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影《鱼缸》中的精神顿悟

2012-08-15 00:50妥玉娟
电影评介 2012年2期

由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执导的电影《鱼缸》在2009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后,又于同年在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得8项提名。[1]

电影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单亲少女米娅遇见母亲男友康纳前后的生活。在这之前,她有着一系列青春期的苦闷与焦躁:与好友闹翻,与家人不和,喜欢跳舞却不被理解,数次想让一匹马得到自由也未能如愿。然而康纳的出现给了她些许安慰。康纳待她宽容、关切,并且能真心地欣赏她的舞姿,鼓励她应聘舞蹈工作并借给她摄像机。

米娅对康纳的复杂情感使她俩有了乱伦之行。之后,康纳不辞而别。米娅不理解,她认为仅凭他俩的爱康纳就该不畏惧任何事情。可她执着地找到康纳后却绝望地发现他早有幸福的家室。她和母亲也只是被蒙在鼓里的一场逢场作戏。在报复心理下米娅拐走了康纳的女儿。当天米娅送回了小孩,遭到了康纳愤怒的一巴掌。

这次重创之后,米娅又遭遇接连不断的理想幻灭:参加舞者招聘时她发现需要的是艳舞女郎而并非稚嫩的街舞舞者。——这是成人社会中的需求,她格格不入。她又去看那匹母马,三次探望却始终未能给它自由。最后一次探望时,母马已经死去。

整个影片以康纳的出现和消失为主要事件,幻灭和顿悟为主题贯穿影片几个大小事件,展示了主人公米娅一个个梦想幻灭的过程。对现实顿悟后米娅与朋友一起奔他乡寻找未来。米娅在真相面前一次次理想幻灭,一次次精神顿悟,心境也在顿悟中一次次变化。

一、精神顿悟的起源

精神顿悟(epiphany)在两希文化中都有其源头。在古希腊神话中,它表示神灵出乎意料的显现;古希腊戏剧中,它被用来形容在舞台上一个神灵的突然出现;基督教中,它表示东方三贤人带给耶稣礼物的那天,也代表上帝第一次显灵。[2]190

在詹姆斯•乔伊斯1904年起创作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草稿《英雄斯蒂芬》中,精神顿悟这个词被首次明确运用在文学语境中.[3]190他同期创作的《都柏林人》和后期的《尤利西斯》都对精神顿悟进行了更深刻的阐释和运用。

乔伊斯将精神顿悟由宗教领域引入世俗领域,使顿悟瞬间具有天启式的美学意义。[4]190这种美学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事情的真相突然暴露在平凡琐碎的话语的瞬间;和因此发现而愉快或失望的心境[5]78。在《英雄斯蒂芬》中,乔伊斯认为通俗言词,平常手势,甚或一种怀念下的心境都能引发顿悟[6]。真相的暴露使之前想法幻灭,并瞬间引发新的灵感和意识。琐碎与重大的事物都能产生顿悟。

《鱼缸》中精神顿悟的主题与乔伊斯笔下的定义十分相似,它运用了琐碎和重要事物结合来展现顿悟的瞬间,也运用了话语,动作,表情和特写镜头来展现这种顿悟。主人公的梦想一个个幻灭,她一次次顿悟,直到最后感知这些事物共指向的整体真相,产生一次大的精神顿悟。

二、影片中的幻灭与精神顿悟

影片虽以康纳在米娅生活中的出现和消失为主要事件,但又不限于此单一事件。它同时还以米娅生活中其他琐事和细节来展现这种精神顿悟。除了康纳的欺骗和一巴掌,影片还从米娅与好友决裂、鱼被猫吃、舞者梦的破灭和母马的死等事件来展现米娅的精神顿悟。这几个事件或集中或分散,为彼此埋下伏线,也最终指向整体的真相。米娅最终对这个整体真相彻底精神顿悟:成人世界它自己的现实标准,她青春的理想在这个标准面前只能一个个幻灭。

