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梁衡先生

2012-08-15 00:42河北
名作欣赏 2012年13期
关键词:梁衡散文文章

/ 河北_曹 澍

作 者:曹澍,中学高级教师,杂文作家。

从《晋祠》说起

梁衡先生是我非常敬佩仰慕的散文大家。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更为难得的是,他总能将这种政治抱负化为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种意境的人,除梁衡外尚无第二人。

凡是读过梁衡先生散文的人没有不同意季老评价的。季老晚年好给常来拜访的朋友起“雅号”,季老给梁衡先生起了个非常符合梁衡先生身份的雅号“政治散文”。梁衡先生就是以政治散文和历史人物散文独步中国当代文坛,还被公认为抒写政治散文的第一人。在中国当代文坛以区区散文一种文学形式赢得如此盛名和造成巨大社会影响者唯梁衡和余秋雨二先生也,而梁衡先生的影响又在后者之上。翻造一句名言并赋予新意,凡有自来水处就有人读梁衡先生的散文(指大中小学教材)。

我最早知道梁衡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学语文课本选了他的散文《晋祠》做教材,我先学然后教学生学。从教材编排看,《晋祠》是被当成文艺性说明文教学,学习重点是作者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介绍得十分具体形象、形神兼美。说明文不是教学重点,因此老师学生都不太重视。

当然我也觉得《晋祠》写得很美,但就我个人而言,不到三十岁的我更喜欢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司马迁的《鸿门宴》《陈涉世家》、选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梁启超的《谭嗣同》《少年中国说》、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同时还喜欢过方纪的《挥手之间》,这些文章或怒发冲冠怒目金刚慷慨激昂天降大任舍我其谁,或荡气回肠大气磅礴大江东去气吞万里如虎,或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念往昔繁华竞逐漫嗟荣辱。总之喜欢和社会人生历史事件捆绑在一起、和大地泥土百姓生活贴得更近的作品。

说句不太恭敬甚至有些冒犯的话,当年《晋祠》并没有入我的“法眼”,写得再好不也是一篇山水散文吗?能有多重的分量?中学十二本语文书里上乘之作太多了,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精品的呈现和展览,是滚滚历史长河如大浪淘沙般筛选淘洗反复比较后流传下来的经典的经典、顶峰的顶峰,并非梁衡先生的《晋祠》不是好文章。当时甚至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都不喜欢,我也知道那是绝品,但那唯美至上哀愁淡淡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纤纤情怀在我看来总不那么“爷们”和大气。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至今没看上,文章写得笨呼呼的,过于憨厚朴实,远没有《荷塘月色》来得清秀灵动、妙曼妩媚。

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我格外关注梁衡先生是1997年初看了他发在《中华文学选刊》第一期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喜欢极了。那时孩子小,家务多,教学任务重,居住条件差,便复印下来带在身上有空就看两眼,晚上等媳妇孩子都睡着了,我一个人坐在厨房灶台前的小台灯下反复精读,扎扎实实消化吸收了一个多月,这篇三千九百字不长也不短的牛文,我竟然不知不觉背会,变成“我自己的了”,那三页复印纸也摩挲得又脏又烂。我还到处向朋友推荐,大家看了都说好。我曾对朋友说,出个建国以来五十年的散文选本,即使选二十篇最经典的散文,也不会漏掉《觅渡,觅渡,渡何处?》,无法绕过它,太独特了。2003年《觅渡,觅渡,渡何处?》果然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全国教材中最权威的版本,可能要影响几代人几亿人,“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梁衡先生语),太了不起了。梁衡先生深知其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故而有感而发写了《教材的力量》。

