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超,瞿 亘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541006)
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了全面恢复并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增长5.8%;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 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出境旅游人数5 739万人次,增长20.4%;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到2011年,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和发展,并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和开发。各旅游目的地及其旅游资源在客源市场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和超越传统单一的观光模式,力求开发出具有不可复制或类比、并且更有吸引力的旅游新产品,在接待旅游客源和经营旅游市场中抢占新机,国内各地区旅游产业均呈现出新的业态。
旅游新业态指的是相对于传统旅游主体产业、旅游产品营销模式等行业要素,各地旅游产业在新形势下自发或被动的取得新的发展与转变,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现阶段,我国旅游新业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09年12月1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文件重新定义了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把旅游业从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产业逐步培育提升为战略性支柱性的产业。
国务院1999年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以来,“黄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费热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为实现旅游目的地的住宿、餐饮、交通等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为导向的旅游资源开发逐渐丰富。旅游活动需求类型多样化也推动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多样化,单一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包括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探险旅游在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和旅游类型被不断挖掘和推广,并受到游客热烈欢迎。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的主体和灵魂,也是旅游新业态最直接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1.人口持续增长。现阶段我国属于人口再生产过渡型国家,表现为人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率仍然大于1,意味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我国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旅游客源特别是国内旅游客源在数量上能得到先决保障。
2.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相对实际购买力得到明显提高,从经济基础上为国内旅游客源出行提供了保证。
3.可用于旅游的时间增多。1999年9月国务院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以及2007年国务院颁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使得居民闲暇时间得到进一步丰富,在出行时间上为旅游客源提供保证。甚至有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将旅游活动规划为非闲暇时间活动,通过调班等方式将时间化零为整,外出开展旅游活动。
4.旅游心理需求不断增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使旅游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供人陶冶心情、舒缓情绪。
在旅游活动的实现方式上既有福利旅游、奖励旅游、公务旅游等单位组织的形式,也有私人支付、自我出行旅游的形式;既有市场运作、导游服务、产品组织等旅行社组织形式,也有信息检索、网络预订、在线支付的自助旅游形式。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作为旅游业最主要的人力资源来源,担负着为全国旅游业持续培养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自上世纪80年代旅游高等教育起步以来,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建设、层次建设、专业群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面对旅游产业更加迅速的发展,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值得思考,其中典型的就是新业态下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高职高专层次。高职高专层次院校在进行专业申报和设置时沿用的是教育部2004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经逐年修订,现在专业目录中与旅游行业直接相关的有定义在旅游大类的有“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历史文化旅游”、“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管理类新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餐饮管理与服务类新专业”等14个专业,定义在农林牧渔大类下的有“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定义在文化教育大类下的有“旅游英语”、“旅游日语”等2个专业,定义在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下的有“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合计共18个专业。
2.本科层次。本科层次院校在进行专业申报和设置时沿用的是教育部1998年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只是在工商管理大类下的1个二级学科。其中与旅游行业直接相关的只有定义在职业技术教育类下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以及定义在工商管理类下的“旅游管理”等2个专业,并且“旅游管理”专业已经从2000年起作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被教育部限制申报。
从专业目录的设置和归类中不难看出,旅游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设置特别是本科层次的专业目录设置远滞后于当前旅游行业的充分发展,一些新兴的旅游热点业态如体育旅游、养生旅游、户外旅游、拓展旅游、极限旅游、邮轮服务等未能在专业目录中体现,虽然可以通过申报目录外专业的方式对新专业进行申报,但申报目录外专业的难度要大于申报目录内专业,会导致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并且目录外专业的学科地位不清晰,会给专业任教师职称评定、毕业生的进一步考学带来一定障碍。
