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平
(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古人之所以敬畏温泉,普遍被认为是因温泉来自地下、拥有热度及神奇的治愈疾病效果。如果说温泉在远古时期可能拯救了人类,决定了谁是我们的祖先,现代人似乎更应该较古人敬畏温泉,确切地讲是在敬畏的基础上多了份感恩,感谢温泉给予我们以与生命相关联的恩惠。
据美国科学家研究[1],7.5万年前的地球遭受了一次灭顶之灾,苏门答腊岛上多巴火山爆发,岩溶所到之处摧毁了一切,降尘压毁了更大范围上的生机,灾难源于此,但灾害绵延扩展至全球,连续6年气温下降10℃以上的极寒及遍布全球的酸雨,几乎毁掉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然而,确有一小部分人类活了下来,这部分幸存者分布在非洲东部,东非大裂谷也恰好是温泉密集区。幸存者大约只有1万或更少的2 000人[2],他们便被认为是当今人类的祖先,有9/10以上的人类没有逃生于那场灾难。考古学家也在代表那个年代的地层里,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地质学家则在极地通过打冰钻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代表那个年代的冰层里发现了较高含量的SO2成分。进而,人种群遗传学者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现代人类来源于一个小范围内的基础群,现今的白人、黑人、黄种人及棕色人等各色人种,在DNA遗传上几乎不存在差异。
灾变论尽管只能作为解释人类起源的观点之一[3],但笔者愿意据此说明,温泉确实值得旅游者在体验中保持一种厚重的敬畏心情。达尔文也推测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类起源在东非不能说与温泉没有关系,360万年前就有了能走的人科成员,200万年前出现了能制造石器的人属成员[4],而7.5万年前的那场灾变,却又是有温泉的东非保存了单枝的人类“火种”,DNA分布也由此变得更加缺少相异的集中,或许也只有很纯的人类DNA集合才能够快速促成人类本身在智慧上的发展。笔者在这里愿意这样猜想,在灾难来临之时,东非大裂谷的众多温泉向人类提供着抵御极寒气候的温暖场所,肯尼亚、吉布提、厄立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5],大裂谷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沿断层裂隙分布有许多温泉和喷气孔,伴随温泉蒸汽的上升热气流所形成的罩子,或许在阻挡着酸雨落在那片土地上。
温泉旅游需要有敬畏意识,尤其是泉源区域,那是值得敬畏的对象及场所。温泉旅游不仅是旅游的一种,也有别于泛指中的旅游,一般意义上的所谓旅游,多没有在语言世界里明示旅游资源的重要位置,所以在追求本质的思路驱动下,多强调旅游对人的自我实现的意义而弱化了客体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温泉旅游在概念上直接将温泉冠于旅游之前,代表自然界的温泉明确进入旅游语境中,旅游者原本实现自我意识会被引向自然教化思考。基于这样的逻辑,本文认为,如何实现体现敬畏的旅游情景,应该成为旅游规划学术界给予关切的研究课题。
温泉泉源既是指来自地下的热矿水自涌现象,也是指发生那个现象的特定地点。现象与场所都具有非物质性[6],涌水本身确实是物质,但其各种呈现多只能通过观察等来证实,涌泉在形状上的瞬息万变就不能像物质那样可以通过触摸证实,就如同可以听雨、观雨、淋雨而不能摸一摸雨的形状。要努力维持温泉泉源的自涌,退而求其次也要保护、保全包括泉源被包括在其中的一块空间。旅游是暂时的异地行为,感悟本质可能更适合于生活世界的日积月累,短暂且也是发生在异地的观赏,在时间长短上应该更吻合在旅游对象物前的滞留。当然,体验及有礼仪的交流也适合于那种暂时,至于有些活动是否合适于泉源,还要以是否与敬畏有冲突来做决定。在有些自涌的温泉泉源处,还可以发现沉积的泉华丘(塔)[7],有些温泉泉源还会出现汤烟、水爆炸、喷射蒸汽等现象。随着温泉旅游的开发,一些温泉的自涌现象消失了,代之以温泉井的大量出现,汲汤泵房成为温泉泉源的代名词。在历史温泉地,我们的先祖往往坐汤泉而建池,让池子套在泉源上,或者在泉源旁建设一个较大的蓄水池,这种池子多被称做总池或温泉水源[8],也常作为温泉泉源的替代所指,它是被用做供汤的水源而非直接就池洗浴。有些温泉泉源已经被废弃了,此时需要以文化遗迹来证明古温泉泉源的存在。
