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MA系统中交织器研究现状

2012-08-13 05:57王树兰伍守豪吉建华
通信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交织移位性能

王树兰, 伍守豪, 吉建华, 金 涛

(①深圳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②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0 引言

近几年,李坪教授提出的IDMA技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IDMA系统不仅继承了码分多址的有效抗多址干扰和抗信道衰落等优势,而且还有低复杂度的接收机结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1]。IDMA系统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交织规则,交织器是用于区分用户的唯一方法。在IDMA系统中,交织器要满足3个条件:①交织器要容易产生、存储及传输;②交织器间要保持彼此独立,避免产生冲突;③交织前后用户数据的相关性要小[2]。文中综述研究了目前应用于IDMA系统中的典型交织器,如随机交织器、嵌套交织器、正交交织器、伪随机交织器、移位交织器、S-交织器、加密交织器、树状交织器等。

1 随机交织器

随机交织器[3]是IDMA系统中被率先提出的一种设计方式。系统中的每个交织器都是利用随机的方式得到。假设系统交织深度为M,对用户k来说,交织器的生成方式为:①初始化,令位置索引i=1,生成长为M的索引序列:{1,2,…,M-1,M};②产生随机数j(1≤j≤M-i );③对换位置索引i与i+j;④若i≤i+1,返回②。当i等于m+1时,停止上述过程,此时得到的新位置索引就是用户k的交织器。

该交织器的优点:每个交织器都随机独立生成;在生成过程中,交织器不受其他用户干扰,故在一般情况下能取得较好的互交织和互相关性能,算法简单。该交织器的缺点:在管理所有用户的交织规则时需要大量的存储资源,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需要大量的带宽资源。如果用户增多或交织深度增大时,该交织器的劣势会凸显,则该算法不适于大型的IDMA系统。

2 嵌套交织器

嵌套交织器[4]是以一个主交织器为中心,利用嵌套的方式来生成每个用户的交织器,即“在交织的基础上再交织”。具体算法为[5]:①产生一主交织器πmaster;②利用递推公式来完成每个用户的交织器设计:πk(i)=πmaster(πk-1(i )),即第k-1个用户的交织器πk-1交织主交织器πmaster就可以得到第k个用户的交织器,其中π1=πmaster。

该交织器的优点:减少了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信息交换,节省了系统的存储资源,还加快了系统交织器的生成时间。该交织器的缺点:若主交织器存在不动点,即交织前后某比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有的交织器都会有不动点的存在;若主交织器是对称交织器,即交织与解交织规则完全相同,该算法对IDMA系统也不适用。

3 正交交织器

正交交织器[4]是在正交序列(m序列、walsh序列等)的基础上获得。以m序列为例,具体算法为[6]:

1)生成长度是S-1的m序列(选取恰当的本原多项式,设为m阶,有2m=S)。

2)将移动移位寄存器得到的S-1个移位序列进行存储。

3)在2)中得到的所有移位序列末尾加‘0’便得到S-1个正交序列an(1≤n≤S-1)。

4)对用户k来讲,编码序列ck的前S个交织位置的生成方法是:①初始化i=1;②若原始序列中第i个数值为+1,则πk(i)映射为正交序列ak中第i个1所在的位置;反之,则映射为ak中第i个0所在的位置;i加1,反复执行步骤②;③当i=S时,停止该过程。

5)对用户K而言,编码序列ck的交织器πk执行操作:πk(mS+i)=mS+πk(i),(1≤m≤l -1)。

该交织器的优点:降低了复杂度,只需存储和交换若干比特即可完成交织器设计;可根据需求设计任意信息序列长度的交织器;交织序列也满足严格的正交性。该交织器的缺点:每组交织器最多不超过S (扩频序列长度)个,使得多址用户数受限。

4 伪随机交织器

正交交织器的个数受到正交序列长度的限制。当用户数大于S时,系统需要采用非正交的方法产生足够多的交织器来满足需求。伪随机交织器[7]就由此而来,该交织器是在m序列的基础上生成的。具体算法为[5]:

