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危险——从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看泰国电影《13骇人游戏》中的伦理内涵

2012-08-15 00:50郑绍楠
电影评介 2012年2期

近年,有部叫《13骇人游戏》[1]的泰国电影在网络上走红,并受到许多网友热捧,他们甚至预言:这将是本世纪最好看的电影。自己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觉非常受震撼。可以肯定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片或娱乐片(尽管它的运作模式也许不外乎此),里头有更加深刻内涵可以挖掘,但一时对这种震撼有点不知所以然。网上的相关的评论和讨论是相当多且热烈。但一一拜读这些相关的评论之后,又觉得有点隔靴搔痒,而且许多只是皮相之谈。比如,说电影“尖锐批判了现代曼谷的虚伪气息与拜金主义”、“探讨了人性的贪婪”、“把那些生活在面具后面的人们暴露无遗,揭开了这个丑态社会的面纱”……[2]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琢磨,本文就试图在借助对电影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这部电影的所启示的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

一、当一个善良的人作恶时,我们当作何评价

奇(Phuchit)是泰国首都曼谷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职员。他在为一家乐器公司推销音乐器材。他诚实善良而且孝顺。这主要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尽管自己经济上已经入不敷出,但还是对家里隐瞒实情不断寄钱回去供养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他的女朋友妙因他的窘困弃他而去,另傍他人。尽管如此,他不恨她,而且还深深地爱着他。跟很多现实或者虚构的故事一样,善良的人并不因为自己善良品质使自己更加获得命运女神的青睐,反而处处运交华盖。尽管奇工作很努力,但是业绩还是上不去以致最后被老板炒鱿鱼;尽管很爱自己的女朋友但是她还是跟别人跑了;他负债累累,贷款买的车因没有按期交预付款也被收回了;更要命的是他的母亲还催他寄回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以交付她妹妹上学的学费。他倒霉透顶,屋漏偏逢连夜雨,人生陷入谷底。这时神秘电话响起,里面的人要求他参加一个叫“13”的有奖游戏,最高奖金高达一亿泰铢[3]。游戏的第一关很简单,就是拿报纸将他身边的一只苍蝇拍死,他便可获得1万泰铢奖金。奇半信半疑地照做了,果然如电话里所说的,他收到了银行一万泰铢汇款短信(之后,他还去银行取款机查证,一点不假)。游戏的第二关,是将那只他拍死的苍蝇吃下去,他就可以获得五万泰铢的奖金,事实也的确如此。奇狂喜,于是毫不怀疑地按照电话提示一关关地把游戏进行下去。随着关数的增加,奖金也不断倍增,这里我把电影中游戏的闯关的内容和相应的奖金(有些影片没有明确显示出来)列出:

第三关:弄哭幼稚园里的三个小孩(奖金十万泰铢)。第四关:殴打乞丐并抢走他乞讨得来的钱(累积奖金二十万泰铢)。第五关:在一家中式餐厅里吃下一盘shit(累积奖金五十万泰铢)。

第六关:从一帮无赖流氓的手中抢夺行动电话(这一关奇使用了暴力,而且是出奇的狂暴,1个对4个,还取得了胜利,累积获得奖金一百万泰铢)。

第七关:在十分钟内,把水井里腐烂发臭老人尸体背出,并通知其家人来收尸(累积奖金两百万泰铢)。

第八关:用标示八号的铁椅,狂殴穿八号外套的人直到其昏倒在地不能动弹(这一关奇过的非常痛快和解气,因为那个穿8号外套的人刚好是她的情敌)。

第九关:冒着被警察逮捕的危险找出医院中的关系人(一个在805号房的老太婆,也是片头过马路的老太婆)。

第十关:开车送老太婆回家,并按照她的要求做——把一根晒衣服用的铁线钉好(造成了“晒衣绳杀人事件”:一群飙车党骑着摩托车急速掠晒衣绳而过,结果是被铁线割断的头颅四处横飞,场面极其血腥)。