单体的温泉泉源占地规模有限,不能被看作一个地方,因而只能当成一个景点与场所。场所乃有关地点,所谓“有关”是指与精神、情感等方面的联系[9],地点的空间尺度大多在长宽不超过十几米乃至二三十米范畴内。所谓旅游场所,是指旅游者必到的地点,乃与旅游活动捆绑的具体空间,或曰旅游活动的空间依托[10]。在有关场所的旅游研究中,近年来较为流行关于场所依赖(依恋)的探讨,作为一个翻译过来的概念,学者更感兴趣于相关概念的辨识,场所依赖是指某些地方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场所依赖可进一步分为依恋、依靠、认同等[11],但指向依赖对象的实用研究却有待于深入。温泉泉源具体了一项空间上的依赖客体,该地点多集自然、文化、历史于一点,理应成为温泉旅游的重要场所和汤族的依恋对象。鉴于国内经济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温泉旅游主流行为目前还只限于洗浴本身及其后的二次消费活动,还有待于开展旅游者对泉源的拜访活动,温泉旅游企业在将来也会逐步增加此类产品的供应。
在场所位置上一旦呈现某种景观,触景生情,唤起旅游者对生活、工作、学习经历的某种类比与暗喻,场所便可以转换为旅游情景。可见,空间、场所与情景,乃是相互纠缠但又有某种演替关系的一组概念,情境氛围很容易诱导出旅游凝视行为来。在语义学中能够找到关于情景的描述,可以理解为系符号构成的景观迎合了体验者的心理所需,形态语义与个人周遭形成互补,表层语义可以使观者感受到强烈的瞬间刺激并获得明确的使用理解,隐含语义能够勾起受众的遐想、产生视觉联想、唤起凝重思索、诱发情感共鸣[12]。国内一些学者喜欢选择情境一词而不是情景,在笔者看来,中文语境中的情境有些高深而缺少把手[13],不如情景直接与景观关联。以旅游情景做概念的研究,目前还仅限有魏小安教授等的一篇文章[14],但却拥有高达191次的被引用频率。温泉泉源情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当旅游者到达泉源地带会被唤起敬畏与元点意识[15],敬畏乃对温泉涌出本身的崇尚,元点意识则是指源头加基本的混合意识①,是温泉泉源支撑着温泉聚落的形成及发生于温泉地的所有旅游现象皆归于此,人生履历中谁都有自己曾经的原点及成长中的新原点(转折点)。
为构筑敬畏氛围和让旅游者相信自己所见,学理上应提倡实现泉源的观光化。云南温泉多具有较为壮观的涌出现象,可谓温泉的自然遗产,企业即便不做开发,旅游者也会自发地前往泉源观光。在历史温泉地,泉源处经常有残留的温泉古池等,亦可开发为旅游景点。西安华清池有温泉水源(池),河北遵化汤泉建有明代温泉总池,河北保定吴王口温泉遗有隋朝古池。倘若泉源处没有壮观的自然涌出,历史也没有留下古建筑,可能仅有一口温泉井,至少可以立石木以做旅游标志,以此来提高泉源的严肃性。某个景物可能几乎不值得浏览,但与该景物相关的信息却使得游览很有价值,标志可以转换为景物[16]。日本有马温泉在泉源处树立了一个形似脚手架的高大木质标志,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团结湖温泉则将温泉井放在了后建的多层塔建筑里,湖南郴州福温泉则是在泉源处建设了书法长廊。泉源处如有丰富热汤溢出而成溪流,在那里也会看到当地居民利用汤水的一些生活活动。
除边远而且尚未成为旅游景点的那些地区外,为保持敬畏氛围,在温泉泉源处一般不允许于众目睽睽下进行全身泡浴活动,但允许做一些验证温泉效用的小体验。小体验既是指相对于全身浸泡的身体局部体验,也是指要对同时参加体验人数有所控制。对于高温温泉,经常可以其热量直接蒸煮鸡蛋、鹌鹑蛋、小土豆、花生等;有些温泉水可以直接参与食物的制作,比如已有温泉豆腐、温泉馒头等实践。上述活动如果离开泉源地带,可行性与可信性就要打折扣。也可以对泉源水中的微生物做观察,泉源观察属于体验式学习而非传统式观光,就如同凝视属于体验而走马观光就不属于体验。贵州息烽温泉及云南腾冲温泉在泉源处都有足汤体验,前者让小体验发生在自泉源溢出的流水石槽中,并且还可以同时用汤疗竹浇膝[17];后者则是将打来温泉水倒在木盆、木桶中而足汤,而且还有用温泉水替代火来加热竹罐以进行拔罐的治疗。在意大利蒙特卡提尼温泉,饮泉是参观泉源时的一项重要活动。
有些温泉度假村因具体原因多建设在泉源几公里之外,其实往往是一种为了趋近国道的选择,现时的旅游者并非都愿意历经一段颠簸而到达泉源真汤处,也即并非人人都是成熟的旅游者。此种情况下,当然可以安排有需求的客人去参泉观源,这也暗示了自温泉度假村某个方向的重要,那是可以凝视的朝向,旅游者身在度假村中但可以对泉源方位做想像。可以参照这个方向安排设施构件布局,除中轴对称、左右有别、前中后之进深等考虑外,在温泉度假村里又多了个方向与方位参考。有温泉度假村称其温泉来自海中,旅游者其实很难到海上去确认,但人人都会看重大海所在的那一面。方向与方位是旅游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一旦只基于还原论理论来思考对象[18],空间、环境、地点等尺度变化与移动中的方位意识,那种整体的朴素感受便会受到挤压而受到削弱。文字上的旅游,本身就明喻了行者的匆忙及到达后的走走停停,可以区别旅游与旅行但不能区分两者。在泉源旅游情景的构建过程中,既要借鉴有关旅游理论,也要防止泉源特色及应该坚持被共性规律超出适用范围的所同化。