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微小的花对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华滋沃斯。[1]
《四月物语》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九十年代后期拍摄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艺术手法上延续了其一贯的唯美主义的风格,在简单的剧情中演绎了一段简洁动人的爱情故事。17岁少女榆野卯月告别家人从北海道独自来到东京的武藏野大学读书,在一个新的城市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刚到学校做自我介绍时欲言又止,非常羞涩,以至于同学们纷纷讨论她为何会来武藏野读书。其实她来到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她一直暗恋一个名叫山崎的男孩子,为了这个青春朦胧的梦,来到了山崎所在的武藏野大学。后来她发现山崎在武藏野大学的一间书店里做兼职售货员,榆野卯月于是开始频繁的光顾这间书店,然后二人渐渐开始了交流……电影最后在榆野卯月撑着红伞的画面中结束了。短短的67分钟述说了一段青涩纯情的暗恋,这种短暂而美好的回忆犹如昭华,亦如樱花,华美而易逝。
纵观《四月物语》这部电影,其简单明了情节构成的故事,并不是作品最成功的地方,赢得无数口碑的是其行云流水般明快的镜头语言和清新优美的背景音乐,这种唯美而纯粹的艺术形式一如电影的故事情节,明朗、单纯却散发出无限的魅力。让人沉醉于由樱花、夕阳、绿源及翠木所构成的美到极致的自然物华之中,参悟日本文化中特有的物我互融的艺术特质。
整体而言,《四月物语》中成功的艺术形式大致表现在色彩的明静、结构的清晰及节奏的丰富等几个方面,现在我对此逐一做些简要的阐述。
“若放弃美,艺术可以提供知识,宣扬道德,服务于实际的某一目的,但这就不是艺术了。”因此“某某东西是否确实是在审美意图下做出来的,成了评价一个艺术品的重要标准。”——宗白华[2]
《四月物语》画面的唯美主义风格如岩井俊二以往的电影一样,单纯明快,清新浪漫,这一点是岩井俊二永远的追求。作为油画家出身的他,对于色彩有着最为直观的敏锐体悟,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他一直把瑞士思想家阿米尔的“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3]的经典语言融入其中,从白雪皑皑的北海道到樱花飞满天的东京再到葳蕤苍翠的琉球诸岛,物候变化带来的种种景致都在影片中被细致地再现出来,那些或清新淡雅或细腻流丽的色调,暗示着主人翁内心深处的情感起伏及细微变化。
一路的樱花,并不宽敞的小道,日式的小洋房,踩着自行车从喷泉后经过,和好友加入钓鱼社团,友好的搬家公司,家里温暖的灯光,不大却整齐紧凑的小书店,背着书包,穿着长裙和白色球鞋,骑着单车的无修饰的美丽女孩……在这一幕幕细致近乎琐碎的情节中,反复切换的色彩图景最大程度强化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在精巧与唯美的表述中,在润物无声的语言中深掘平静时光中所特有的魅力。同时,那些细腻柔和的色彩,在变幻叠加中生动地传递出主人公当时的情感信念及对未来的期望,这种拟人化的处理不仅很好地深化了艺术氛围,色彩的情感倾向性也轻轻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最轻柔的那根心弦,在恬淡清丽的镜头中感受主人翁那种朦胧而曼妙的情愫,领略到这部电影特有的纯粹而简练的质感特性。
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曾提出“美存在于形式”的艺术观点,在他看来,一件作品被大家都能接受的“审美的共通感”主要体现为它的形式美感,这种最为显著的外貌特征所具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美的法则是我们认识和评判诸多艺术作品的最为直观的标准之一。除了色彩外,结构也是作品的重要的语言形式,其组织及展开方式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
《四月物语》的结构组织上极为简洁,导演所做的只是将情节及当事人排列开,没有任何多余而又累赘的渲染,只是平铺直叙,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当时想的什么,就是简简单单地,仿佛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东西摆在桌上一样,一目了然。但在这种简单平易的生活叙事,却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吸引,迫不及待要看到下一幕将会出现怎样的镜头,会有怎样的情节再现。引起观者共鸣的正是这种生活化的画面和结构:以时间为顺序,以主人公情感发展为脉络逐步展开情节,忠实的来组织画面。这种逼真的情节再现让人有着身临其境般感受,简单而不乏深刻。
