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的流动——解读影片《时时刻刻》

2012-08-15 00:50:58郑皖春
电影评介 2012年9期
关键词:洛维夫人伍尔伦纳德

导演史蒂芬•戴得利与编剧戴维•黑尔用影像完美地再现了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中生命意识的流动与自我生存状态的探寻,故事中,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是联系三个不同时空的女性的线索,两部小说互文性的携带着挥之不去的死亡的阴影。简单的一天,以《达洛维夫人》的第一句“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开始,三个女人各自带着自己黑色的秘密,煎熬地抗争时时刻刻。一天结束的时候,有人选择了逃离,有人选择了自杀,永久的告别,剩下的人将继续活着,度过接下来的时时刻刻。

伍尔芙在1921年搬到英国小镇里奇蒙养病,她正在进行《达洛维夫人》的创作。她曾经想一个人逃走,去往火车终点的伦敦。伦敦是自由的艺术天地,有着诡秘和狂热的吸引力,而躲藏在里奇蒙的生活就像战争之中地下室无尽的等待,女仆人奈丽永远不耐烦等着诉委屈。爱人伦纳德的细心照料对于任性的伍尔芙来说只是严厉的控制,最亲密的姐姐也无法体谅她内心的挣扎。丈夫和姐姐都以为在小镇里奇蒙安定下来对她的健康来说会好一些,然而伍尔芙认为这样她会在玫瑰花床的安乐窝里慢慢死去。

1951年的美国洛杉矶的郊区小镇别墅,怀孕的家庭主妇劳拉在丈夫生日这一天和小儿子一起做蛋糕,这一天她都一直在阅读《达洛维夫人》。劳拉内心告诉自己不需要家庭的束缚,然而在社会标准中,家庭不可能是束缚,只能是爱与和谐的代名词,劳拉真心希望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完美的妻子,什么都不要介意。她按照理想的方式教小儿子做蛋糕胚,然后完成一个有价值的丈夫的生日礼物,却屡屡失败。劳拉渴望像邻居基蒂那样自信轻松的对待生活,却做不到。基蒂造访时她打扮得体,礼貌的交谈,延续自己完美的形象。基蒂莫测高深的眼光和姿态好像对于劳拉有一种嫉妒和羡慕,而劳拉却并非她想象中那样的好。当基蒂告知她,自己刚被查出有不孕症时,善良的劳拉的自我防御才顷刻解体,基蒂的厄运使劳拉心灵深处搜寻到了梦寐以求的安慰,甚至用同性之吻做为感激,这个吻无比美妙,然而,基蒂意识到了这吻惊天动地的荒唐,于是强制的否定掉它,转身逃走……

伍尔芙说过,“生活是一圈自始至终笼罩我们意识的光晕,是一个半透明的信封。人们都在寻找自我的漩涡中”。弗洛伊德认为,人虽然都有享乐原则以满足“本我”的种种欲望,但现实原则却强迫人服从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超我”的约束。如果一个人的“本我”与“超我”既对立又能统一于自我而达到平衡,他就是一个精神正常心理健康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本我与超我的斗争过于激烈难以调和,不能统一于自我而形成均衡,那么他就是一个精神失常、有心理障碍的人。依照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自我是须伺候三个残酷的主人,此三个暴君是谁呢?一即外界,一即超我,一即本我,一仆三主,它(自我)感到三面被围,复受三种危险的威胁,抵不住压迫了,因而导致焦虑。”[1]劳拉的天性是自闭的,而家庭与社会要求她对外敞开,她一点也不希望自己的怒气焦虑和许许多多古怪的念头被看出来,在莫名的矛盾中,一切,她都没有理由逃避。小儿子里奇总是崇敬地望着她,这种依恋的目光中又带着紧张和疑惑。临睡前,丈夫躺在卧室,等待劳拉洗漱,也是一样总是热切地等待她的下一步行动,这些注视和等待在劳拉那里却会无限放大,压抑着她。只有去往旅馆为自己开一间房,那才是纯粹的私人空间。她只希望每天一个人躺在床上静静地看书,没有儿子,丈夫,邻居的眼光和要求。伍尔芙和劳拉都是敏感自闭的女性,她们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自身所获得自由的程度,而这种纯粹的自由对别人是不负责任的。过于肯定自我的权利时,他人的爱恨都是一种负累,爱情亲情都有可能形成对自由的枷锁。劳拉对于心爱的小儿子却有一种古怪的陌生感,伍尔芙对于女仆奈丽都有一种无名的压力感,这是她们生活中细小的无法应对的部分,也是自由的牵制。

