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的活力与魅力

2012-08-15 00:54艾斐
文艺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精神

■艾斐

由于文艺既是生活的反映,又是思想的结晶。所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而什么样的思想,则又注定会赋予相应作品以同样的精神风貌与美学品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现实的文艺创作充满自豪与自信。因为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在经历巨大变革与实现跨越发展中,自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和绚丽。而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则会在不断的解放与升华中越来越趋于丰富、新锐、剀切和深刻。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氛围之中,文艺创作直须自然而本能地对生活本身加以采真式的艺术描摹,便能够辑构出华彩迭出、动人心弦的优秀作品。因为生活不但为我们提供了铸冶佳作精品的醇醪与材质,而且也赋予我们以充分的认知能力和饱满的创作激情。

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活力与魅力,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与社会环境中氤氲而成的。这是一种自然,这也是一种必然。而在这自然和必然性中所潜在的,则是“存在决定意识”和“生活孕育艺术”的永无改易的铁律。既然如此,我们在审视和评骘现实的文艺创作与文艺现象时,就应当既持平常的心态,又用科学的眼光,在充分正视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对之施以全面的认知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全面地认识文艺形势和客观地评价创作成绩。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引深思想和回归本来,并进行客观的分析,得出真切的结论。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也是产生一切结论的前提与根据。一如创作队伍的空前壮大,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这既是文艺生产力的充分体现,又是实现创作繁荣的前提条件。截止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人数已逾八千。这不仅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0倍以上,而且也创下了在中国作协历史上会员增速最快、在世界各国同类组织中成员人数最多的记录而中国作协对申请入会人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必须有两本以上正式出版的文学著作和一定数量的以其他形式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也就是说,作家协会会员人数的增加是与整个社会文学创作量的增加成正比的,即会员人数越多,其创作和发表的作品也就越多如果再加上全国各省的作协会员以及各级文联所属各种艺术类协会的会员人数,那可就真是一支历史空前和世界罕见的浩浩荡荡的文艺大军了,更何况在文联、作协之外从事各种文艺创作的“散兵游勇”,也大有人在。在20世纪30年代,当鲁迅信誓旦旦地展望新文艺之未来胜景时,就曾热切地期待过“旌旗蔽空的文艺大军”的出现。如今,这期待不就在我们的时代中变为真真切切的现实了么!它当然是创作实力的凸显与文艺繁荣的标识。

创作力不仅是创作过程的内在动力,而且是作品得以产生的直接精神资源。事实上,我们这些年来的创作之所以能够连年丰产、佳作频出,不断地呈现出“茂林嘉木竞天长,奇花异卉绽春颜”的丰稔景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正是创作队伍的空前壮大和创作力量的快速增殖。创作主体是文艺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创作主体一旦形成庞大的群体,并不断地向着优质精神资源实现高层次转化与全方位提升的时候,便会进入社会创作力的爆发时期,进而促成文艺创作所出现的“井喷”现象,其实就正是这种创作高潮到来时的一种外部表征。

由创作队伍的高度集萃所形成的创作力的空前爆发,实际上既是因果关第的体现,又是时代精神的凸显。它所印证的,恰恰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法则与内在规律。此种情况,在文化发展史上并不鲜见。唐诗、宋词、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在它们的时代里都曾出现过创作的鼎盛时期,并因此而形成了诸多彪炳史册的优秀作品。而推动和支撑这鼎盛时期的,则正是一个庞大的高素质的创作队伍以及由之所形成的强大创作力。所以,要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和评价现实的文化现象与文艺创作,就首先必须充分肯定和积极看待在我们时代所形成的这支空前浩大的文艺大军及其所具有的创作潜力和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其次才是对具体现象和具体作品的宏观把握与深入解读。因为创作主体本身在任何时候都不失为文艺现象的信息源和文艺创作的原动力。

正是由于强大创作力的支撑和驱动,才使我们的文艺面貌大为改观。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就已不仅完成了从“书荒”到“书海”、从单一到多样、从贫乏到丰饶、从浮躁到深邃的转型跨越,而且已经进入了创作活力与魅力的爆发期和优秀作品得以普遍孕生的成熟期。现在,我们每年的出版总值都在1.3万亿元左右,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向上飙升。这其中,光是长篇小说类的出版物,每年即达2000种左右,这一年的产量,就比前17年长篇小说出版的总数几乎多了近八倍。即使是在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创作量也是绝无仅有的。至于电影、戏剧、电视剧和其他文艺样式的创作、制作、演出和放映,那就更是数量激增和精品迭出了。大体上是年产电影400多部,电视剧500多部,歌曲20000多首,诗歌300多万首,新创作和首次演出的各类剧目的总数则达千种以上。如果再加上蓬勃发展的网络创作,那量之巨大和势之汹涌就更为蔚然大观了。

在创作量不断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文艺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也在一天天地扩大着和增强着。这不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了社会各界的文化消费和审美需求,并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如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提升其生命质量的精神营养,而且也日甚一日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愈益成为民族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和中国软实力的具象化体现,在与世界人民的沟通、融合、相互了解和共同进步中发挥着无以旁贷的积极作用。迄今,中国已有1964个电视频道,其中定时和持续播放电视剧的频道就有1764个,而国产电视剧的播出数量则连续7年都稳定保持在1万集以上,其辐面之宽和受众之广,都是从未有过的。在电影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生产国,其中票房过亿的电影已达43部。从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都保持在30%以上的事实中,即可烛知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力。至于文学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那就更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与精神哺养中发挥着主持中馈的作用了。因为小说是文化消费的耐受品,是滋养精神的橄榄果。好的作品,不但百读不厌,而且值得反复咀嚼和经常咂味。与此同时,它还是电影、电视、戏剧和曲艺待等艺术创作的胎坯与蓝本。基于此,文学作品对生活和心灵的渲濡与影响,都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长久的。特别是在一些长篇小说的销量逾百万册,甚至逾500万册的情况下,其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的干预能力之大和渗透作用之强,便都是其他文艺形式所无法与之齐埒的。

