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_黄 惇
作 者:黄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我年轻时,喜欢拾碗底,最初是喜欢上面的青花图案、山水人物、走兽花鸟,后对碗底上的画押印款发生兴趣,其凝练的笔画、奇特的章法、生动的边栏深深打动了我,并使我关注陶瓷器上印款悠远的历史。我认为这些青花押印是中国古代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该忽视。青花押印多为画款,我收集既多,摩挲生思,因突发奇想,以石印临摹。这一临,便一发不可收拾,并尝试把这种艺术语言运用到我的创作中。我关注的青花押印因前人未曾涉猎,似乎既在印内又在印外。
用刀刻和用笔写不同,在印章发展史上,一定有着文人写印稿的阶段,客观说写的印稿就像青花押印,我能用“刀”去表现“写”吗?我开始在临摹中仔细分析写的动作、笔画的特征,并提取出其中的一些可以再创作的意象,如看似平行而不规则平行的竖线与横线,横线常常出现的拱形弧度和连笔意识,栅栏状的大格与小格的穿插变化,因下笔的轻重而造成的并笔,以及边框的率意、边栏的流动感等等,这些都是青花押印鲜明的艺术语言,也是完全可以用刀在“印内”表现的。
任何印章艺术品的产生,都有“二度创作”的过程。一度创作为写印稿,二度创作为以刀刻制(“制”也应包括其他手法和钤拓的技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对于一度创作来说,二度有再创造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在新的创作中也隐去了或丢失了相当成分的一度创作之美。因此,如何在二度创作时还能保留一度创作之美,成为我在创作中的关注点。当然有些篆刻家刻元朱文一脉,二度创作空间往往极小,有些甚至完全忽视二度创作。青花押印因多为直接写成,所以大体可视为一度创作,相当于写印稿,它特有的印章形式语言也体现在“写”上。我要用刀表现这种美,则必须努力寻找到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平衡点。
我在创作过程中,更留意写的细微特征,强化从“青花味”中提炼出“书写”的意象,如笔画的波动感,平行线在快速书写中出现的律动感和节奏感,因书写轻重而出现的粗细变化、边栏的率意流动、印字与边栏的碰撞和交叉等,这些细节,也反过来促使我在二度创作时关注用刀的特征和对“写”的表现。于是我逐渐突破传统的手法,其中有许多特征正是来源于对青花瓷印的观察和分析,如印章中出现的流动波状边栏、平行线的律动、笔画的粗细变化,适度地运用印中点画的出栏,使印框以外的空间得到拓展,如此印章风格也逐渐鲜明起来。有人认为以刀代笔、纵横开合,就代表了“写意”,我是可以认同的,不过我还有自己的体验,我认为这其中应该有不同的美感,写有写的味道,刀有刀的味道,我是用刀来“表现”写而不是“代替”写。
总之,印内为体、印外为用,即内即外,复归于内,我的青花印创作就是这个基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