在电影中,安排了与小说中的达洛维夫人同名的克拉丽莎,她生活在2001年自由的美国纽约,有同居女友,并人工受精养有一女。她在清晨高兴地去买花,她热情地筹备晚会,耐心地照顾着艾滋病人理查德。理查德曾经对这个世界观察入微,努力的想捕捉一切,详尽透彻的创作“恨不得使文字裂变”,却终于被艺术对自己的难以实现的要求所击败。伍尔芙在创作《达洛维夫人》时想象了停止活下去的可能,“克拉丽莎(小说主人公)不会死,不会死在自己的手里,她是那么热爱生活,怎会忍心离开这一切,另一个人会死去——诗人,会死去,一个足够伤感并能拒绝世上所有诱惑(如茶杯和衣服)的人”[2]。理查德便是足够拒绝继续参观生活美好的人。艾滋病毒愈来愈严重,尊严已经失去立足之地。克拉丽莎年复一年的耐心越来越像是施舍,还有今天晚上这个一厢情愿的晚会在这一刻突然变得无力和苍白。“难懂的总爱沉思的好挑剔的诗人,只能追逝着爱恋克拉丽莎时的年轻健康的岁月,而离开这个世界”。理查德前男友的到访使克拉丽莎青春时期隐藏的秘密突然崩溃,她错过了理查德的本可伴随一生的远胜于伟大友谊的炽热深沉的爱恋,克拉丽莎失控地摊在地上无力的哭泣。

劳拉在旅馆阅读《达洛维夫人》时她想到,自杀,和偷偷登记住进旅馆一样,都是可能而且简单的。但当抚摸到隆起的腹部,想到还未出世的可能全新的生命,自己的自杀又是纯粹罪恶的。她辛苦营造的按部就班的日子,灯光明亮的窗户,摆好餐具准备晚餐的桌子,美妙的散发墨香的书籍都会随着死亡烟消云散。走出旅馆,她些许释然,无所畏惧,老老实实地思考自己的各种选择,包括选择死亡,毕竟是令人欣慰的事。年老的劳拉(即理查德的母亲),告诉克拉丽莎,如果不是真的没有选择,她不会那样决绝离家出走。理查德忍受着艾滋病的折磨的时时刻刻,忍受着孤独的最后的时时刻刻,他也懂得了当时年轻的母亲选择,原谅了母亲劳拉的抛弃,然而,他都没法阻止注定走不出来的悲剧。

一天结束以后,克拉丽莎真实面对一切以后,她发现幸福其实就蕴藏在家人的简单的晚餐里,在和女友萨莉的一个吻里,而且预示着更好的未来。伍尔芙在沉湖之前,留下了她最后的遗言:亲爱的伦纳德,要面对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你才会知道它真正的含义。然后,不管人生是怎样的,都要去热爱它。最后,才能放弃它。伦纳德,放弃我们一直共同拥有着的那些岁月,那些爱恋,那些……时光……伍尔芙对于伦纳德的体贴与百般忍耐是心怀歉意的,她确信他们的爱情与曾经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幸福,但最后逐渐感觉健康,灵感,自由,轻松与快乐都在离她而去。死亡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解放。解放了自我的同时,他人也被解放。如果生存成为一种负累,死亡不过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我们幸运的存活于世,在无尽的生命的漩涡中,与自己角力,仍然期待着,给自己给生命一个完好的交代。迈克尔•坎宁安在书中的结尾中写道,“尽管面对极大地困难,完全出乎意料,我们的生命似乎会有那么一刻突然绽放开来,给予我们所期望的一切。谁都知道这些时刻的后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其它的时刻,黑暗得多的时刻,但我们仍然珍爱城市,珍爱清晨,我们更加希望的是得到更多期望的一切”。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1页.

[2]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洛维夫人伍尔伦纳德
微言大义
检察风云(2022年14期)2022-07-17 12:41:29
超现实晚礼服
中外文摘(2019年23期)2019-12-17 07:54:54
只有一个人的聚会
只来了一个客人
爱你(2018年18期)2018-11-14 09:28:01
只来了一个客人
合上书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喧嚣与孤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与伦敦人
双重映衬中的双重悲剧
——解析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艺术构思
名作欣赏(2017年2期)2017-01-19 12:32:08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空间构建视野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