1)选取m阶本原多项式K个,满足2m=lS,为编码序列长度。

2) K个长度为lS的交织器由相对应的K个多项式生成。具体算法:①根据生成多项式的系数产生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对于m阶的本原多项式,满足lS=2m;②t(1≤ t≤ls-1)(ls-1为m序列的周期长度值)表示离散时间。在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化时:令t=1,其中qb( t)为移位寄存器t时刻数据的向量表示,q( t)是qb( t)的十进制表示;③满足周期为lS-1的每个m序列在特殊时刻x时存在最长连续零。设置如下:

该交织器的优点:长度为2mlS=的每个用户的交织器生成时只需存储m bit即可完成。与随机交织器相比,该交织器在资源消耗方面有明显降低,算法较简单,硬件也易实现。该交织器的缺点:用户数急剧增多时,很难找到足够的本原多项式来满足设计。

5 移位交织器

移位交织器是借助移动方法而设计的一类交织器的总称。移动种类包括:移位,循环,螺旋等。

移位交织器[6]是为了解决随机交织器的存储和带宽资源消耗太大,不利于硬件实现等问题。该交织器也是通过S序列实现的;与随机交织器相比,该交织器资源消耗相对比较低,算法较简单。

循环移动交织器[8]是通过循环移动和交织一个共同的主交织器而得到多个交织器。该交织器用于IDMA系统设计和多维度编码方面。

文献[9]提出螺旋交织器,首先产生一个主交织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螺旋得到新的交织器。该交织器与其他相比效率更高,需要更少的比特数去存储交织器。

文献[10]提出基于PN序列的移位交织器。该交织器是通过循环移动一个特定的伪噪声(由PN序列产生)进行交织,即用PN序列产生一主交织器,然后进行循环移动。与随机交织器相比,该交织器复杂度较低,需要的存储空间更少,生成方法也简单。

矩阵循环移动交织器[11]以矩阵为基础,加上循环移动形成的交织器。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条件下,与随机交织器相比,该交织器可以保持与随机交织器几乎相同的误码率性能;解决了记忆存储问题,也减少了移动台和基站间的信息交换。

基于矩阵行列移位的交织器[12]是在AWGN信道条件下,提供了接近于随机交织器的误码率性能。所有的交织器可行移位产生,也可列移位产生,同时还可同时行和列移位生成。该方案使多个用户共享一个基础交织器,减少了移动台和基站间的信息交换,节省了存储空间,系统资源利用率也得到提高;此外,对特定用户的交织器来讲,它还有效避免了系统的延时,实现也较简单。但该交织器依然是基于随机交织器而设计的,故该交织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无法保证每次都能设计性能优良的交织器。

6 S-交织器

二维交织器[6,13]是在伪随机序列基础上产生的,该方案采用了传统分组交织器的设计理念。算法是:首先,按行顺序写入一个位置索引矩阵M;其次,用相同的一低阶交织图案Γ分别交织M的行、列位置索引。结束后,以列顺序从第一列开始依次读出矩阵M中的位置索引,所读出的位置索引又可构造一新的高阶交织器。该交织器可得到较好的一阶最小互交织距离,即保证交织前相邻的比特在交织后不会相邻;可以获得比随机交织器更好的性能。

三维矩阵交织器[5]是基于S-随机交织器生成的,故具有良好的S阶及S以下任意阶的互交织距离。该交织器的优点是:性能稳定,具有较弱的互相关性,对高阶互交织距离约束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占用较少的存储资源和传输带宽,生成简单。该交织器的缺点是:生成时间较长;若交织深度急剧增大时,系统很难找到足够的本原多项式来满足需求。

7 加密交织器

非对称IDMA交织器[14]是采用离散Amold映射,借鉴了类似非对称密钥加密的方法来完成保密通信的功能。该交织器能达到与伪随机交织器相同的误码率性能,还可以提供保密通信功能,还具有运算速度快、硬件实现复杂度低等特点。

文献[15]提出基于离散混沌映射的IDMA非对称交织器设计方案,使系统在物理层上具有保密通信功能。该方案与常用的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相结合,借鉴了混沌系统的初始值敏感和类随机的特性,同时具有伪随机交织和保密通信的功能。

