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动画是以中国传统水墨技法作为造型的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形象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的虚实浓淡效果的水墨画影像。水墨动画的出现,将中国的动画引领到世界动画的顶端,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引入到现代动画制作中,并且将意境完美的展现了出来,使得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更重大的突破。
1960年1月31日,陈毅副总理一句“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动画工作者们夜以继日的探索水墨这种特殊的技法,终于在1961年7月,上海美影厂成功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使得中国学派扬名于世。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1961年到1995年的三十四年间,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共摄制了水墨动画片4部:1961年7月的《小蝌蚪找妈妈》,1963年12月的《牧笛》,1982年12月4的《鹿铃》,1988年10月的《山水情》。而且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从一开始在中国动画领域就不是商业片,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所创新。虽然作品不多,也都各有进步,但是每一部作品中,都深刻的散发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都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水墨画是完全中国化的动画,突破了传统动画单线平涂的技法,运用水墨画的技法“笔墨”进行人物、场景的造型设计。所谓“笔”是指勾、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所谓“墨”是指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技巧。这种特殊的“笔”可以使中国传统水墨动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墨”则可以使动画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
水墨动画片延续中国水墨画的造型方式,并且进行不断的锤炼、夸张和概括,运用其独特线条对动画进行造型设定,使得我国的动画片形成了别样的视觉效果,并且水墨画的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内在的精神和生命,使创作者的感情油然而发。
中国水墨动画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要求抓住物象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比如说,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小蝌蚪的形象出自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体现出我国意象造型和西方具象造型的不同,代表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感受。片中蝌蚪的角色强调的就是笔意与技术的完美体现,画面中那些没有任何感情表达器官的、墨点似的小蝌蚪,在影片中制作者却巧妙地让它们游动时以尾巴运动频率的变化呈现出特有的动感。《牧笛》中的水牛和牧童的造型,来自李可染的《牧归图》、《暮韵图》,焦墨塑造了通体乌黑的牛,表现出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的独特风姿;白描勾勒的小巧牧童,表现出牧童的纯真顽皮。《山水情》中雅士的形象,周身几笔勾勒而成,可以说是抽象、概括到了极点,却完美表现出其仙风道骨的形象,甚至能将其高雅、清傲的性格跃然银幕之上。
通过这种特殊的“笔墨”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可以传达出水墨动画的生命性——气韵,“气”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充塞在所有事物中。“韵”指事物所能具有的某种情态。所谓“气韵”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极富民族特色,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神似重于形似”的艺术观点。形和神二者兼备、互为表里,形美为神美的前提,神美则是形美的内涵。如果没有一定的形态,神态也无从表现。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通过以形写神,表现出对象的内在生命和精神,可谓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于各色之中独重墨色,这使中国传统水墨动画显得的特别富于绵长的情韵,是画幅上唯一的色彩。这点延续了中国水墨画“运墨而五色具”的方式,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看来,墨色超越于各种色彩之上,可以包含各种色彩,代替各种色彩。而且,“破墨”“积墨”“泼墨”等用墨的技法,使单一的墨色分出不同层次,产生各种变化,将墨色的艺术底蕴充分开掘,将墨色的表现能力推向极致。墨仅一色,却能够囊括宇宙间的一切色彩。一幅水墨作品,不仅不会令人感到单调乏味,而且会让人叹服与色彩的丰富。
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尤其是风景画,画家往往只画山水的一个局部,花果的一枝一实,画中有大量的空白,都留给观众来想象和补充,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传达“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依然延续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和留白的技巧,使得水墨动画中的每一张图都是一副精美的水墨作品,尤其是动画的背景,完全延续了这种自由的构图方式。这种方式在《牧笛》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它采用了移动视点的观察方法,自由地选取景物,使描写景物的范围和主观情意的内容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示出高山峻岭和千尺飞瀑宏大的气象。牧童骑着水牛经过河的画面,画中完全看不到河,全是空白,只是在水牛经过的地方,用一串的涟漪来代表河。《牧笛》的背景设计是著名的山水画家方济,他采用中国江南景色为背景: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形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片尾,牧童骑在水墨淋漓的老牛背上,吹着竹笛从柳树中穿过,走过夕阳下的水田,水中倒映着老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终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蕴含着“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意境。
这种技法在《山水情》中也非常明显,它的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云气缭绕的山,烟雾朦胧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把中国绘画的水墨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的精美已经远远超越故事蕴涵的哲理,显示出中国艺术深厚的传统。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通过散点透视的技巧、画面留白的处理,体现出的突破时空、超越无限的超越之美,以及墨彩的浓淡干湿焦的对比处理,体现出的若有若无、缥缈迷茫的朦胧之美,表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较高的境界----意境。意境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国传统水墨动画通过构图和空白突出想象的意境空间,通过造型与笔墨构筑的意境空间,达到了虚中带实、实中带虚的美学境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
水墨动画片是依靠一张张画出来的连续水墨画面组成的,是通过画面与画面的转换来模拟摄影机的运动和镜头的取舍,让静止的水墨画动起来。水墨动画的运动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的运动有着更加特殊的审美特征:在流动的空间中使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灵性。
运动的水墨动画具有时空特征,“使延续时间具有空间表现”,“时间是电影运动的空间性,空间则是电影运动的广延性”。水墨动画片作为电影,运用电影手段创造出情景交融、意趣幽远的意境,透出画面的灵性。灵性的创造往往得力于画面的空间的营造。
水墨动画片中流动空间的创造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一为单个画面内采取复合透视的方法来表现在画面中游走纵深的空间表现,这个一般更多的使用长镜头的效果,使这种淡雅虚幻的空间流动中来表达一种诗意;一为蒙太奇,通过镜头与镜头的组合来促使观众思维的流动,从而达到画面空间流动的效果。
复合透视不太符合绘画审美习惯,但就动画而言,的确是一种奏效的变相透视法则。如通过背景和前景的一方运动表现主体的运动,或以人为的比例悬殊对比表现实体对象在体积、高度、空间上的大小差异等。《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把故事的内容和水墨动画相结合的形式,成功地反映了水墨画风格,实现了把水墨画与动画的动作相结合的预想。
水墨动画片中,角色行动方面的片段比一般影视作品零碎,情节的连贯需要观众的思考来完成,所以,动画蒙太奇比一般影视中的蒙太奇更加注重思维。水墨动画则通过“笔墨”创造的虚实相生的线条的运动,线条的流动来完成画面的连接和思维的流动。这种线条的运动使得画面更加自然流畅,仿佛线条在空间中得舞蹈,穿越画面与其他的水墨结合产生另一种韵律,使得画面非常的自由、自然。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将中国传统国画与动画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的具有独特中国民族个性的受欢迎的国产动画片,曾经取得过无数荣誉,也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形神兼备的气韵美、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流动空间的灵性美。但因固守旧形式与题材的贫瘠,已经无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水墨动画创作在当前不应该衰退,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应该被继承与发扬。近几年国内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实力明显增强,计算机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二维和三维计算机动画发展迅猛,具备较为完善的制作体系。已经完成的三维水墨动画短片如《夏》、《河塘月色》通过贴图材质,渲染方式,来模拟水墨风格,效果独特。但目前三维水墨动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属于小成本规模的制作,故事情节展现也没有传统的水墨绘画来的有深度,如何更好地将各种先进动画技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表现水墨动画这特色,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水墨的辉煌,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才能使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水墨动画得以独树于世界动画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