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平
(安徽省安庆市老峰镇中心学校,安徽 安庆 246008)
浅谈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刘进平
(安徽省安庆市老峰镇中心学校,安徽 安庆 24600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论证法,探讨广大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应注意哪些问题,从而为提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参考。
体育教育;教育模式;主体性;实践能力;身心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教育环境的改变,体育教育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更是作为现代素质教育模式当中的重点,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性要求改革一直以来压抑学生身心发育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因此,本文将从主体性对体育教学发挥的作用入手,分析主体性在体育教学的应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为提高教师在体育教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参考。
1.1 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以教学为目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成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动作,跟教师练习,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许多课外生龙活虎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体能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少之又少。这种教师单边教学活动无法考虑到每位同学的兴趣、爱好、体能等特点,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始终是课堂内容的组织者、主角,教师以 “自我为中心”,按统一的要求来传授同样的内容,使学生沦为体育学习的奴隶,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和服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显然是否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必然会破坏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体育教学的被动与失衡。这种以学生听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1.2 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实践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反复强调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发展和倡导实践创新学习的重要性与方式。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其个性发展的舞台。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实践,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是实践与创新相统一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明确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一样,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除了要看学生对老师示范动作的掌握情况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3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是现代人应拥有的主观能动能力,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思想的最高层次。可以说,发挥学生主体性概念的提出是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一大历史进步。
主体性体育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为老师是教学当中的催化剂、引路人、指导者,各项目的学习都要靠老师课前的备课和课中的细心指导,要灵活变通地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是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质。同时,必须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实践;确保每位学生都乐于所学、学有所得,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1 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体育教学当中,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权利参与到整个教学的组织的策划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相互探讨、切磋。体育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首先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认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比学会知识本身要重要的多。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使教与学都得到最佳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群体的主体,又是教学个体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独立性和特殊性,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中生动活泼,主动积极;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2.2 妨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传统授课形式的单调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教师采用填充式教育模式,对学生强行灌输应试内容,教学当中教师采用示范性教学、学生模仿的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家长和老师认为,虽然现在是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上不上体育课已经无所谓了,甚至有的学校在初三和高三的课程里将体育课剔除,学生受此影响,逐渐认为体育课没有作用,上课时也只是应付式地看看老师的示范,解散自由活动时就又失去了运动的兴趣,长此以往,就算老师如何努力引导,学生的缺乏主动性必然导致其无法成为体育课堂主体的后果。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如果无法引导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的话,那么课堂的氛围也将会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通过讲解和示范将要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由于缺乏实践机会,就会疲于听讲,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体育的兴趣,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运动水平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学生体能的差异必将会导致考评结果的不一,而评价的高低直接地指向了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以分数的高低来直接反应学生身体条件的好与坏将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心,单一的体育考试评分会在无形中对一部分学生造成内心的伤害,更会导致积极性的降低,甚至讨厌上体育课。
3.1 教学环境对学生主体性所起作用
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教与学就无法达到统一。作为体育教学课堂的创造者,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体育场地和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的学习课堂,这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必要前提;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备课时不仅要把教学内容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更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与学生在言语与动作上可以以开展交流方式,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竞技比赛,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切磋当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及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个性发展也是现在体育教学的一个提倡课题,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可以以主体的身份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的必要前提。
3.2 师生合作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不止是知识的传输与接收,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合作学习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塑造、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以良好的课堂情绪感染学生,以热情和真诚来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从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心态;尊重和爱戴学生,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是很重要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不应该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要给学生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意味深长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原因所在,并及时予以纠正。教师如果能够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拥有尊重的心态,自然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冲动,更会争取表现的机会,从而成为体育课堂上真正的主体。
3.3 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每一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特点,都有自己先天与后天的优缺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根据教材编写课堂语录、准备课时的教学方法,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备课的前提,努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突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于个体存在的差异,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安排多种练习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大胆地尝试不同的体育项目,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建议,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对各个体育项目的求知欲望。为了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习的需要,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注重趣味性和情境性的结合,全面考虑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过程,采用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以团队互助合作的方式,让不同的群体拥有适合自己的练习手段,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的主体性,并不是要求教师淡出课堂,让学生主宰自己的课堂。相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教师以其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对教材的理解、对有关知识技能的领会及掌握远先于学生、优于学生。因此,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就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见解和能力,以高昂的激情影响学生,加强学生自我兴趣的培养和形成,更重要的是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小组、团队共同讨论和研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与竞技的平台从而达到学生自主组织与策划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课堂学生示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先发现错误并主动提出,教师再一一讲解的模式。
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其喜好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激发他们练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种教学方式也让趣味相投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在活动中,他们敢于表现,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善于向同学请教,这样一来便会形成一种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自学自练的教学环境,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平台。
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把握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准则,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主体性紧紧结合在一起,针对性地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学生亲身参与和广泛联系,就一定能够把体育教学做得更好,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82.
[2] 吴修坤.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体系[J].昌吉学院学报,2008(1).
[3] 张庆辉.试论人文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师专学报,2005(2).
[4] 严珍.探索体育教学改革中主导和主题的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0):197-198.
G807.0
A
1674-151X(2012)01-11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1.054
投稿日期:2011-10-07
刘进平(1978 ~),小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