影片一开始,米娅就在焦急愤怒中寻找好友,各种寻找都无果,米娅烦躁苦闷的青春期从这里开始展开。在小广场,看到好友与其他女孩一起跳性感舞蹈她才明白好友离弃了她,米娅斥责好友,与之决裂。这是影片第一次描述米娅的幻灭与精神顿悟。寻找过程中她尚有一线希望,希望和好友和好。然而最后她发现好友离弃她,和好的希望幻灭,她对久寻好友未果的真相精神顿悟。同时,米娅对舞蹈风格的偏好这一细节也为她后来应聘舞者工作时的顿悟埋下了伏笔。

回到家中,米娅发现她母亲的男友康纳的出现。康纳宽容地对待她的粗口,悉心地呵护她划破的伤口,真心地欣赏她笨拙但激情的舞姿,鼓励她申请舞蹈工作并主动借给她摄像机——这些宽容和温情让米娅深为感动。当全家出游时她和康纳一起捕鱼,捕获的那条鱼在她心中记载着温情。因此当她发现鱼被扔在地板喂猫吃时,她才恍觉母亲对这种温情很淡漠并不在意。她眼中的美好与温情,在母亲眼里一文不值。米娅顿悟出作为成人的母亲与她拥有如此不同的标准。这种对成人标准的顿悟在后来应聘的舞池中也多次出现。

米娅对康纳的感情,使她面对康纳略带妒意地询问时否认对那个男孩的喜爱;面对康纳的要求时默然接受。米娅甚至还期待他们的未来。然而这次乱伦之行之后,康纳离开了。米娅不理解,她认为爱该让康纳无所畏惧。但是找到康纳后米娅却绝望地发现康纳早有家室,她和母亲只是被蒙在鼓里的一场逢场作戏。发现欺骗的真相时,米娅对爱的天真幻想破灭了,康纳留下的所有温情也幻灭了;她精神顿悟出对康纳的爱之荒谬。报复心理下米娅拐走了康纳的女儿。当天米娅送回小女孩时被康纳愤怒地扇了一巴掌。这巴掌将她对康纳残留的任何幻想彻底幻灭,让她对康纳出现和消失的真相彻然顿悟。

第二天米娅依然去参加了舞者招聘。热衷于街舞的她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份舞者的工作以满足她跳舞的热情和实现她的理想。然而舞池上她被要求披下头发以便更有女人味(当初康纳也更喜欢她披下头发的样子)。她终于发现康纳和这些人一样,与她的想法与标准不同,他们有着成人世界的需求和标准。她也终于发现舞厅需要的其实是性感的艳舞女郎而并非稚嫩的街舞舞者——她曾鄙视好友跳性感舞,然而现实却告诉她:这是成人社会中的需要,她格格不入,她的激情和理想毫无生存的可能。她的期待和希望幻灭。站在台上环视的时候,她顿悟了。跳出鱼缸生活却发现鱼缸外有全然不同的标准,它会使所有的理想幻灭。

伤痕累累的米娅又来到她数次拜访的废弃院落,在那里她曾发现一匹母马,她曾试图让囚禁在狭小空间的母马获得自由,三次前往却都未能如愿。最后一次前往却被告知母马已经死去。米娅方才知道她一直希翼给予它的自由,在病、老、伤的母马面前是毫无意义的。在听到母马死了的消息时,米娅对努力的无意义和生活的无奈有了彻底的精神顿悟。而16岁的母马恰映射出米娅近16岁的处境,米娅最终是对自己的病态的人生处境产生的顿悟。

