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婕[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杭州 310018]
作 者:李婕,文学硕士,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倾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
近几年甚为流行的“剩女”一词,虽然带着中国男权文化和性别歧视的深深烙印,但不可否认,“剩女”现象的出现却是时代进步、女性独立意识大大发展的标志。“剩女”在女性获得参与社会和政治机会的当今时代蔚为大观,因而多数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剩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实“,剩女”早在中国的诗经时代就已经出现,《诗经·召南·有梅》中那个盼嫁心切的女子可以说就是中国最早的“剩女”。
其一,青春已大,岁月无情。
时至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这往往让人产生某种联想。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就是巧以“梅”兴比,陈奂阐释说“: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③的确,成熟的梅子簌簌下落,留在树上的果实从“其实七兮”“、其实三兮”到“倾筐之”,形象地展现了青春岁月的渐渐流逝。女子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已大,却嫁娶无期,于是急切地唱出了盼嫁的心声。
其二,社会的压力。
中国古代的女性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所以社会生活上绝对依附男性。所谓“嫁汉嫁汉,吃饭穿衣”,古代女人到了适婚年龄而未能出嫁,赖以生存下去的衣食便没有了着落。况且社会、婚姻制度也不允许长期独身。迫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古代的大龄未婚女子往往盼嫁心切。《有梅》中的女子虽然敢于大胆表露心声,虽然比起那些只知道听天由命,只会暗自伤心垂泪,郁郁寡欢的大龄未婚女子来说,把握自己的未来更具有主动性。但究其根本,《有梅》中的女子大胆行动的唯一目的不过是把自己嫁出去,以此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为未来的生活找到保障。而当代“剩女”则不同,由于社会为女性提供了工作的机会,她们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女性不再依附男性,社会地位相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当今“剩女”比一般女性更为独立,大多自己有房有车,事业成功。不仅如此,当代女性享受教育的权利“,剩女”大多受教育层次较高,因此,她们自信、富于个性,对爱情、婚姻的要求也都很高。她们强调个人情感,主张无爱不婚,所以,当代“剩女”是把爱当做自己的终极追求。
①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毛诗正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0.
②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诗经新义[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8:86.
③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4:101.
④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礼记正义(上、中、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69-871.
⑤⑥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周礼注疏(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1,362-364.
⑦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