体育爱好相结合的人才素质修炼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两个特色”即每所学校都要有体育教学特色,如以男拳女操加选高尔夫课程为特色,让学生学会“拳、操、高尔夫”技术,同时学会与人交流技巧、团队沟通技能等;另一特色就是情商与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任课老师结合课程的需要和自己的科研课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创新实践活动。

3.5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3.5.1 课程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一是提醒学生:《体育》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程之一的课程,是学习好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二是在主要知识点的教学中,始终训练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以培养学生较开阔的视野。

(2)训练学生分析能力:一是注意训练学生养成分析意识。让学生在做练习之中体会分析方法。二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最新信息数据来说明观点。

(3)训练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在讲解中注意介绍动作要领的重点与练习方法。

(4)在课程学习中安排学生多练,用不同方法练,让学生独立完成: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与独立创新能力。学生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独立思考,就需要综合运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经常训练,就会实现能力创新。

(5)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题,培养大胆创新精神。一是鼓励学生当堂提问。对所提问题,或者是教师当堂回答,或者是请另外的同学回答,老师最后补充,以创造一种探讨气氛;二是每讲完一个重要环节,便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练习。三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回答的,要求教师课后去研究,下一次上课一定回答此问题,并以此形成教学相长。

3.5.2 改进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能动的课程学习方法

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出勤和课堂提问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则由技能、身体素质与进步幅度组成。

3.5.3 客观科学评价体育课程

当前体育课程评价有三种情况:一是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二是综合性评价;其次是体育过程的评价。目前许多国家侧重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只根据最后的体育成绩(结果评价方法)来评价体育教学,是不够全面、客观的。体育学习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体育过程本身。把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中的进步幅度评价结合起来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

4 体育课程改革困惑

《纲要》颁发近十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无需讳言,成绩并不显著。当然,多数学校一直致力于改革,但也有一些是在应付,有的是为了检查。如果要问:“改革”是什么意思?改革到底是什么内容?许多人无言以答,也就是说改革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而改革本身并非目的,它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途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搞了这么多年,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学校,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里,到底要把学校体育改革成什么样子,达到什么规模和水平,大多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因而使改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改教材,有的改教法,有的改器材,各改各的,或是跟着别人改,严重影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5 体育课程改革重点

(1)科学设置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将贯穿整个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始终,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学过程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在遵循体育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教学的“三个转换”.学校体育的改革,要以促进生长发育和增进身体健康为核心。因此,学校体育必须作好三个转换,即:生理机能由平时正常的机能状态转换为有利身体健康的运动机能态;生理机能由智育惯用的心智态转换为体育特殊的情绪态;社会角色由间接的认识主体转换为直接的实践主体。

(3)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体育教师是关键,体育课程的实施,要依靠教师。没有合格的教师,课程改革是枉然。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关键在于引导与促成这两个转化。引导转化的作用,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对大学生更多的是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知识、文化教学深度和效果以及因人而异的指导和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1)思想创新,遵循学校体育教育规律,转变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

(2)根据校情,全面贯彻《纲要》,确立学校体育教学特色进行改革调整。

(3)内容创新,以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原理为导向,构建合适的体育课程体系。

[1]段健芸.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13(2):8~10.

[2]刘鹏.促进体育改革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体育科学,2007,1.

[3]王志苏.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9(2):52.

[4]胡晓华,田福岐.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趋向[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3):136.

[5]刘飞宁,黎文普.从健康第一思想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J].安顺学院学报,2008(3).

[6]朱月明.学校体育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的变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4).

[7]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G807.4

A

2095-2813(2012)02(a)-0004-02

本课题为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1]315号(序号433)。

陈才发(1963~):男,苗族,湖南城步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特色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特色种植促增收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改革之路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改革备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