“文革”前,年少的我看了父亲的那套《红旗飘飘》就特别崇拜瞿秋白,同时成了瞿秋白的痴迷粉丝。他的文章他的才华他的英俊相貌他的儒雅气质特别是他那视死如归肃穆淡定的气概,都令我着迷敬佩——用俄语唱完《国际歌》,找块干净草地,轻轻盘腿席地而坐,仰头对行刑的刽子手说:“此地甚好。”眼睛对视着刽子手并要求刽子手正面开枪;和吉鸿昌烈士一样,吉鸿昌将军还要求坐在椅子上,说为抗日而死,死了不能躺在地上;更和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个浑身傲骨的嵇康一样,嵇康弹完《广陵散》,在三千多崇拜他的太学生和无数看热闹百姓的目送中飘然远去。

一个人面对死亡能这样从容镇定潇洒自如(如今有些贪官一听到宣判死刑马上尿湿裤子),他的内心世界该有多么强悍啊。就是庄子那样看破一切的大智者也不过尔尔吧。可是瞿秋白分明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啊,而吉鸿昌却是行伍出身身经百战官至军长,嵇康也是铁匠兼读书人,铁匠是其主业,读书是其副业,而瞿秋白呢?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外在形象太不相称了,两者之间的反差也太大了。稍长我才明白这是精神的力量,和肉体的强壮无关。

瞿秋白的“学生”宋希濂,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长站在楼上躲在窗后,拨开窗帘偷偷观看行刑经过准备向蒋介石汇报。宋希濂后来成了抗日名将,那是后话。我青年时又看了瞿秋白《多余的话》,更对他充满同情,常常把他和南宋的岳飞、明末的袁崇焕、太平天国的李秀成相比。瞿秋白绝对是个复杂深邃的悲剧人物,我们“悲其大才未展,悲其忠心不被理解”,而悲剧人物总是长久打动人们牵挂的心弦。瞿秋白牺牲七十多年了,可是人们还在纪念他想起他忘不了他,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但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我们堪怜其才其大才其多方面的才能,敬佩其自我解剖的精神。真如梁衡先生所言,他如果不闹革命随便从身上拔下一根汗毛,悉心培植都能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名医,甚至十个梁实秋。

从1997年开始,我成了十足的不加一点三聚氰胺的“梁迷”、“梁粉”,凡有梁衡先生文章的杂志和书籍我都买都借,到手立刻看完,如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写林则徐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写李清照的《乱世中的美神》等,后来《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篇目被多次选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我没有作过准确统计,大概当代作家的作品被选入小学中学大学语文课本最多者当属梁衡先生,或者保守地说梁衡先生是最多者之一吧。2004年我终于在北京图书大厦买到梁衡先生的散文集《觅渡》,通读一遍还是认为《觅渡,觅渡,渡何处?》最好,而且远在其他文章之上,一个人一生能有一篇传世之作已属上天的青睐和惠顾了。

很多年后梁衡先生在一本散文集自序中总结创作经历时说:我最初是从山水题材步入散文创作,我努力创作并研究山水散文理论也有成果,《晋祠》等篇入选中学课本,有的还刻碑勒石,但再好也是在山水审美层面打转转而没有进入人的灵魂,无论对读者还是对我自己,更大的震撼还是开始人物散文创作后,这个转折点是1996年发表《觅渡,觅渡,渡何处?》。

诚哉斯言!读者正是从这时开始重新“打量”散文作家梁衡先生的,一个独特的散文大家也正是从《觅渡,觅渡,渡何处?》向读者一步一步走来,并且一路走下来而且越走越好。从1996年开始,梁衡先生一发不可收,1997年写小平同志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马克思的《特利尔的幽灵》以及《读柳永》,1998年《大有大无周恩来》《读韩愈》《跨越百年的美丽》,1999年《印在黄土地上的红手印》,2000年《把栏杆拍遍》,2001年《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002年写王洛宾的《追寻那遥远的美丽》,2003年《乱世中的美神》……而且越写题材越宽泛越有思想深度,人物性格形象也越丰满好看。

