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博爱——影片《蓝》《白》《红》的音乐及色彩分析

2012-08-15 00:50孙昊,罗康
电影评介 2012年1期
关键词:基耶洛夫斯基博爱

宿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不二的终极话题,这无论是体现在早先观看的影片《十诫》,还是本文即将分析的著名法籍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后留给世人的《蓝》《白》《红》三部曲。

蓝、白、红是法国国旗的颜色顺序,当然还有很多国家也用这三个颜色。我认为基耶斯洛夫斯基当然不会是在为法国宣扬什么,也许只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关系是他一直想要去探讨的。也许在经过一个极端的时代后,这只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影像写下的随笔。此刻,要是再问我这个片子我还记得什么,色彩、音乐、还是镜头运动,还是《蓝》中女主人公厌恶的脸,还是那个老年妇人竭力扔瓶子的过程?这些必然是肯定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当然,还有平静的思考。

关于影片音乐的分析

说这三部曲是由音乐在带动节奏我认为是恰当的。不是说他们是像我们在看到的电视当中的MTV那样,音乐带着画面走,画面是跟着音乐走这个意思。而是说音乐在这三部曲当中将影片的本身所带有的节奏凸显了出来。三部电影,三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每每音乐响起的时候总能让人静下心来安静的去感受人物内心,自然的观众就被带入到了影片的节奏当中去。利用音乐节奏的变化来体现人物内心变化。

影片《蓝》是一个声音比画面重要的典范。每每女主人公突然发觉自己仍无法摆脱丧夫丧子之痛时画面会突然黑掉然后想起那段悲怆的音乐,这时候的画面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出了能够表现出这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外,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能展现。然而一切的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酸甜苦辣被那段人物内心被那段低沉的交响乐展现的淋漓尽致,此刻观众的内心是与主人公的内心相互触碰的。我觉得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相当看重声音的作用。他好像很喜欢用声音去交待很多东西。三部片子的片头在出字幕时总会先出第一场戏第一个镜头的环境音效,比如《蓝》中的马达声。而且他很喜欢用声音来暗示某些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像《红》中时常会打断对话的飞机轰鸣声,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暗示,会在影片的后面得到解释。

影片《白》是节奏最欢快的一部,最吸引人的一部,影片中的音乐更是体现了其带动节奏的功能。每一次人物命运的转变都是由音乐的引入在提示着人们下一场会转变发生的事。男主人公每每的会心一笑,会使观看着为之一悦,难道真的是男主人公的很好笑吗?

但在影片《红》中音乐的作用被弱化了,我觉得基耶斯洛夫斯基又跟自己认真了一把——因为红色在《红》中实在太抢眼了。

关于影片色彩的分析

在《蓝》《白》《红》三部曲当中这三种颜色自然是代表了影片的主题。他在其中的表现方法不是靠整体色调来烘托,而是靠局部色相来表达的。说这三部电影当中的色彩展现是风格迥异的是因为三种颜色的体现程度、方法都是不相同的;说他是暗含统一的是因为它们三者之间总会在各自主题电影中暗合到一起时总会有这三种颜色同时出现,不知是不是我过于的捕风捉影,但是我还是认为这三种颜色的同时出现与三部剧中人物的相互交叉一样,是因为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体现自由、平等、博爱是统一的而有意为之。

蓝色象征自由,然而在《蓝》当中蓝色太过忧郁了,没有给人自由的感觉。在片中蓝色代表主人公的不好的过去,是她极力想挣脱的东西。她在生活中尽量的排斥着蓝色,但又会矛盾穿上蓝色的外套,挂上死去女儿所用的蓝色吊灯。蓝色反而不象征着自由反而是在束缚着什么。主人公会到充满蓝色氛围的游泳池中去解脱,然而游泳池的水真的是蓝色吗?水自然是透明的,会是蓝色物理上那是由于光的反射。《蓝》中也许就想要表达人们在追寻自由时往往被自由的概念束缚。抛弃过去,心灵的真正解脱才是自由的到来。自由不是别人赋予的,自由不是具体实在的,自由是自我内心释放的。

白色象征平等,《白》的节奏很欢快,让人不会有心思去观察它的色彩。其实片中有很多的白色体现,比如一片被白雪覆盖的大地、女主人公白色的汽车、白色的电话亭、白色的内装饰。可是白色注定没有蓝、红抢眼,就像平等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其实对蓝、红的关注强于白就是一种主观的不平等体现。我认为人生来平等很荒唐,一天有很多很多人降生,有的活下去,有的却死了,这就是不平等,我们所能追求的只能是精神上的平等。

红色象征博爱,不得不说《红》中的红色太夸张太抢眼了,以至于忽视了其音乐的作用。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不间断的使用红色。汽车、衣服、书本、座椅无数的红色向眼睛砸了过来。我认为其实《红》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真正想要宣扬的东西,即博爱。那么多红色的场面调度肯定是为了突出红色的作用,强调博爱的重要性。《红》的最后一场戏是轮渡的轮船因为大风而侧翻。被救起的7个人物分别是3部剧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我觉得导演到此时此刻才说出了心中真的主题,只有博爱才能挽救面临困境的人们,只有博爱才会是面临束缚、不平等的人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回想《蓝》中女主人公内心杂念的释放其实就是将爱赋予了他人换来了自由。《白》中男主人公追求精神上的平等就是用博爱宽恕妻子,最后得到了真正的平等。而最终,他们也因为博爱而从死里逃生。博爱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要宣扬的东西,只有博爱才能真正的平等、自由乃至获得更多。

在《蓝》《白》《红》三部曲中单就他的视听语言来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拿捏得很自如的。视听语言在他的手上就拥有生命,他真正的将视听语言当作了自己的嘴向人们述说着自己的观点。就《蓝》《白》《红》三部曲整体而言,其实三者之间的视听语言无论是音乐还是色彩的或是情节结构都是暗含着某种联系,它充满了一种宿命感,就像《红》中那个女孩虽然和那个男孩总是很靠近甚至是上了同一班船,却又总是擦肩而过。《蓝》《白》《红》三部曲也许应该视为一部作品——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

总之,在看完《蓝》《白》《红》三部曲之后的确得到了很多的东西,基耶斯洛夫斯基独特对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就像他本身不喜欢电影而去拍电影一样,成为人们日后津津乐道或是摆上桌面探讨的话题。

猜你喜欢
基耶洛夫斯基博爱
像弥赛亚一样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有学问的莽夫
博爱之歌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森林遇险 蟒腹余生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