在当今时代,国际间冷对立和硬武力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趋于销铄与式微。代之而起的,则是价值观和软实力的广泛交融与深度介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艺走向世界的脚步不仅明显地加快了,而且其所产生的回声也越来越大。许多中国的优秀文艺作品,都在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发挥着思想交流与精神发酵的作用。在儒家文化题材、国学粹论题材、古典小说题材的影视作品走俏全球的同时,更有许多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精神和生活情趣的当代题材的影视制作与文学创作,也深为海外受众所青睐。像《孔子》、《赵氏孤儿》、《金婚》、《解放》、《潜伏》、《亮剑》、《唐山大地震》、《建国伟业》、《辛亥革命》等,就都赢得了广泛的海外市场。特别是《士兵突击》在日本,《李小龙传奇》在欧美,《忠诚》、《最高利益》、《省委书记》在越南等地的人气更旺,市场更火。迄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欧美各国诸种文字的,已超过500种;而有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其他语种的中国当代作家,则早已超过了200位。特别是像《尘埃落定》、《白鹿原》、《笨花》、《古船》、《国家干部》、《他乡明月》、《平凡的世界》、《浮躁》等作品和莫言、刘恒、汪曾祺、余华、铁凝、陈忠实、王安忆、贾平凹、张炜、张平、张承志、刘震云等作家,都已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典范作品和形象代言人。

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是良好的文化环境培孕了强势的文艺队伍,是强势的文艺队伍创作了如缕而至的优秀作品并形成了繁花似锦的文化景致。

这,就是赢得文艺繁荣与发展的链式逻辑和辩证关系。这同时也是主体创新精神与精品不断实现强化和提升的必要前提与必然过程。我们的文艺创作就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一步步地走向了生活的深层和思想的高位,并在大面积喜获丰收的亢奋中不断地采集着全方位表现时代脉动与社会变革的精神佳构和艺术杰作。

鲁迅曾经说过,“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这也是生活”……》)文艺创作中的精品佳作,只有在经过诸多初创作品的历练和探索之后,才会产生。所以,我们既想要得到花果,就必须保护枝叶。枝叶虽然不像花果那样好看和有用,但却是花果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在文艺创作中,这就是数量和质量的转换关系。质是依凭量的积累而存在、而升跃的,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质就不会转换,就不能飞跃,就难以形成。所以,我们在对文艺创作的认识和评析中,千万不能把量和质对立起来看待,更不能认为一旦作品的数量多了,就一定会粗制滥造,就必然是精品弗如。实际上,从文艺创作的具体情况看,不仅是量多必出精品,而且“量多”的本身也就是创作繁荣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正所谓“万紫千红才是春”嘛!

文艺创作的活力与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创作数量的增加和作品质量的提升,而创作数量的增加又是造成作品质量提升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所以,对于近年来文艺创作数量的激增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事实上,也正是在作品数量不断攀升的过程中,作品的质量也相应地得到了明显的上升。即以近期面世的第8届“茅盾文学奖”、第14届电影“华表奖”、第28届电视剧“飞天奖”以及舞台艺术方面的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等的折桂作品为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以这些获奖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文艺创作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走向,都越来越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持续激扬与精品意识的不断增强上,以及这个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文本、主体思想追求和时代精神导向、自我意识张扬和社会责任担当、生活底蕴开掘和人性本质内敛等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恰切处置。

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所进行的精神开拓和艺术寻蹊,才越来越多地赋予了文艺创作以激情与正义的完美契合和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从而使许多作品都得以在强烈的个性化的艺术叙事中鲜明地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崇尚与追求。这不仅为受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崇高的精神导向,而且更能使之在美学陶冶和艺术欣悦中获得精神的鼓励与心灵的震撼并通过这个过程而实现人性的绝化与思想升华。

在文学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越来越见诸功力。其中内容笃实、思想深邃、题材重大、艺术精良的上善之作频有面世。从《白鹿原》、《将军吟》、《古船》、《笨花》、《东方》、《浮躁》《他乡明月》、《国家干部》,到新近荣膺“茅奖”的《你在高原》、《天行者》、《蛙》、《推拿》、《一句顶一万句等,就堪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些作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生活质感强,人生况味足,既能从对历史的艺术反思中凝结出精神的果实,又能从对人性的深度追诉中聚敛出生活的智慧。作者不仅艺术视野宽广、审美触角锐敏,而且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开掘也都更趋于深刻和成熟。特别是在作品中不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能够做到以小见大、寓宏于微坚持从当下出发而直逼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底蕴并通过形象化的美学陈诉而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有益的心灵感悟,从而使作品的典型性和感染力大为增强,乃至在对思想和艺术的并列驱动中直奔精神书写的美学峰岚,进而形成足以体现时代脉动和反映社会诉求的文学宏构。

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这是一次本质的飞跃。我们的文艺创作,就正是在这一跨越和飞跃的实现过程中,逐步从“量”的增加而达臻了“质”的提升,并在量与质的辩证转换之中有效地增强了活力与魅力,不断地走向丰饶与精彩。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精神
1942,文艺之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墙之隔》创作谈
拿出精神
□文艺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