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杰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拉开我国“申遗热”的序幕。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资源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文化遗产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献等各方面,本文以戏曲音频数字化为例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
当前全国戏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各地广播电台以及艺术研究所、音像出版社录制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音频作品急待保护整理抢救。以湖北为例,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等电台采用开盘录音磁带录制了湖北众多戏曲剧种艺术家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汉剧艺术家陈伯华、吴天保、胡桂林、李罗克、尹春保、雷金玉、陈新云、胡和颜、程彩萍、程良美、熊国强、邱玲等;楚剧艺术家沈云陔、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钟惠然、姜翠兰、徐大树、张巧珍、李祖勋、张一平、彭青莲等;京剧艺术家高盛麟、高百岁、关正明、陈瑶华、王婉华、朱世慧、杨至芳、李春芳、罗会明、舒长青、刘薇等……此外,广播电台还保留了全国各地电台通过交换而来的戏曲节目以及广播电台在本地采录的外地戏曲艺术家来汉演出录音。这些艺术家有的已经辞世,有的退休离开舞台多年,这些作品都是他们盛年的代表作,诸多作品已是绝版,极为珍贵。
由于时代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播电台开始采用电脑音频工作站播出,采用模拟信号记录音源的开盘录音磁带从此躺在库房无人问津。这批开盘录音磁带历经了数十年的自然损耗,热涨冷缩,发霉变质、磁粉脱落,已陆续进入濒危状态,加上回放设备开盘录音机机械老化、原配件难寻,这些珍贵的历史声音面临着从此暗哑不能复原的危险。
省、市艺术研究所、省内各音像出版社所收藏的录音(包括唱片、盒式录音带、开盘录音带等不同裁体),也同样面临将模拟音源转成数字音源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变迁,以及资深艺人相继去世,这些音响的历史价值在今天更加珍贵,这些音响资源大部分是以原始记录方式存在,一直缺少系统地整理,使用极为不便。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任其恶化,这些宝贵的音源将永远无法重现,将是中华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如果不尽快进行音响数字化抢救保护,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就只是一堆无用的碎片,全国各省市的许多珍贵音响资料也只是形同垃圾!”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专家看似偏激的话其实不无道理。目前,从中央到全国许多省市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开始了多样保护抢救工程。据悉,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等已经开始音频数字化工作。下面列举几项全国各地成功的范例,从中我们能得到诸多启示。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是李瑞环同志创意策划并亲自主持完成的一项跨世纪工程。所谓音配像,就是选择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优秀中青年演员进行配像,力求达到或近似当年的演出影像。京剧音配像从1985年提出、研究、试录,到2006年胜利完成任务,共录制剧目460部,基本囊括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音配像源头录音的搜集整理,包括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开盘录音、各地艺术研究院录音、各大唱片公司录音、各地京剧院团保存录音、私人保存录音等,其中以广播电台开盘录音最为丰富且录音质量良好。可以说,数十年来各地电台的戏曲编辑和录音师们的辛苦劳动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戏曲音频文化遗产。
2006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联手启动了《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第一批已经抢救了62位艺术家的1502首作品,共计9700分钟,形成光盘259盘。已经抢救保存的珍贵资料跨度80年,记录了上海文化艺术的辉煌,见证了越剧从乡村走向都市的梦想,努力改变着“无声的音乐史”。
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越剧大考》历时6年、投资500多万元。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物不同的是:《中国越剧大考》采用了多媒体这一新兴技术手段,由1张CD-ROM光盘、60张CD光盘和一册唱词组成。它不仅拥有大量的文字,同时还有声音和画面,三者既可相对独立,又可合为整体。其中60张CD共收集整理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越剧各时期、各流派代表人物的演唱录音近700首,弥足珍贵。
老唱片是我们京剧艺术宝库中极珍贵的财富,这些老唱片通过翻录以最方便、便宜的CD出版,其中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品种最多,质量最好,装潢最漂亮。20年来,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相继编辑出版了《梅兰芳老唱片全集》、《言菊朋老唱片全集》、《荀慧生老唱片全集》、《尚小云老唱片全集》、《程砚秋老唱片全集》及《马连良演唱艺术特辑》、《谭富英演唱艺术特辑》等,综观这些京剧大师毕生所灌的唱片,不但能从中探寻京剧声腔艺术的发展脉络,也能窥出京剧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这些老唱片不但是声腔研究的可靠依据,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全方位了解、学习、研究京剧艺术的必备资料。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目前已是全球性的课题,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各地正广泛兴起。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的意义在于利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媒资管理技术标准以及方法,对这些音响资源进行具有学术内涵的梳理和分类,完成数字化技术处理,继而建立起一个能够通过多种路径进行检索的音响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宝贵资源的保存和使用问题,最终以适当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检索,直接视听的音响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开放,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及社会共享,满足未来“三网融合”新业务的拓展需求。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资源的科学处理、使用、管理、长期保存等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数字化保护与抢救中音频环放是关键点和难点,在过去一百年间,留声技术迅速发展,模拟音源载体介质多而复杂,模拟录音播放机型数次更新换代,越早、越宝贵的音响,越没有条件环放,许多设备早已停产淘汰,因此要保护好历代模拟录音的主要机型。由于模拟录音磁带自然损坏,对有音损的录音带进行技术性修复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另外,我们对音响的遗产数字化保存,不仅需要好的技术,而且还要有专业的、真正好的观念,既要让它好听,又不能失真。建立和维持这样的音响数据库,既需要专业艺术人才和技术人才参与,同时也需要大量计算机和音频编辑硬件软件及消耗品,这些都需要长期经费的支援。
《京剧音配像》为京剧艺术的抢救、传承和振兴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其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后,受到了广大戏迷和专业人士人热爱,其衍生产品《京剧音配像》DVD、VCD光盘和原音CD光盘畅销不衰。定位于非营利性工作的《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重点抢救具有永久性留存的珍贵艺术档案。《中国越剧大考》集文化继承、艺术欣赏、研究收藏价值于一身,多媒体产品及其衍生产品《中国越剧大考》书、CD光盘取得很好的经济回报。中国广播音像出版自1988年成立以来,出版了大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珍贵戏曲录音产品,如《京剧传统大观》、《京剧现代戏大观》、《戏曲名家教唱》等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北的汉剧、楚剧、京剧、花鼓戏等戏曲均榜上有名。可以预见,建立《湖北汉剧有声大考》、《湖北楚剧有声大全》、《湖北京剧有声大观》……这些经过数字化整理的湖北文化遗产音频资料库,不仅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价值的历史档案,留住历史的珍贵声音,而且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这必将是一个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