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作 者:程丽芳,文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神仙信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系统地研究其对小说的影响,对了解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内在矛盾冲突与深层意识具有深刻的体悟与认识意义。通过对神仙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情节模式进行全面系统地研讨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仙小说的文化意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仙小说是人们现实欲望的曲折体现,不同时代的神仙小说体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同欲望,欲望的内容与其产生的时代密切相关。秦汉时期,围绕着封建帝王掀起的几次大规模的求仙热潮,神仙小说的主角大多以封建帝王为主。以汉武帝为中心的“汉武系列”神仙小说,如《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或描绘殊方异域的灵州仙境、奇珍异兽,或渲染神仙的排场与威严,都带有浓郁的神仙思想和浪漫的奇幻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混战,统治者争权夺利,杀戮异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无论是文人士族还是普通民众都处于恐惧忧虑的心理状态之中。文人士族在这样黑暗的乱世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生命脆弱,朝不虑夕。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服食、养生与隐逸之风大盛。他们在小说中幻想无拘无束的神仙世界,表达对自由理想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普通民众衣食不继,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现实的苦难促使人们向代表一切愿望与满足的神仙世界去寻找安慰与寄托。此时活跃于民间的两大道教组织——太平道、五斗米道,以长生不老的方术,迎合了苦难中的人们渴望长生的愿望,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神仙长生的风气,这一时期神仙思想浸润文学甚深,志怪小说中以神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为数众多。《搜神记》《搜神后记》《拾遗记》《幽明录》《冥通记》等志怪小说中记叙了大量优美的神仙故事。这一时期的神仙小说,或宣扬神仙法术的玄妙,或表现方士降魔除妖的神通,或鼓吹神仙度人的宗教观念,或描绘与仙女恋爱的文人士子的白日梦,或表现渴望得到神仙帮助以满足衣食之需的下层民众的愿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进入唐朝,神仙风气更为盛行。神仙道教在唐代发展到高峰,外丹术臻于极盛,神仙观念也呈现出层次繁杂、多姿多彩的特点,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求仙向道之风极盛。从皇族宫闱、士人举子到平民百姓,神仙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人生理想、审美趣味、心理状态乃至社会风习之中。唐代的神仙小说继汉魏六朝的兴盛之后,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神仙小说创作开始由先前对仙界的企慕与追求,转向了世俗的享乐与渴望、对人的情感的表达,出现了仙性淡化、人性增强的变化趋势。总之,从内容到形式与前代神仙小说都大不一样,也为后代神仙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开辟了道路。
第二,神仙小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典型地表现了时人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心理。丹纳曾经说过:“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解释它,那么我们在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①对生命消逝的恐惧、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人们虔诚相信神仙的根本动力。在这一动力的驱使下,人们满怀热情地塑造出形形色色的神仙形象,竭力刻画神仙的超凡生活,这既是仙道文学作者摆脱个人精神挫折的特殊方式,又是仙道文学承担反映现实、重视伦理教化的重要内容。观察神仙小说的演变轨迹,可见道教渗透到各时期作品中的贵生求仙、济世救世、婚恋爱情等人生观和社会理想。修道成仙是道教人生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积善修德是成仙的基本条件,在形形色色的求仙故事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生命永恒的期盼与想象,表现了人们既执著于现实生活又想超越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神仙怡然自得的生活和美满姻缘是道教的人生理想,这种理想在作品中始终与现实社会的婚姻伦理观保持着一致,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对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完善,以求更合理化地诠释或粉饰原型中的情爱成分。它们透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对生存的忧患和追求生活安逸的幻想,以及愿以人力改变自然、超越限制、追求幸福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愿望。神仙小说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将人们共同的信念和理想表达出来,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修改演绎,体现着循时俗化的特点。
第三,神仙小说刺激了华夏民族的想象力,给中国文学增添了瑰丽奇异的浪漫色彩。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偏于现实主义而缺乏想象能力,神仙小说的兴起突破了这种限制,扩大了中国人的心灵空间。首先,神仙小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众多瑰丽奇幻的文学意象。这些文学意象包括的神仙人物有玉帝、王母、上元夫人、织女、李八百、左慈、叶静能等;神仙境界有昆仑、蓬莱、天上仙宫、三岛十洲、洞天福地;妖鬼精怪形象有鬼魂、狐精、花妖、水怪等。这些光怪陆离的形象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领域,增强了文学的表现能力。其次,神仙小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众多文学范型。神仙小说的许多经典故事范型,如降妖除魔、仙凡婚恋、游历仙境、谪仙历世等故事范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留下了足资借鉴的丰厚遗产,在“三言”、“二拍”、《封神演义》《西游记》《绿野仙踪》等优秀作品中都可看到这些范型的影子。再次,神仙小说对曲折离奇、怪诞幻异的情节的编织、营造和追求,对梦幻的艺术情节和天马行空式的艺术想象、反正统文化的叛逆精神、追求自由人生的美学理想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文学层面上看,神仙小说经历了由原型简单情节、粗陈梗概的风格到描绘细致、形象丰富的艺术境界和志怪世俗化、神仙人格化的衍变过程。仙道文学所展现出的既有浓厚神秘色彩的虚幻境界又有现实气息、世俗享乐的感受等情节,不仅迎合了世人阅读与接受的心理,也使故事更具欣赏情趣而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仙道文学受道教发展的刺激而不断繁荣,而仙道文学的宣教、劝教又推助了道教的进一步世俗化。
第四,神仙小说表达了对理想人格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道教神仙信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信仰之一,是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对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性格起了巨大的铸塑作用。牟钟鉴先生对仙人的特性提出了新的理解:“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而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的心境。这些目标既是高明的,又是可能达到或部分达到的。”②神仙小说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神仙形象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神仙可以摆脱时空束缚,实现形体的永生逍遥与精神的绝对自由,拥有变化飞升的超凡本领,能够役使天地,驱遣鬼神,超越异己力量的束缚和压迫,又抛开了人世间的种种烦恼,不汲汲于功名富贵。神仙既超世又不离世,他们都有着至善的品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主动关心凡尘、拯救众生。他们既是宗教偶像,也是道德楷模,是把生存意义发展到极致的完美的人。
神仙信仰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识,对中国人的基本性格起了巨大的铸塑作用,成为千百年来规范和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精神资源。神仙小说所描绘的各种神仙形象逐渐熏染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这些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成分。深入具体地探讨神仙信仰的内在文化意蕴,对于解剖中国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神仙信仰的劝导功能、济世功能、稳定功能、民俗功能等在现实社会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毋庸讳言,神仙信仰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刺激了鬼神迷信思想,使中国封建社会迷信思想泛滥,对人们的精神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全面地认识神仙思想的本质与特征,消除人们对神仙思想的曲解和误解,弘扬科学,破除迷信,是本著作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①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②牟钟鉴:《关于生活道教的思考》,见叶至明:《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