文献[12]提出HS.Chaos交织器,是在S-Random的设计理念上,采用混沌序列代替原有的随机序列。使该交织器同时具有随机性和确定性的特点,还保证每次设计的交织器都有良好性能。在S-距离条件约束下,在用户数较少时,该交织器的性能略优于随机交织器,在多用户时也有与随机交织器相同的抗噪性能。但该方案设计相对较复杂,相对于随机交织器,在性能提高方面也没有明显的优势。

8 树状交织器

文献[16]提出树状图交织器。该方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解决了内存成本问题,也减少了在移动台和基站间的信息交换,还与嵌套交织器和随机交织器的性能一样好。

文献[17]提出多级树状交织器。与树状交织器和嵌套交织器相比,该交织器能有效地降低计算复杂度。带有随机交织器的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存储量和带宽消耗。

9 结语

除了以上主要的几类典型交织器外,还有移动正交交织器、巢状交织器、对称交织器、粒子群算法交织器、并行交织器、PEG算法交织器以及线性同余交织器等等。

纵观IDMA系统中交织器设计的发展历程,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IDMA系统中交织器的设计越来越成熟,其后续研究工作主要趋向于算法简单、生成速度快、相关性弱以及较好的互交织距离特性等方面,从而使交织器逐渐从理论科研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尤其是与IDMA系统的其他技术相配合,促进交织分多址系统尽早的应用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

[1] 孙宏图,刘俊霞.基于码片交织技术的IDMA系统[J].通信技术,2007,40(12):92-94.

[2] 覃永新,陈文辉,吴其琦.伪随机交织器的FPGA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09,42(06):21-23.

[3] LI P, LIU L, WU K Y,et al. A Unified Approach to Multiuser Detection and Space-Time Coding with Low Complexity and Nearly Optimal Performance[C]//Proc. 40th Allerton Conference.USA: Allerton House,2002:170-179.

[4] WU H, LI P, PEROTTI A. User-specific Chip-level Interleaver Design for IDMA Systems[J].IEEE,2006,42(04):233-234.

[5] 史鹏科.基于 IDMA的交织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 张承海.交织多址(IDMA)系统交织器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7] PUPEZA I, KAVCIC A, LI P.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Interleavers for IDMA[C]//IEEE.Communications.ICC '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stanbul:IEEE 2006,1508-1513.

[8] KUSUME K, BAUCH G. Simpl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Interleavers: Cyclically Shifting a Single Interleaver[J].TCOMM,2008,56(09):1394-1397.

[9] HAO D, HOEHER P. Helical Interleaver Set Design for Interleave-division Multiplexing and Related Techniques[J].LCOMM,2008,12(11):843-845.

[10] ZHANG C, HU J. The Shifting Interleaver Design Based on PN Sequence for IDMA Systems[J].FGCN,2007(02):279-284.

[11] LI H, JIN M,SONG E. Matrix Cyclic Shifting Based Interleaver Design for IDMA System[C]//IEEE.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2009. WiCom '09.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unming: IEEE,2009:1-4.

[12] 宋恩德.IDMA系统的交织器设计及其性能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13] ZHANG C, HU J. 2-Dimension Interleaver Design for IDMA Systems[C]//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Communications.ICCSC 2008.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hanghai :IEEE,2008:372-376.

[14] 罗智峰,丘水生. 一种非对称 IDMA交织器的设计及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01):22-25.

[15] 罗智峰.IDMA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在协作无线通信中的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6] SHUKLA M, SRIVASTAVA V K, TIWARI S.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ree Based Interleaver for Multiuser Receivers in IDMA Scheme[C]//IEEE. Networks. ICON 2008.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ew Delhi:IEEE, 2008:1-4.

[17] ALTAMIMI A B, GULLIVER T A. On Interleaver Design for 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IDMA)[C]//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WiCOM). 2010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hengdu:IEEE,2010:1-4.

猜你喜欢
交织移位性能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新”与“旧”的交织 碰撞出的魅力“夜上海”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大型球罐整体移位吊装技术
交织冷暖
提供将近80 Gbps的带宽性能 DisplayPort 2.0正式发布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金融骗局虚实交织
奥运梦与中国梦交织延展
Al-Se双元置换的基于LGPS的thio-LISICON的制备与性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