梁衡先生写小平同志的散文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那套很有名的丛书《历史在这里沉思》,此书第一册有小平同志的女儿毛毛写的《在江西的日子里》,两文可以一并看,看一个伟人是怎样面对逆境:上午去工厂劳动做钳工,下午在菜地劳作常常干得大汗淋漓,晚上先听新闻广播然后读书;几乎带来在北京的全部藏书,读马列读二十四史;为了战胜严寒,他每天用冷水擦身,朴方搬来同住后给儿子洗澡翻身,精心照顾,达观乐观平和镇定远视,用劳动读书充实生活、陶冶性情。每天黄昏落日之前在小院散步,“我时常看着父亲,看着他永远那样认真永远那样沉静的神情,看着他向前迈出的快速而稳健的步伐。就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

梁衡先生是这样写马克思的:当我们这几年逐渐追上发展的世界时,回头一看,不禁一身冷汗,一阵后怕,马克思当年批评大清帝国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如果我们还是那样封闭下去,将要重蹈大清帝国的覆辙。梁衡先生在文章结尾特意注明1997年9月改于“十五大”闭幕之际,而正是在“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就我个人而言,以上篇目我最喜欢《乱世中的美神》,这本书我是站在书店的书架前看完的,买回去又看了好几遍仍然爱不释手,放在枕头旁边过了一夜才插入书柜,此文没有入选教材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太长,想删又无法删,李清照恐怕是所有读过宋词的男人女人心中都认可的“美神”。梁衡先生写道:“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就只有她一人。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饱览了她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

我看李清照还是历史上少有的婉约和豪放通吃的词人,盛赞项羽的千古绝唱几乎人人都知我不提也罢,待字闺中时她品评历史人物就胸有块垒大气如虹,真如梁衡先生所言“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我喜欢李清照和李清照的诗词已经很多年了,看了梁衡先生的《乱世中的美神》就更加喜欢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期的李清照在我眼前鲜活地走来:秀面香腮和羞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少女的李清照、少妇的李清照、中年的李清照、老年的李清照,从青州、从建康、从乌江镇、从温州、从金华向我走来向所有喜欢她的读者走来……

我心中的美神李清照啊,上天为何无情地把你扔在一个那样的乱世,让你后半生受尽三大磨难: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超越时空的孤独。

此时此刻我想起作家洪峰怀念萧红的一段大胆浪漫的话语:“我喜欢萧红的眼睛已经有许多年了,清澈又透出忧郁,成熟又充溢了梦幻般的迷茫。看见萧红那双黑眼睛,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热泪盈眶。呼兰河边的树木和芦苇就伴随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了。我曾经想,如果萧红还在人间,即便她已年过七旬,我依然会爱她,‘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我会这样问并渴望她的应允。在这个时候,我会背诵杜拉斯的一段小说:‘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时候更美,那时候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候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其实梁衡先生1990年就写了诸葛亮《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1991年写了《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等,但量少而文短所以在读者中影响不大,高标狂进大规模向人物散文写作转移进军还是从写瞿秋白开始。由此可见写什么太重要了,当然作任何选择都要有“前提”,你具备选择的“前提”吗?细究,一个作家写什么不是他的“想”能够决定的,而是他的“自身条件”决定的,这个“自身条件”又非一日形成,这是另一种“身不由己”吧。梁衡先生是作了几十年知识储备和思想升华后才有了从山水散文向人物散文这个大气华丽漂亮而惊爆读者眼球的转身。

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

真没有想到2011年又分别在《北京日报》《北京文学》《散文选刊》看了梁衡先生的新作《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尤其是《北京日报》刊登此文意义非常。六十五岁的梁衡先生又写出这样一篇大气磅礴拨乱反正的一万四千字雄文,比《觅渡,觅渡,渡何处?》更加深沉、厚重、发人深思,我更加喜欢。或许不能这么比,两篇文章没有可比性,我的阅读体会个人感受也只是代表了我自己我的偏爱,文章之事本来就见仁见智。司马迁五十二万字的《史记》中最好的篇章是《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中最好的片段又是《鸿门宴》,我认为梁衡先生所有作品中最好的就是《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这是一篇比《觅渡,觅渡,渡何处?》更能传之久远的经典之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人格写哲人”,《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是透过人物写历史,写我们民族的磨难、苦难和灾难,有着巨大的历史反思价值和指引未来的价值。