不过,虽然有着写实主义的倾向,但《四月物语》的情节选择却是跳跃性的,是一种散文式的表达,故事性并不强,旨在表达一种怀春少女的真挚情感与对爱情的朦胧向往,所以在影片中岩井俊二花很多时间用来表现搬家,与邻居的交往,在学校里的社团活动,甚至还有在电影院里遭遇“色狼”等细节。作品对主人公生活场景的交待并没有进行直白的渲染,而是以生活的真实不断积累观众感性的认识,在轻柔而略具抒情的画面中体味生活的华彩与诗意。
这部影片结束时的安排比较巧妙:榆野卯月撑着红伞的画面中消失在濛濛细雨中,这种轻松惬意的镜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美国哲学家托马斯•门罗曾说:“艺术品的结尾,必须假设美感兴趣的感念已足以呈现全部目的。”[4]《四月物语》忠实的实践了这一论断,轻柔而唯美的画面不仅延续至剧终,轻巧隽永的结局也让观众在无边的思绪中深陷其间不能自抑,潸然泪下。
为了服务于整个故事,这部电影镜头的剪切极为巧妙细致,那些不算完整的构图以及自然场景让整个电影安静乖巧的如同MTV里的画面,结构虽说并不紧凑但营造出的氛围却是良好的。我想,岩井俊二在这里只是想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有关四月里发生的一些简简单单的爱情片段,它来自于一个有着圆圆脸蛋和安静表情的小姑娘。这样的安排使得观赏者的视点似乎落向难以把握的虚空、彷徨境地,但营造出的却是简练、干净而透彻的艺术美感。
没有一部成功的艺术品是单调乏味的,正如派托所说的“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5]电影艺术尤为如此。在一部好的电影中,音乐和情节的有效结合,相互补充,在参与叙事抒发情感及深化主题中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独到的作用,使简单的故事及人物形象因此而变得血肉丰满且富有表现力。
《四月物语》在节律的安排上如同一曲悠扬明净的轻音乐,轻拢慢捻间,倾诉着一段娓娓动人的青春旋律。岩井俊二童年时期就酷爱音乐,并受过系统的训练,其出色的音乐素养在日后的艺术创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四月物语》的故事简单却不失亲和力,这其中音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并成为联系生活和艺术的纽带,一次次轻易的唤起人们对童年和过往岁月的回忆。
电影的开场,第一段音乐出现在松隆子把手轻轻放在离家渐行渐远的火车车窗上的时刻,几个简单的由钢琴飘出的音符,为影片定下了轻柔、温和而又美丽的基调。MROZAT的西班牙舞曲则在回忆高中生活时出现,激荡清澈的旋律如同一记最温柔的拳头打在心坎上,简单直白的传达出主人公灵魂深处来回荡漾的情愫。在电影的高潮之际,也就是结尾的部分:女主角在书店内终于和自己的心上人相遇,大雨中山崎一次又一次的为她撑伞,这其中钢琴短暂而突然的停顿所制造的惊惧效果让所有的观众都为之震惊,寻思和猜测接下来是怎样一幕不可思议的情景,最后,在琴声和长笛的交相辉映中,回响起榆野卯月的执着问候。临近结束时,在吉他和细碎的鼓点衬托下,榆野在大雨中幸福地奔向前方……这种灵动多变的节拍与明丽的色彩融为一体,营造出一幅极为动人的浪漫画面。
正如好的艺术品是有韵律的一样,出色的电影导演同样能够将其对于生活的把握与观察以简单却富于变化的形式再现出来,揭示生活或情感深处那些动人节奏和力量,赋予那些最平凡的人类情感以隽永的意义,并让这种温情一如清澈明媚的暖阳,和煦而涓涓不止的流淌在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这一点,也正是《四月物语》魅力所在。
[1]http://hhang695514.blog.163.com/blog/stat ic/170805445201143194010207/
[2]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P7页
[3]宗白华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 基 础》 http://wenku.baidu.com/view/8fc6acee102de2bd960588f3.html
[4]美 Thomas E.Wartenberg 《什么是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 P240页
[5]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美术出版社P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