第十一关:拿起尸体堆中的武士刀,有两种选择:杀了他游戏的绊脚石(他的同事桐);或者,杀了绊脚石的爱犬警告她不要妨碍游戏(奇选择的后者)。

第十二关:杀死村民的一只牛,吃掉牛内脏并从中取出钥匙,以打开一个屋子进行最后一关游戏。

第十三关:杀死房间中昏睡在轮椅上的男人。(累积奖金一亿元)。

了解这整个游戏的内容,我们就知道这个游戏的本质是邪恶的,是诱人出卖灵魂犯罪作恶的。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猜到为什么这个游戏叫做“13”。在西方文化里,13通常被视为一个不祥的数字,因为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的门徒犹大为了30个金币,将上帝之子耶稣出卖给法利赛人。被捕之前,耶稣举行了最后的晚餐,晚餐中共有13个人(耶稣的12个门徒加上他自己恰好是13个人),这一天刚好是13日。在西方13这个数字代表很多不祥的东西,其中一样便是跟圣经的这个故事有关——为了金钱,出卖灵魂!为了金钱,背弃良心,走向邪恶!这13关游戏对于原本天性善良的奇来说,就是一个为了金钱,逐渐由恶转向善,逐渐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蝼蚁溃堤式。比如游戏第一关要求拍死一只苍蝇。这表面看只是让游戏者相信这游戏的真实性。但实际意义不仅于此。要知道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一般人即使不信佛也不肯轻易杀生。故而,我们可以将奇拍死一只苍蝇,看成是善良人性长堤的一个小小蚁穴。接下来这个蚁穴就越扩越大了,为了赢得奖金,照游戏要求,奇弄哭幼稚园的小孩、殴打乞丐并拿走他的乞讨的钱(他出卖了自己恻隐之心、同情心)、为夺回手机,从斯文的他变成了一个暴力狂(他出卖了自己的是非心)、第5关他强忍着恶心吃下一盘shit(他出卖了自己羞恶之心,放弃了人的尊严)……他的双脚中一只已然迈进地狱的门槛,他是否会将灵魂彻底出卖,毅然走向地狱并赢得1亿泰铢的奖金呢?(在很多人看来,于情于理,答案似乎没有理由是否定的,但实际的结果将会是什么呢?)。为什么本性善良的奇会抵不住诱惑,走上邪恶之路?人性难道并非本善?而是人性本恶?或者还有其他答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转而讨论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伦理学问题——人性的善恶问题。

有关人性之善恶问题,自古以来,不论中西就是一个争论不休、很难取得共识的话题。人性论的话题争来争去概括起来无非有以下五种可能:性本善、性本恶、性既善又恶、性非善非恶、性善恶相混。总体来说我们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也是做任何事喜欢强调自己的动机——“我心本善”,相信自己在道德上纯洁性(即使有不纯洁那也是后天染污所致,只要“时时勤拂拭”便可以恢复原样)。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的道德状态甚至不是一个追求的终点而是一个出发点(十亿神州尽尧舜)。但是这种人性观在解释现实问题的时候就存在巨大困难。如果我们诚恳地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我们就会发现人作为一个具有欲望的个体,他总是有种种难以克服私心邪念(即便圣贤也不能例外),并且在面对外在的形形色色诱惑时,总是凸显出内在德性的脆弱,以及在面对是非判断时,总是凸显出理智的贫乏。相较于善,恶似乎更是一种常态。就拿这部电影来说,天性善良的奇何以会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迅速地将自己的恻隐心、同情心、羞恶心、是非心以及人宝贵的尊严统统出卖。而圣经里的犹大原本并非恶人,他何以会为了30快金币出卖仁慈的基督耶稣。传统的伦理思想便会解释这是因为人没有保护好自己的“本性”,没有抵抗外在的染污以使自己的心灵保持清净纯洁的道德状态,但这也太牵强附会了吧。毋宁说人性本恶更加的符合人性、符合我们的经验现实,因而也更具有解释的空间。但是我们知道电影里原本善良的奇在玩游戏闯关时,一关比一关地更加邪恶、更加疯狂、更加接近地狱,但他身上总是显露出一种无法泯灭的善良(比如第10关当他看到这个游戏是如此的草菅人命,就打算退出、第十一关在杀人和杀狗做选择他还是选择了后者。最明显是最后一关,只要杀掉那个昏睡的人,那个天文数字的奖金就唾手可得,以后的逍遥快活就在眼前,但他放弃了)。即便是出卖耶稣的犹大,并没有拿着30块金币去逍遥快活,而是受到良心无尽的折磨,最后上吊而死。[4]这又该如何解释呢?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既善又恶?或者非善非恶?或者善恶相混?还是电影故意在故弄玄虚?

二、自由意志是善恶之可能的前提,也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康德对人性善恶之争的解决办法

人性论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几乎成为一个毫无建设意义但又无法回避的争吵话题,这种状况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那儿才有本质性的改观,并且对他之后的道德学说影响深远。在康德看来不管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还是其他的三种论断,都是一种经验层面的归纳。人们会根据自己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接触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环境里的人就会偏向人性本善这个论断,而生活在一种充满贫困、战争和阴谋的极端环境里的人就会偏向人性本恶这个论断)。而经验的归纳尽管在一定范围适用,但本质上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因为人不能根据有限的经验比如见到各处乌鸦都是黑的,就得出一个天下乌鸦都是黑的超越经验的论断。