《鱼缸》将重要事件——康纳的出现和消失与其他琐碎事件——米娅与好友闹翻、鱼被猫吃、偷放母马未果和母马之死组合在一起,让米娅幻灭一个个梦想,再产生一个个顿悟,终于在母马死后得到了彻底顿悟,因此离家远走面对全新未来。乔伊斯认为描述一些或琐碎或重大的瞬间时事物的真相显现是一种精神顿悟;而将这些散布的平常瞬间的顿悟联系起来,突然获得对整体本质的精神顿悟是最终顿悟[7]。乔伊斯的《阿拉比》如此运用了精神顿悟形成了幻灭、顿悟到最终顿悟的结构;《鱼缸》一个个幻灭,顿悟到最终精神顿悟的结构亦如是。

三、影片对精神顿悟的展示

而对于精神顿悟的展示,影片采用的方法和乔伊斯在《英雄斯蒂芬》中的说法不谋而合。乔伊斯认为通俗言词,平常手势,甚或一种怀念下的心境都能引发顿悟[8]。然而顿悟却是长久的努力的过程,顿悟的感受是出乎意料的,因为无法预测努力何时有结果 [9]。影片对于米娅精神顿悟的瞬间有几种展示方式:镜头特写、人物的话语、动作、表情。这些即展示了顿悟的一瞬,也展示了顿悟的心境。

影片中的顿悟瞬间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产生,但之前却有主人公长久寻找真相的过程。米娅打电话、询问、到家寻找好友皆未果,却在信步走到广场时发现好友。镜头特写了好友扭动胯部大秀性感的舞蹈,也特写了米娅略带鄙夷的神情。这个瞬间米娅已经顿悟了好友离弃她的事实。这个顿悟让米娅感到愤怒。影片通过暴力和冲撞表示她愤怒的心境。

家庭出游时她与康纳一起捕鱼,镜头跟踪记录了捕鱼的全过程并突出强调了米娅“会吃它”的态度。但进入厨房时她却无意看到这条鱼被随意扔在了地板上给猫吃了。米娅的这次顿悟是通过特写镜头表现的。镜头特写了地板上的鱼,也特写了米娅诧异和失望的眼神。默默走出家门映射出米娅知道真相后的心境。

米娅长途跋涉寻找康纳并成功潜入康纳家,却在不经意间看到摄像机里康纳妻子与女儿的视频。这个普通生活片段透露了康纳已婚的残酷事实。在看视频的瞬间米娅对爱的梦想幻灭、与康纳的一切美好也幻灭了,米娅对被欺骗的真相有了顿悟。这个顿悟是通过米娅失控小便表现出的。无法在意料之外承受这个突然而至的真相,这种失控贴切勾勒出顿悟中的米娅绝望与不知所措的心情。

去面试前米娅特意戴上全部首饰,站在舞台上,米娅环视其他舞者,又看了看自己裹得严实的休闲街舞服,突然顿悟到自己与这里的成人的世界格格不入。镜头特写了其他艳舞女郎的暴露的服装和性感的舞姿,这些细节是米娅顿悟的诱因。长久的在台上沉默环视,然后起身离去展现了米娅此次的顿悟。

而听到母马死了的消息时,米娅失控地蹲坐地上放声大哭。这里男孩对她说的几句话尤为关键。他说:“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她早就老了,而且全身是病。”米娅的顿悟由此开始,她哭泣的不只是母马,还有母马身上映射出的她自己的处境。

影片让主人长久的寻找,却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恍然发现事情真相,产生精神顿悟。真相一个个展开后,主人公发现它们一起指向的整体真相:现实而残酷的成人世界有着它自己的标准。而她,格格不入。她的努力和执着也完全没有意义。影片展示了主人公面对暴露真相精神顿悟的瞬间,也展示了在顿悟时主人公不同的心境。

1.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73875/2011-11-13

2.Derek Attridg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mes Joyce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90.

3.Ibid, 190.

4.Ibid, 190.

5.游巧荣. 试论J.乔伊斯中的显现手法[J].外国文学研究. 2003(4):78.

6.James Joyce. Stephen Hero [M]. New York:New Directions. 1963.

7.Ibid.

8.Ibid.

9.Epiphany (feel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Epiphany_(feeling)2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