不仅要坚持泉源才具有的特色,甚至可以放大及升华其特质,让原本的朴素成为新生中的核心元素。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温泉泉源或因神圣而不得有房屋建筑,天体浴者也只有寻找自然突兀处的背面或垒起简易石头墙垣来宽衣。然而,一旦遇到愿意回归自然的个体,以及随着防潮除湿技术的提高,泉源处也会出现规模不大的温泉旅馆。在日本偏远地区,时常会遇到只有一家旅馆的温泉地,旅馆主人以温泉为生且也是守泉人。当然,不能在泉源处进行大体量建设。一旦建筑规模过大、过多,不仅破坏了应有的敬畏气氛,也必然因大面积平整地面而毁掉泉源附近的森林与植被,那就等于让泉源失去了涵养环境,因而不可触动泉源周围的森林[19]。一旦投宿于泉源,旅游者便可以做很多活动,但都是不失敬畏的考察、静养、读书、精进料理与交流等,泉源旅馆不能建设得以奢华招揽喧哗,馆内泡池也应使用自然材料并做到精工建设。在泉源旅馆,旅游者可以泡到纯正的原汤,不投宿则往往只能观察与观赏泉源。在我国广东中山市,出现了一家自称为泉源温泉的旅游度假村,但愿其不同于其他热闹非凡的温泉度假村,具有谦逊、礼仪并敬畏于温泉的人格化魅力。
水疗馆要比水乐园更敬重温泉水质,如果温泉距离客源地很近,客人往往是休闲者而非旅游者,此时建设水疗馆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城市中空间资源十分紧俏,企业认为占地乃一种生产资料,而旅游科学从旅游者角度考虑并不将空间作为旅游资源,城市温泉中的所有建设都是紧密的,此时温泉泉源多位于各种设施的林立之中,虽然泉源空间受到压缩,但明确隐于高大建筑之间的藏性,并努力保持这种藏性不被破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顺势考虑。城市温泉泉源的情景建设,可以如坐井观天。旅游者首先要有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便可以探索到泉源的位置。在泉源处看到的天空不大,但心中知道天外天更大,这样的温泉设计仍然很敬畏。
建设大型温泉度假村,用厚高围墙将几十亩地围起来,在度假村里可仰泡露天温泉,通过圈挡空间而让旅游者以五官独享大自然,视野尽享蓝天,蓝天似乎又被更大的围墙圈住,暗喻了某种不敬畏氛围。不是不可以建设大型温泉度假村,只是大型意味着圈挡成本的剧增而彰显了资本的力量,倘若开放式建设大型温泉度假村,或者采取木栏挡板围场做法,或者人类将自己的杰作镶嵌到大自然中而成为渺小。若要考虑开放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可以巡逻制度辅佐围场,越是高墙越诱发局外人的窥视欲等。大型温泉度假村原本就应该选择在临山区位,谁又会在大自然中不自然呢。
大型温泉度假村院内分布着低密度的重要建筑,泉源相反却被边缘化而存在于某个角落的工棚里,探寻泉源者反倒自我感觉有些行为怪异,此种流行做法没有将泉源当做温泉旅游的事情原点,如此其实在弱化温泉泉源的旅游情景。仅一口出水量未必很大的温泉井,却要带起一大片房产,开发者甚至承诺全部温泉入户,大片的厚重建设似乎要压垮作为自然恩惠代表的温泉,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凌驾于温泉。从珍惜空间资源角度上看,确实要紧密建设温泉房地产而非做低密度建设,要确保城市温泉井的深奥情景,或者建设出提示着内部藏有珍贵温泉的坚固性保护。
泉源以远的建筑在形状、功能等方面要有变化,从远处向泉源的趋近过程中,或者建筑越来愈老,街道越来越狭窄,亦或越来越走向自然中,或者在临近泉源时可以感受到某种约定的存在,旅游者在无人带领下也可以凭着某种感觉摸索到泉源位置。
引汤与泉源是直接相关的概念,笔者不赞成泛滥使用引汤公权,以至于造成泉源之外不论亲疏远近的情景均质化。向任何入住的旅游企业提供管道化温泉资源,各企业建设风格大同小异,均质化实际上让情景转化为了大背景而消灭了情景。温泉泉源是有故事的空间,不仅有关于温泉的神话传说,关于引汤权的故事也被包括在其中,温泉发现者或许应该拥有一份长久的引汤权,引汤权利的受让要兼顾经济与情感两方面的原则,如今谁投资大就给谁提供温泉的做法不具有生成故事的能力。日本草津温泉以村民大会而非村委会的形式决定引汤权的使用与调整,因而那里的泉源有很多关于引汤的故事[20]。自泉源向外,越远处越不容易得到温泉资源,温泉的符号性越强,可以改革性快速发展那些不抵触于温泉氛围的非温泉项目;而越临近泉源的旅游接待,越受制于可得到的温泉资源量,故而要保守性地演化文化而不能追求跳跃发展。自泉源沿道路而出,除了质性功能的空间分异外,也存在着规模及结构上的变化。泉源附近也可以有不用温泉水的小商店,距泉源较远的地方也可以有洗浴用水皆温泉的大型温泉酒店,甚至友情允许温泉聚落中一些不新也不很老的机构到泉源来汲汤,要在数量和规模上控制这种不能直接以一般规律做指导的建设。