康德认为,使人真正区别于、高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自由意志,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从而可以进行普遍立法,按照道德的绝对命令行事。因为人除了严格按照自然必然性受动地行事,还可以超越必然律超越时空超越内外自然环境条件自由地行事。康德认为:“人按照这种曾经对他作出的自然部署当然需要理性(工具理性),以便在任何时候都考察他的福和苦,但他拥有理性除此之外还为了一个更高的目的。也就是说,不仅也考虑就自身而言善或者恶的东西,亦即纯粹的、感性上根本不感兴趣的理性(纯粹实践理性)只是独自能够作出判断的东西,而且要把这种评判完全区别开来,使它成为前一种评判的最高条件。”[5]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必须凸显人的“自由意志”,要使人的工具理性服从纯粹实践理性。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不论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无法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并无法使人在价值上高于他物,让人无愧于“万物之灵长”这一高贵的称号。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自由意志,就连善恶也都谈不上了。因为如果人性本恶,那么人先天就被决定是恶的,没有从善的可能和自由,而这种恶其实也就谈不上是恶,就像泥石流夺走人的生命、饥饿的狮子咬死并吞食驯服的绵羊,因为它们不具有自由意志,它们只是严格地符合自然必然律而已。因而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对其进行道德的谴责和法理上的归罪。而如果人性本善,那么人就被决定只会从善,没有从恶的可能和自由,这种善本质上也不能叫做善,它也是一种严格符合必然律的,一种类似绵羊的式驯服的天真状态。没有作为对立面的恶,那么也就谈不上善。

在康德看来,道德的善与恶其可能性必须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人拥有自由意志,也就意味自己既有从恶也有从善的可能。人本可以从善但他放弃从善而去从恶,我们才称之为恶。同理,人本可以从恶,当他放弃从恶而去从善,我们才称之为恶。不仅如此,由于自由意志不属于经验现象层面,而是属于超时空的本体层面,人们不能根据人做了一件坏事,就简单论断他就是个坏人,没有做好事的可能。反之亦然。因为,人拥有自由意志,随时都可以选择从善也随时都可以选择从恶。所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把忠奸善恶二元对立绝对化、脸谱化,在逻辑和现实都是说不通的。人性远比戏台上的白脸代表奸恶,黑脸、红脸代表忠善要复杂和深奥的多。它如一座深不见底的深渊,人越是往里探望,越是让自己感到头晕目眩。

从人具有自由意志这一种角度来讲,人性毋宁说是危险的。因为人的自由意志的最初表现往往是恶的。就像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其自由意志的在现象世界的第一行动便是作恶——违反上帝禁令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人类从此背上原罪,被逐出伊甸园。[6]人的自由意志既是人性恶的渊薮,也是人性高贵(善)之所在。从这意义上,黑格尔说:“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不是说他犯了罪,他也许还没有犯罪,但他有犯罪的思想。为什么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呢?说明他有自由意志。他有了自由意志,有犯罪思想,生性本来也很恶劣,但他控制住自己的本性没有去犯罪,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7]

三、道德状态是人可望而不可及并需要不断努力的终点,而非一个需要保护起点

如果我们接受康德的看法,承认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是因为人具有自由意志,人之善恶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才有其可能性。那么有关于人性的善恶的千古之谜,算是得到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解决。在此前提下,对于《13骇人游戏》这部电影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解答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当一个善良的人作恶时,我们将作何评价”,也能很好地理解本文第一节末尾处让人困惑不解的现象——为了金钱而出卖灵魂的奇以及犹大为何还会良心不安,他们的人性为何还有善良的痕迹?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全在于自由意志。

