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子一。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人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早在秦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这就是三弦的前身,也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使用。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古时所称“弦子”即是三弦。
三弦柄很长,音箱方圆形,两面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三弦的音量较大,音色浑厚、粗犷、豪放,变化的幅度较大。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音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三弦分高音小三弦、中音小三弦和低音大三弦三种。北方各种大鼓、单弦等曲艺,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弹词类曲艺,昆曲等剧种和丝竹类器乐合奏,多用中音小三弦,河南豫剧多用于高音小三弦伴奏。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琴头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纹饰,中间开出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它是在略带椭圆形的琴框上两面蒙以蟒皮而成(青花白地者最佳)。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或钢丝弦,从高音弦起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弦座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三个轴上。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或紫檀木料制成。
三弦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弹拨乐器,它不仅可以独奏和参加民族乐队合奏,还多用于说唱和戏曲的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的伴奏方面,演奏技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在北方,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等,以及曲剧、吕剧、豫剧、山西梆子、评剧和京剧等,三弦都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南方多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常州丝弦、十番锣鼓等乐器的合奏,昆曲、越剧、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评弹等说唱音乐也都少不了三弦。小三弦,分称“曲弦”和“评弹小三弦”,“曲弦”因以前伴奏古典戏曲“昆曲”而得名,现流传南方,所以也有“南弦”之称。它是高音乐器,音色明亮而清脆。适用于昆曲,京剧、豫剧等地方戏曲伴奏。“评弹小三弦”多用于南方的评弹等说唱音乐的伴奏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虽同属小三弦,广东音乐、昆曲和苏州评弹中所用的又都有差异,它们分别适应于各自的特色。大三弦,又称“书弦”或“大鼓三弦”,是蒙古、满、汉等族弹弦乐器。蒙古语曾称胡兀不儿,今称修打拉古,意为弦子。由于伴奏北方的说唱音乐“大鼓书”而得名。它是中音乐器,也可作低音乐器使用,音色浑厚而响亮,多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和昆曲、吕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并可独奏和参加器乐合奏,特别是在曲剧伴奏中,它居于主弦的地位。大三弦在说唱音乐伴奏方面,曲种广泛,技艺较高,北方的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和陕北说书等,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并且还居于主弦的地位。
我在地方戏曲团体工作,一直从事三弦演奏,同时为四平调、坠子戏、泗州戏、豫剧等剧种伴奏过。三弦的演奏技巧很多,有弹。挑、双弹,双挑、扫、轮、搓等。三弦因琴鼓两面都蒙以平皮膜而声音特别独特动听,演奏三弦时采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无名指按弦(下把位四指都用),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弹奏。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民族乐队或独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滚、分、扫、砸、搓儿等技法。尤其是左右手配合的滑滚演奏,听起来既有滑稽之感又有诙谐之韵,配合舞台演员的灵巧表演,特别能逗乐舞台下的观众。由于三弦琴杆无品,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因此在所有的说唱、戏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衬托作用,尤其在转调和演奏有半音乐曲时更为灵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情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