我们说中华文化的三大瑰宝“唐诗、晋字、汉文章”,“汉文章”即司马迁的《史记》也,鲁迅先生评《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史记》是“绝唱”是“离骚”才有其巨大影响力。而《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正是一篇“绝唱”式、“离骚”式的美文、牛文、雄文,它的经久不衰的巨大作用远远不是发个红头文件、作个正确结论、开个最高规格的追思会、喊一大堆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口号所能比拟的。

梁衡先生“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就是一篇写大事、大情、大理之文,是用文学修史,用文学给未来保存珍贵档案并指示前进方向,还张闻天同志“一个时代巨人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此文还充分显示了梁衡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古典文学的引用、翻造、创新、与时俱进之句,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但并不是掉书袋,而是活学活用、脱胎换骨,完全融化在自己的文章里,令人拍案叫绝从心里叹服。文章做到这份上,这一生也值了。梁衡先生在《教材的力量》里说他在中小学时代乃至大学时代就背了大量古诗文,还背了不少精美的现代散文,这些丰厚的积淀决定了他古典的文章风格。梁衡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说他做记者时,出差还随身带个古文选本,早晨起来就找个僻静处或读或背,坚持多年这样的阅读训练进一步巩固、夯实、加厚了他学生时代打下的“童子功”。有无古典文学的功底和借鉴弄起文来存在天壤之别,我自己几十年读书作文的经历也证明了这点,看看周围也是这样,这是我最想学习、最为敬服梁衡先生的。

请看:“文革”中张闻天被流放到广东肇庆一个叫牛冈的地方,“虽‘文革’之乱,仍不废鸡犬牛马。所以他常于夜半凝神之时,遥闻冷巷狗吠之声,而奋笔疾书,却又雄鸡三唱,东方渐白”,最后留给我们一部“光芒四射,英气逼人的《肇庆文稿》”。

请看:“士穷而节见,他已经穷到身被欺,名被辱,命难保的程度,却不变其节,不改其志。”

再请看:“张闻天一生三次让位,品高功伟;但又三次受辱,长期沉埋。但他一辱见其量,有大量,从容辞去总书记到基层工作;二辱见其节,有大节,不低头不屈服,转而潜心研究经济理论为治国富民探一条路;三辱见其志,不改共产主义大志,虽为斗室囚徒,却静心推演社会进步之理。辱之于他如尘埃难掩珠玉之光,浮云难遮丽日之辉。”

以上三段还是典型的古文句式。鲁迅先生行文也如此,但鲁迅先生受魏晋文学影响太深,他老人家的句子往往显得瘦劲,对笔下的人与事寥寥几笔达意即止极少展开。而梁衡先生精心刻画细腻描写的句子却非常丰腴饱满滋润。

最后请看:“凭子吊子,惆怅我怀。寻子访子,旧居不再。飘飘洒洒,雪从天来。抚其辱痕,还汝洁白。水打山崖,风过林海。斯人远去,魂兮归来!”

大气自然、文白杂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有《史记》笔法太史公之遗风,这样的句子段落很多很多,不引了,您自个去瞧吧。

读读梁衡先生的美文,再看看现在有些大学的某些所谓的“硕导”、“博导”的“作文”,连最起码的通达顺畅要求都是难为他们了,勉强做到通达顺畅,又是只会写些寡而无味的大白话,没有一点“雅趣”,真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让易中天先生捡了个大便宜。其实,我在心里非常敬重老易,这是分析其爆得大名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就像韩石山先生分析汪曾祺老先生一样,许多人说汪老的字画如何了不得,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云云。老韩“出言不逊”了:过去的旧文人哪个不会写毛笔字?哪个不会画两笔文人画啊?摆在几十年前,这算什么?纯属小儿科,也值得这样大肆鼓吹当个事说?真是没见过世面啊。