参加游戏之前的奇如前面所提到的基本上是一个善良的人——勤奋工作、孝顺父母、对爱情专一不二。但这并不意味他就永远是一个好人,没有作恶的可能。而这种作恶可能未必需如性善论者所说的是因为自己清净善良本性受到外在的染污,自由意志决定了它自然而然地就有这种可能!因而道德状态不是一个起点、一个已然状态,而是一个渴望不可及并需要不断为之努力的终极点和未然状态。在金钱的诱惑下,我们在电影可以非常生动地看到,一个善良的人心中的恶如何一点点地被诱发出来,壮大以至邪恶逐渐占据了优势。奇的善良是真的,他的邪恶也同样真实,因为这两者都是自己的选择,尽管他自己未必很清晰地意识到。但这种选择的自由是先验的,也就是任何经验现象都不能否定这种自由。他曾经的善良不能证明他这个人本性就是善良的。同样,他为金钱出卖灵魂,选择邪恶,是否意味着他的本质就是邪恶的,不可救药的呢?如前所说自由意志是以先验方式存在的,邪恶的奇只要在下一刻拒绝了选择恶而是选择了善,那么他就开始了自我拯救,开始变善。游戏的最后一关,也就是第13关,是最意味深长的,也是最让人感动的。游戏的内容是用匕首将一个在昏迷不醒的男人杀死,而这个男人,恰好是奇的父亲。但这并不意味增加游戏的难度。事实恰恰相反,他恨这个男人——他的父亲,根据电影的交代,正是因为他,他的童年才成为不堪回首的噩梦。这个男人不仅虐待他,还虐待他深爱的可怜的母亲。照理说,杀死这个自己痛恨人、所有梦魇的制造者,不仅可以快意恩仇,更重要的是那笔天文数字的奖金(1亿泰铢)就马上属于他的,从此过一种自由快活的生活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和奢望。但是在这一关奇最终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放弃,也就是放弃了恶,因为他还有人性[8]。而这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意志。他用行动证明了这种一般经验所达不到的东西的存在。他用他最后的选择来阐释人性的高贵之所在。他因放弃继续从恶付出生命的代价(被同样是游戏的参加者——他的父亲所杀),从而完成自我拯救和自我赎罪。关于他的善恶的评断,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说可以盖棺定论了。出卖耶稣的犹大在一般人眼中已然是个十恶不赦且非入地狱不可的恶人。但事实证明犹大不是一个纯粹的恶人——为了作恶而作恶,他只是一个容易受诱惑、德性脆弱的普通人。他还有良知,故而能感到良心无尽的折磨的痛苦并最终选择上吊自尽。

四、人应该具有最基本的自知之明——我心危险

不论是电影《13骇人游戏》里的奇,还是《圣经》里的犹大,两者都证明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是一种有自由意志的理性动物。道德状态从来都不是一次性选择的已然状态,更不是一个起点,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终极目的,是一个即使到死也未必能穷尽的未然状态。故而,康德认为:“自以为拥有意志的意向的一种完全的纯洁性和神圣性,这完全是道德上的狂热和自大的升级。”[9]《圣经》上也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便不在我们心中了。”[10]据我现在的认知的范围,我认为中国人是最经常说、最敢于说自己“我心本善”的人群。所以中华民族也是最不懂的忏悔精神和真正的谦逊精神为何物的民族。把“我心本善”经常挂在口边的人,我认为这是缺乏最基本自知之明的人,以致于自己犯下了大错,还自辩自己是无辜的、本意是好的、自己只是受人欺骗受人玩弄的,从而毫不知道忏悔。让我们想想“文革”的悲剧吧!人们就会明白我在这里所说的一切并非言过其实,故作惊人之语。既然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我认为“我心危险”就是人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自知之明。因为真正的善良从来不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而是要经得起考验,能明辨是非,经得住诱惑(而这又谈何容易呢?)。

注释

[1]电影又名:13 Beloved / 13: Game of Death/13 game sayawng,由泰国导演楚卡•萨克瑞科(Chookiat Sakveeraul)执导。该电影改编自漫画《The 13th Quiz Show》,漫画原作者Ekasit Thairat也参与电影编剧过程,由于大胆的想像力和惊人的悬疑性,《13 骇人游戏》成为泰国的话题电影并被誉为泰国近年来最好看的电影之一。(电影其他相关信息:上映日期2006年10月5日;片长114分钟;原声语言为泰语)

[2]相关的评论主要来自豆瓣电影网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42617。

[3]泰铢和人民币的汇率比例大概是5:1,所以一亿泰铢大约相当于2000万元人民币,这对穷困潦倒的奇无异是个天文数字,其诱惑之大不难想象。

[4]有关于此,可以看梅尔•吉布森导演的电影《耶稣受难记》。《圣经》记载的和电影有所出入,但其内在的精神还是一致的。[5][德]康德.康德全集:第5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6.

[6]在康德看来,人类的原罪,即使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违背上帝的禁令,而被驱逐出伊甸园,恰好是人告别野蛮脱离天真状态的开始,也是人脱离其动物性凸显人性高贵的开始。人因为拥有自由意志,从此开始拥有和上帝平起平坐的地位,人不再简单地仅是上帝受造物了。

[7]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7.

[8]这种人性在电影里是这样得到表现的:奇见到自己的父亲,想起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被父亲责骂、殴打、虐待),但也想起父子之间一些快乐相处的画面。这证明奇不是一个纯粹的恶人,纯粹的恶人往往会有意或无意中在记忆中抹去后者,强调自己的无辜和受伤,并强化仇恨展开疯狂的报复,为了作恶而作恶。

[9][德]康德.康德全集:第5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0.

[10]《圣经•新约•约翰一书》第1章第8节。

1、[泰]楚卡•萨克瑞科.13骇人游戏[CD].发行厂商:华映娱乐,2006.

2、[美]梅尔•吉布森.耶稣受难记(英文名为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CD].发行厂商:20世纪福克斯,2004.

3、[德]康德.康德全集:第5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