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2-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艺术团剧种

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风景。应当说,中国戏曲艺术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其影响力之广、教育力之重、关注力之高、喜爱之众、参与者之多,都是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各种文化元素的竞相开放,戏曲市场的大面积萎缩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就是五大国戏,不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生存下去也十分困难。300多个地方剧种,虽然大部分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能够生存的已经不足百种。因此,抓好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就是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代人手中传丢了,因此,怎样传承好中国戏曲艺术,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热爱戏曲艺术。所谓爱能生情,爱能生智,爱能创造奇迹,自己不爱,又如何扮演好角色,又怎么能让群众爱你呢?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我深知这份爱的力量和爱的成果。在《人生配方》这出戏中,为了把反面角色虎荔荔的风骚、妖艳、狡诈、阴险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在群众生活的了解、影视剧中相关人物的表现、丰富的生活、众多的资料,使我的二度创作得到了作者和导演的高度评价,不仅受到群众的喜爱,而且还获得了全国第七届“映山红”戏剧节个人表演奖,这个成就的取得就来自于一个爱字,既然选择了戏曲艺术,就要为之奋斗终身,就要立志精益求精,并且不成功不罢休。

其次是必须做到心无二用。学艺术很辛苦,学戏曲艺术更辛苦,特别是面对金钱社会,戏曲演员必须要坚守住心静如水,不为所动。这不是唱高调,而是戏曲演员应有的基本素质。我们有生活压力,我们有许多困难,但这都不能作为三心二意的理由,要么专心致志,要么另择它业,二者只能选其一。

第三是虚心学习。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一个优秀的演员,首先就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向前辈学,向同行学,向其它剧种学,向其它文化元素学,向书本学,在生活中学。称职的演员是学啥像啥,优秀的演员是学啥就是啥。在《人生配方》中,为了能用现代舞蹈衬托人物,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根据人物需要进行加工,使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为全剧的亮点,也促成了该剧作为保留剧目常演不衰。

第四是广交朋友。对戏曲演员来说,继承的好只是完成了一半,特别是戏曲市场下滑的今天,要振兴戏曲,就必须广交朋友,特别是中青年朋友,目的就一个:让他们慢慢接受戏曲、热爱戏曲。传下去的概念不能仅仅是对演员,更大范围内应当是广大群众。

当然,戏曲艺术的重点是符合时代规律的创新发展。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格,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坚持传统性、保证创新性、符合时代性、追求大众性,应当是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传统是每一个不同剧种的特色,也是每一个剧种的根,根的东西是不能动的,否则就不伦不类了。保证创新性,是对枝的科学修剪,就如同盆景,可以修剪成各种样式,达到赏心悦目,所谓有发展才能有生存,有创新才能有生命,我们倡导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技创新振兴戏曲。这个创新应当是全方位的,有音乐创新、唱腔创新、演出创新、舞美创新、乐队创新等多层次、多角度,这方面,《智取威虎山》就是很成功的范例。生、旦、净、末、丑没了脸谱,乐队变成了交响乐,道白变成了普通话,还有服装、布景、道具等,深受群众欢迎,这就是创新的力量。符合时代性,就是要求戏曲艺术必须按照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编排,来演出,显示出时代特色,这方面我们深有体会。在小戏《今天是个好日子》中,我开始完全按照剧种要求进行编排,但演出效果一直不好,后来我在演出中加上现代舞和几段流行音乐,使全剧一下活了起来,演出大获成功,得到了全省最高奖,这个成功就源于符合了时代特色。追求大众性,就是要让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的观众都能看懂戏,并在看懂的基础上喜爱戏曲。让群众喜爱戏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除了开展好培训以外,还要经常开展一些比赛、交流活动,特别是要组织观众以各种艺术团形式,比如村艺术团、社区艺术团、学生艺术团、部队艺术团,学习的人多了,市场也就大了。

总之,我们的戏曲人心里想着群众,感情融于群众,服务面向群众,中心围绕群众,我们的戏曲艺术就一定可以迎来美好的春天。

参考书目: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作者:昌谭映越。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艺术团剧种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金钟之星”艺术团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
中国音协金钟之星艺术团慰问演出走进十八洞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