就理想的高等教育而言,新专业建设应该是走在行业大发展之前的,并且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和智囊支持方,专业建设更应该起到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但从实际上看,由于旅游新业态发展得过于迅猛,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对面新业态建设新专业的步伐显得相对滞后,原因是高校面对同时迎面而来的旅游产业的众多热点筹划开设新专业时,还要通盘考虑师资队伍的配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场所分配、招生计划指标等各种因素,特别是在筹办一些如高尔夫服务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规划此类教学投入大、行业涉及面广的专业时,需要论证、申报、筹备的时间更长,再加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周期需要3-4年时间,使得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往往措手不及,从而出现了“行业在前面发展,行业教育在后面追赶”的脱节现象。
此外,旅游高等教育针对旅游新业态进行专业建设初期,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面也会遇到障碍。因为在新业态的行业中,由于产业形态较新,优质的人力资源(也就是潜在的专业教师)比较稀缺,多数被优厚的行业利益吸引在企业中,难以被学校引进和培养成专业教师,专业课程建设时也没有成熟课程体系可以借鉴,专业核心课程也难以找到适合的教材供使用。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也由最早的“旅游管理”专业衍化出了包含“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在内的专业群。其中,“食”有烹饪及餐饮管理专业作为支撑;“宿”有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支撑;“行”有物流和各类乘务类专业作为支撑;“游、购、娱”有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等专业作为支撑,旅游行业涉及出入境旅游时,还有相关的旅游外语类专业进行支撑。并且这个专业细化的过程仍在继续,不断的有更深入旅游细节因素的专业被发掘和建设,旅游院校的专业群细分程度往往代表了该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
旅游产业发展越兴旺,呈现出的新业态越多,对人才专业化的细分程度要求也就越高。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规律就是:专业越细分、专业水平要求越高,毕业生的就业面就越来越窄。旅游产业与其他的任何产业一样都是在发展中变化的,某些业态在某个阶段会呈现出旺盛态势,经过发展和蜕变也会在某个阶段走向低谷,而经过专业细化培养的旅游业从业者这时候再重新择业,就会遇到困难。而如果是一味进行旅游人才的宽口径培养,则不能满足某些新业态下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所以各旅游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谨慎衡量“细分专业”与“宽口径培养”之间度的关系,既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满足行业需要,也要加强旅游行业的通用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能力。
现有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录特别是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满足旅游类专业建设以及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议各旅游院校在今后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新业态需求下新兴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积极申报能助推旅游业发展的目录外新兴专业。拓展和丰富高职高专层次及本科层次旅游类专业的内涵,进一步细化高等教育旅游类专业设置,力争在教育部下一轮修订专业目录时,继续提高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内旅游大类下辖的专业数量,并且推动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类专业由二级学科向一级学科的提升。
作为旅游行业专家学者最密集的智力机构,旅游院校应长期担负起对旅游行业观察、判断的研究责任。要想让旅游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走在旅游行业发展之前,就必须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有充分的研究和准确的判断。众多旅游新现象在成长之初的萌芽状态时,旅游院校就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分析判断出哪些旅游现象有可能发展成为今后旅游行业的业态,并针对此业态尽早进行专业开设的可行性论证,适时进行专业开设申报,及时培养新业态所需人才。
新专业开设初期,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可采取先从旅游新兴产业聘请专业人员兼职,并且派出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的形式,“体外输血”与“自身造血”功能兼顾,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打下基础;在实训教学环节建设中,专业建设初期可考虑与有潜力的旅游新业态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由旅游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员工培训,由旅游企业为旅游院校提供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并给予专业操作指导,条件成熟后,旅游院校可在校内自行购置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提供长期保障;专业建设初期的课程建设,可采用自编讲义或是借鉴国外文献的作法,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沉淀,为编制行业内最早的此类教材做好准备。
在旅游人才专业细分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筛选出某一类专业的宽口径专业能力加以着重培养,使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细分专业素质,同时也具备大类专业素质。比如“酒店管理”、“会所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邮轮服务”4个专业就存在有相同的宽口径专业能力,以此类的宽口径专业能力为基础,经过短训后这四种专业人才是可以进行交换就业的。
旅游院校在进行细分专业建设的时候,在考虑新专业要适应新业态人才需求的时候,也应同时考虑学校之前是否已经开设了与此专业有共同宽口径专业能力的专业。如果已有,则可以在教师引进以及课程设置中少走弯路,并且避免学校教学资源的重复投入建设。
[1]赵志峰,陈才.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基于旅游体验的视角[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783-786.
[2]田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J].旅游学刊,2008,23(2):7-8.
[3]何建民.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与国际经验的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8,23(2):6-7.
[4]瞿亘.广西旅游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旅游论坛,2010(6):37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