究其原因是不少当代“学人”每年写的书和看的书差不多,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暴走”的时间比和“蔡伦毕昇”亲近的时间多,参加活动拉关系应酬的时间比站在书架前的时间多。晚上睡觉前或出恭时翻翻流行休闲杂志的已经到处吹嘘炫耀自己是读书人了,大众可以如此,而创造精神财富的教授、学者、作家如是就显得浅薄了;而经常摸摸弄弄搞搞本专业流行期刊的人们又看不起前者,更自我定位为高品位、有文化、有知识的“砖家”了,社会已经前所未有地喧嚣浮躁,各种诱惑和抓人眼球的事件每天层出不穷,而真正沉下心耐住寂寞读点难啃的书,尤其是读点“枯燥无味”的经典的人,少之又少了。

品读《岳阳楼记》又写成精品

梁衡先生最近几年发表的其他文章,我都已拜读收藏,如《〈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假如毛泽东去骑马》《肢体导演张艺谋》《教材的力量》《叫你如何不心动》《还有八种人不很幸福》《母亲石》《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等等,尽管对个别文章的个别观点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我从心里承认那绝对都是一流文字大家之作,尤其是一万八千多字的《〈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一个下午我连着看了三遍,对梁衡先生更加敬佩。梁衡先生哪里是写范仲淹啊,分明是在歌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像范仲淹那样刚正不阿、忧国忧民、不惜一身为民请命的缙绅之士,如欧阳修、滕子京、海瑞,如今天的彭老总、张闻天、田家英这样大大小小实事求是、把“万家忧乐记心头”的好干部。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怎能不对梁衡先生油然而生敬意呢——

奴隶制度造成人的奴性,封建制度下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但还是强调等级、服从。进入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才响亮地提出平等自由。中国封建社会长,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格中的奴性残留就多,直到现在许多人还在变着法媚上。对照现实,我们更感到范仲淹在一千年前坚持的独立精神的可贵。

有的官员,专门研究上司所好,媚态献尽,唯命是从。上发一言,必弯腰尽十倍之诚,而不惜耗部下百倍之力,费公家千倍之财,以博领导一喜。

鲁迅就曾痛斥中国人的奴性,一个人先得骨头硬,才能成事,如果他总是看别人的脸色,他除了当奴才还能干什么?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

治国先治吏,历来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为重点。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官吏既是这个政权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蚀的对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阶层。只有其中的少数清醒者,能抛却个人利益,看到历史规律而想到改革。

还有小平同志的话:“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这和张闻天同志说的“阶级斗争就是各阶级为自己阶级物质利益的斗争”是一样的,朴素、朴实、无华是真正的道理,简称“真理”。想想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路线歪到哪儿去了?所以《〈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是一篇非常难得的警世之作,它直指社会病灶,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文学被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实在有限,梁衡先生又把此文改写成近四万字的演讲稿——《〈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在中央部长文史知识讲座上演讲,还被一些高校和地方政府请去演讲,影响巨大、反响强烈,非常之好。组织部门还制成光盘,作为干部教材下发。即便如此,我以为此文应有的影响还是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应该引起更高更大范围的关注,社会对它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范仲淹颂扬严子陵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完全可以用在范仲淹自己身上,那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可以看做是范仲淹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写照”了。我们对范仲淹、对彭老总、对张闻天同样抱有这种仰慕之情。梁衡先生从《岳阳楼记》中阐述出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完全可以和《觅渡,觅渡,渡何处》《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比肩而立、并驾齐驱,成为梁衡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值得细嚼慢咽、静心精读。