除实物存在外,温泉泉源处也往往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在地方。西南傈僳少数民族每年春季都在温泉举行澡塘会[21],汉民族历史上也有赶汤集会。为了方便节日的祝福及祭祀,泉源处最初应该有些方便节日活动的陋建,久而久之为坚固所替代便成了遗迹、遗址。旅游者在温泉地滞留的时间不长,不能靠日久见人心来感悟温泉,为此要在形式上保留、保存珍贵的遗产,在新成温泉泉源处也应准备面向未来的遗产,年内也可以在泉源举行适度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景再现。温泉给所在地带来了因旅游的福利,温泉企业每年及新员工入社后也应到泉源进行祭拜。不一定需要很大规模,温泉泉源处可以开辟一块不大的并配有基本设施的仪式空间。
温泉泉源是值得敬畏的空间,泉源内涵、场所依赖、旅游情景等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实现泉源情景建设的理论支撑。主要是基于经验主义的认识,本着研究要有实用性的原则,本文给出了泉源观光化、泉源小体验、方位指示、投宿泉源、泉源市井化、泉源以远的功能分异、仪式空间等温泉泉源旅游情景的基本类型。
注释:
①汉语中没有元点说法,所指一般被包括在原点语境中。在做精细认识时我们会发现,元点与原点有时同义而有时存在微妙差异。源头之水常常并未构成后来浩荡的主流,但温泉源头的涌出基本就是流淌中的全部。
[1]胡德良.古代的火山爆发导致了地球冻结吗?[J].海洋地质动态,2010(2):7-8.
[2]王大锐.更新世人口大爆发之谜[J].考古,1997(10):13-14.
[3]郝家胜.生物进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3,20(3):325-332.
[4]刘华才.人类起源地新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5-112.
[5]王淡宜.东非各国将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N].中国煤炭报,2008-12-29(7).
[6]李政.论现当代雕塑材料的非物质化现象[J].美术观察,2010(9):110-111.
[7]傅广海,殷继成.四川省甘孜州温泉资源分布、成因及旅游开发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142-147.
[8]徐小亮.临潼华清池帝王沐浴文化初探[J].唐都学刊,2008,24(1):15-18.
[9]基于旅游产业化的泸沽湖场所精神建设[J].山西建筑,2009,35(7):41-42.
[10]刘晓霞,王兴中,李九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场所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8,28(5):882-886.
[11]邹伏霞,阎友兵,王忠.基于场所依赖的旅游地景观设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81-84.
[12]张安鸿.基于情景描述的手机语义系统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3,19-32.
[13]赵红梅.论纳西东巴文化的历史际遇——旅游情境下的“文化自觉”反思[J].旅游学刊,2010,25(7):12-18.
[14]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J].旅游学刊,2004,19(4):38-44.
[15]石川理夫.温泉法则[M].东京:集英社新书出版社,2003:44-50.
[16]Dean MacCannell.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张晓萍,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0-150.
[17]王艳平,王捷.旅游地理与温泉度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92-193.
[18]黄欣荣,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方法论原则[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25(2):75-80.
[19]松田忠德.这里才有真正的温泉[M].东京:光文社新书出版社,2004:202-204.
[20]王艳平.中国温泉旅游[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170-174.
[21]杨丽.怒江州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1(1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