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袁世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挟制清帝退位,窃取了中华民国总统;当上总统之后,便向革命势力发动疯狂进攻,血腥屠杀革命党人;为了实现复辟帝制的野心,为了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承认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取消共和,实行帝制……总之,在历史教科书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是卖国贼、是魔鬼。
最近,笔者读了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以后,对有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比如: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袁世凯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吗?文学应当如何描写历史人物、尤其是反面的历史人物?
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我们常常是以二元对立的模式来认识人和人性的: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伟大即渺小,非高尚即卑贱,非神圣即魔鬼。而事实上,这种看法既是肤浅的也是错误的。
人是复杂的,人性是丰富的。法国启蒙主义时期的著名学者狄德罗早就说过:“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为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1]。对于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列宁也有着深刻的论述和分析,在《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列宁这样分析托尔斯泰的性格:“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一方面,他对社会上的撒谎和虚伪提出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另一方面,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即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所谓俄国的知识分子,这种人当众拍着胸脯说:‘我卑鄙,我下流,可是我在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身;我再也不吃肉了,我现在只吃米粉饼子。’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疯狂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之一,即宗教,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神父代替有官职的神父,这就是说,培养一种最精巧的因而是特别恶劣的僧侣主义。”托尔斯泰的性格是矛盾和复杂的,我们哪个人的性格不是矛盾和复杂的呢?
如此看来,那么,我们过去平面化地把袁世凯仅仅看作窃国大盗、卖国贼和魔鬼,是不是太简单和太肤浅了呢?
高有鹏在其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作者题记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你说他是一个魔鬼,他可能就是一个魔鬼;但人说的都对吗?其言外之意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袁世凯看作魔鬼,而应当把袁世凯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因为人的人性是丰富的、复杂的。
毋庸讳言,袁世凯在历史上的确犯了许多我们不能原谅的过错,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袁世凯毕竟不是魔鬼,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中国人,他的身上一定也有闪光的东西,有人性的光辉。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可贵之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没有把袁世凯当作一个魔鬼来写,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有灵魂有思想的中国人来写。
在《袁世凯》中,我们既看到了袁世凯无赖、刁钻、自私、好色、圆滑、奸诈、独断、卖国的一面,如火烧了风雪楼、打闹南京城、刺杀革命党,签订亡国的“二十一条”,抛弃共和、实行帝制等,这些在作品中都有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但在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袁世凯聪明、果断、孝顺、有眼光、有志气、有抱负、注重乡情甚至爱国的一面。
袁世凯并非生来就是邪恶的。在《袁世凯》中,我们看到,儿时的袁世凯,天真、活泼、可爱。受传统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小时候的袁世凯,也曾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宏伟的抱负。少年袁世凯在祭拜东岳庙的时候就说:“父亲大人在上,保佑儿郎早日成大器,执长弓,挽狂澜,做一个世间的英豪!”长大之后,面对破败的旧中国,他说:“他觉得自己又沉入了地下,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鳌。一千年过去了,要翻一次身!要将这贫穷、破碎、残弱、丑恶的山河都搅翻,重新造就一个山河!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小站练兵的时候,袁世凯慷慨激昂的对他的士兵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后,大家的肩上,就直接担当起振兴国家的神圣重任了!今天,我们刻苦练兵,为的不仅仅是保家卫国,更重要的还在于振军威,兴国威!日本人,俄国人,英国人,他们都不断地欺侮我们。今天,我们,要翻过身来,成为东方巨人。享福的,贪图安逸的,混日子的,我一概不要,我要的是同生死共患难的热血兄弟,要的是同心同德的英才。”
《袁世凯》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即使在写袁世凯的劣迹和历史错误的时候,作者也没有把历史人物简单化和脸谱化,而是在不违背和回避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注重对袁世凯心理历程的刻画与挖掘,这既尊重了历史,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从而使这部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又既有人性的深度。
与日本签订亡国的“二十一条”,是袁世凯犯的一个主要历史错误。《袁世凯》真实而可信地描述了袁世凯签订 “二十一条”时艰难而痛苦的心理历程:
袁世凯向大家点了点头,掏出手绢,擦了擦眼,呜咽着说:“日本人,狗日的日本人,他们早就想吞占我大中国。还是在朝鲜时,我就清楚这一点。前年夏天,熊希龄先生发电报给我说,犬养毅来华,鼓动国民党与我们对抗,劝岑春煊做总统,一南一北相割裂。现在,他们不是要分裂我们,而要蚕食、吞并我们。陆征详诸君,极力与日本人,狗日的日本人,相争,终于使日本人撤回第五号,修正了许多。现今我们力量不如人,不能跟人家打。朱尔典先生的话,我们当牢记,埋头十年,卧薪尝胆,或许来日能抬头,否则,亡国之祸,不可免也!”
大家都哭成一片。
笔者认为,高有鹏先生在这里决没有为袁世凯开脱的动机和意图,他只是描绘了一个中国人面对屈辱条款时的真实的心理反应,展现了袁世凯人性的丰富和复杂,目的就是使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丰满、鲜活。我们应当知道,袁世凯也是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领导人,面对屈辱条款,他不感到痛苦,难道会感到兴高采烈吗?
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原因,我们的作家,在塑造、描写历史人物的时候,常常放不开手脚。这主要表现在:塑造正面历史人物,不敢触及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塑造反面历史人物,不敢正视他们的优点和功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为我们今后如何塑造历史人物,尤其是如何塑造反面的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成功告诉我们:反面历史人物不是魔鬼,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鲜活丰富的人性。只有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他们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文学作品才会生动、形象,才会真实、感人,才会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1]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3页。
[2]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8—2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