《肢体导演张艺谋》也是一篇难得的及时针砭时弊、匡正风气的优秀随笔,文章写得心平气和、不动声色、低调内敛却刀刀见血、字字刺中要害。我早就想撰文修理张艺谋了,这家伙是真的“堕落”了,他在无限透支自己的电影信用,梁衡先生说出了我要说的话。张艺谋过去拍过一些相当好的电影,如《活着》、如《我的父亲母亲》、如梁衡先生提到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但他现在玩庸俗了,梁衡先生谈的是方向性大问题。

本文草就,我又看到了梁衡先生的新作《心中的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解读》。我阅读梁衡先生政治散文和历史人物散文有年,他总能给你送来意外惊喜,让你享受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梁衡先生的这篇新作既是政治散文也是历史人物散文,他在文章核心段落开篇就说,许多读者都把《桃花源记》看做是一篇美文小品,忽略了它更深层的含义,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虽然大家也知道《桃花源记》是一篇政治寓言,在《桃花源记》里,陶渊明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陶渊明是用优美温暖的文学翻译了枯燥冰冷的政治。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把《桃花源记》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给它一个崭新的、也许是非常“有趣”的、更可能是充满争议的定位,即放到“从空想到科学”的社会发展史中来看待。

梁衡先生非常大胆地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千二百年之后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紧跟其后的就是1516年英国人莫尔写的小说《乌托邦》和1637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写的小说《太阳城》,这两本书的构思手法和描写的作者认为的理想社会与《桃花源记》是何其相似也!难道这只是时间跨度一千二百多年三个互不相识、不同国别作家的一个偶然巧合?中国人陶渊明、英国人莫尔、意大利人康帕内拉都用文学作品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乌托邦》和《太阳城》是两本小说,在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极大。其实《桃花源记》又何尝不可以当成小说来读?梁衡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既可归入政治文献,又可存在于文学史中。这样一来幻想理想社会类的文学作品就有了三大里程碑《桃花源记》《乌托邦》《太阳城》,生活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人陶渊明就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而空想社会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梁衡先生的思路似乎太“野”了,他把问题“玩”大了,把讨论问题的空间无限扩展了,我读第一遍时也是一惊一奇一喜,张大嘴巴无比兴奋。梁衡先生只是提出问题而不是作出结论,读者学者自可见仁见智。我要说的是梁衡先生总能在别人读过的文章中读出独特的“高人一筹”的新意,在别人习以为常的风景里发现新的美景和亮点,在别人以为没路可走的地方踏出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先贤哲人留下的经典,远没有被后人读“烂”和“穷尽”,只有慧眼独具的人才能发掘出崭新的意义。梁衡先生正是这样的人,这是他的见识、学养、人生历练所造就的。经典也像宇宙一样,我们已经认识的是有限的,而我们还没有认识的是无限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这就是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原因。

像我这样“奔六之人”不可能泛读博览了,最省时最快捷最见效的读书方法就是牢牢咬住经典之作精读,只吃仙桃一口不啃烂杏一筐。梁衡先生的《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我看了将近三十遍,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心得、体会。梳理文章脉络、分析篇章结构、研究艺术特色、背诵精彩段落,看梁衡先生是怎样一点一点地“洗垢清尘”,让张闻天“凭借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力量,重新站起身来,剥去胜者的外衣”。

读者的殷切期待

借用梁衡先生在《〈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的结尾所言:“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祝贺梁衡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自己的创作纪录而跨越新的高度,我们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梁衡先生的思考越来越深刻、和现实越来越贴近,如椽之笔越来越放得开,批判的锋芒透过事物的表象直抵封建专制文化的心脏。借用梁衡先生的分类方法,他的文章不是文人作家的作品而是政治家思想家之作,这是他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许多当代作家无法比拟根本不可能具备的。梁衡先生认为文章第一位还是要表达思想,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真正的大文章家政治家思想家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者反而少,前者可以挟思想之深借艺术之美登上文章的巅峰。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梁衡先生还会有更耐读更重要更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我们殷切期待着……

猜你喜欢
梁衡散文文章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
幸福三重揍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看梁衡散文特点之综述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