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2012-08-15 00:43肖书杰
剑南文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意译典故汉语

肖书杰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7

一、中西文化差异及具体表现形式。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着鲜明的文化特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西两国文化的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话语风格方面,中国人多依赖暗示性的陈述,避免直接阐述,并偏爱使用比喻和类推来解释阐明观点,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国人在陈述、解释、阐明、辩论其观点时是循环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种复杂而有力的辩论方法和词令。运用遵循一定的论证模式:先描述某一个具体事件,然后是回顾其历史,解释目前采取的措施,最后是展望和道德性劝戒。批评或劝告对方时,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双重否定、低调陈述或历史典故,虽然间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请求时,中国人会尽力避免说出伤面子的话,力免表现出妄为、渴望、自私的语气和态度。通过阐明请求的缘由,说话人为对方留有答应或拒绝的自由,因而保全了双方的面子。这些言语风格和交际策略源于中国人文化上注重整体和谐的思想传统。在中英语日常交际中,双方经常闹笑话或交际失败,是因为中国人常以自己模式和策略,常常以己度人,错误地评估、应答对方的话语,反之,英美人亦如此。

(1)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成长历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因为各个平易近族和国家的历史成长历程分歧,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不异。在两种说话之间进行寒暄时,会经常碰着因为历史文化差异而呈现的寒暄理解难题。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浮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平易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密的平易近族色彩和光鲜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硕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浮现分歧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适当的理解,就必需体味它们丰硕的历史文化内在,并运用适当的理解体例,否则就不成能很好地浮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

(2)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前提和地舆情形所形成的文化,默示在分歧平易近族对统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分歧的说话表达形式。分歧平易近族在例如和审美情趣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文化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立场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恶毒心肠”、“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添,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说话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伴侣。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门因受其他说话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门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例如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常人皆有写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白叟学不了新工具)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采瑷”例如人馋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例如“居心叵测的女人”。

二、从英汉文化的角度谈翻译

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刘宓庆先生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 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 性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为此,译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译成译语的词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 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又让译语读者能 够接触大量的异族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 语。再比如: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要比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好,这样既不影响正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总之,直译重在忠实原文,从内容到 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决不等于提倡在翻译中搞形式至上的机械转换。直译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文化风格,尤其适用于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

(2)意译

如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姿或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则有必要借助意译。意译是指将别的 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译成 “亲密无间”;“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译成“ 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和直译相比 ,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 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

(3)音译

音译适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音译中,汉字已经不表意,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音译成汉语为“ 披头士”,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乐队乐手的形象、风貌。再如:“cool”音译 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 的言行与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4)阐释

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越是作家个性鲜明突出的地方,翻译越是离不开“释”。 通过下面两段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阐释对文化差异的有效弥补。

①His wife held the purse 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经济大权。)purse set ring是钱袋子,握着钱袋子即掌握着经济大权。

②Since The Book of Poem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I thought I w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 ers follow.(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译者为使 原 文涵义明朗化,直接解释说明了“关雎”与“三百篇”的关系及其内容,点出了作品的文化渊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 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 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 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 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陈茂新.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2]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5]陆升、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6]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猜你喜欢
意译典故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追剧宅女教汉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