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王建国,2 谢海燕 陆希成
(1.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24;2.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随着高功率微波(HPM)技术的快速发展[1],现代武器系统所处的电磁环境更趋复杂,这给武器装备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各类武器系统进行HPM辐照效应研究。通常对武器系统进行HPM效应研究,可以利用外场或者微波暗室来进行,相关研究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为了得到统计规律,这种试验方法需要的统计样本较多,试验成本较为昂贵,实施也比较复杂。同时,整系统的效应规律与其内部子系统的效应特征也密切相关。对于复杂腔体中的子系统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更为复杂。外部HPM可以通过多种耦合途径(天线、腔体上的孔缝等)进入腔体内部,对腔体内的子系统设备产生影响,从而严重影响整系统的工作效能。因此,开展对复杂腔体内子系统的HPM效应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传统试验场地也难以模拟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这给研究复杂腔体内子系统的HPM效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混响室作为一种新型电磁效应试验设备,能够在腔体内产生统计意义上的各向同性均匀场,可以很好地模拟复杂电磁环境,因而对研究复杂腔体内部子系统的电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2-5]。美国的Crawford等对混响室的结构设计、性能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6];1992年英国的Huang教授首次提出了源搅拌混响室的概念[7]。国内方面,北京邮电大学的高攸纲、沈远茂[8-9]以及买望[10]等人均在混响室设计及均匀性分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目前的混响室研究主要是基于连续波激励,很少有涉及脉冲波激励下的混响室特性研究。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研究HPM激励下,不同的腔体形状对腔内电磁场分布的影响,为该型混响室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实际应用中的混响室,一般是通过其内部的源天线激励,构造电磁场环境,这相当于一个有源谐振腔。研究混响室内的搅拌原理,可以借助有源谐振腔内部的电磁场理论进行分析。下面以简单的二维有源矩形谐振腔为例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
图1 二维有源谐振腔
腔体放置在xOy平面上,边长分别为a和b,腔体材料为理想导体,其他区域均为自由空间。激励源是沿z轴放置的电振子(I0),位置在(x0,y0).腔体内部的非零电场分量Ez可以表示为[8]
式中:k2=ω2με.二维模型中的谐振频率为
式中:m、n分别表示x、y方向的半波数;a、b分别为矩形腔体的长、宽。
从式(1)可以看出:在空间介质不变的情况下,腔体内的场分布取决于以下因素:①腔体的形状、尺寸;②激励源的位置、幅度等。
传统的混响室是根据因素①,在腔体内设置机械搅拌器来实现搅拌功能的。当搅拌器进行旋转时,即可以不断地改变腔内的边界条件,进而改变腔体内模式的谐振状态,从而实现混响室所要求的统计均匀场。
源搅拌混响室是根据因素②来工作的[11-12]。通过对激励源的扰动来影响有效模式组合中各模式所占的权重,进而对腔体内的场分布产生搅动效果。
根据微波混沌理论,复杂腔体不同于规则腔体,其内部电磁波的传播一般具有复杂性和非周期性,除了一些特殊方向的射线能够产生规则轨道之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将产生复杂的不规则轨道。而且空腔中规则的短周期轨道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会对本征函数造成“疤痕”现象[13]。腔体内电磁波分布的复杂度对电磁场分布的统计均匀性有重要影响。而在腔体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参数a、b保持大致不变),改变腔体内部的细微结构,可以改变腔体内部场的边界条件,进而影响场分布的状态。因此,腔体形状对腔内场分布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重点研究HPM激励下的混响室,由于脉冲持续时间短,远小于机械搅拌中机械臂运动的特征时间,而且腔内场的瞬态特性强,难以在腔体内形成类似连续波那样的稳定状态。因此,机械搅拌的方法不适于用HPM效应分析的混响室。这里考虑采用源搅拌方法,通过多天线激励的方式来实现对腔体内电场的搅拌,以此为基础,在相同搅拌条件下研究腔体形状对场分布的影响。
由于混响室中的场均匀性是统计意义上的概念,需要借助统计计算方法来验证场的均匀性。根据IEC 61000-4-21标准[14],对于稳态场的混响室校准,是在测试区域的顶点处放置8个电场探头,搅拌器以步进方式旋转一圈,每个步进位置为一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上,用8个探头测量各个位置三个正交方向的电场强度。用所有采样点场值的标准差来反映场的空间均匀性。但是在脉冲波激励下,有耗腔体内的场随时间剧烈变化,难以形成稳定状态。本文重点关注脉冲波对器件的电磁瞬态效应,所以,不能像稳态场那样只考虑场的空间均匀性,还要关注场的时域特性。在本文中,主要参考IEC 61000-4-21,观测一段时间内整个测试区域内的场值,分析电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选取若干平面来分析场分布的空间均匀性。场值分布的标准差越小则说明场值分布越均匀,因而也就越有利于在腔体内对器件进行相关的瞬态效应实验。
为观测腔体内瞬态电场的时域特性,选取一定长度的时间窗口作为研究单元。在每个时间窗内,观测整个测量空间内每个场点的电场最大值,综合所有的场点,分析整个空间内的最大值及场值分布标准差,可以得到该时间窗内腔体中的电场分布特征。综合若干个时间窗,还可以得到腔体内电场的时域分布特征。由此,可以得到不同条件下电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改善场分布均匀性的规律。具体的统计计算过程如下:
腔体内某测试点(xi,yi,zi)在时刻点t1的电场表示为
该测试点在某个时间窗Tj(时刻t1到tp)内的电场最大值为
单方向上的平均值 〈Eξ〉(ξ=x,y,z)和3个方向的联合平均值〈Exyz〉可以分别定义为
式中,N为单方向上观测的场点个数。
单方向上的标准差σξ和3个方向的联合标准差σxyz可以分别定义为
混响室内的电磁场分布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腔内各个方向上的能流密度均衡,便于对受试设备进行全向测试[15]。腔体内电场的各向同性研究,可以通过比较各频点下电场分量的平方值得到。为了避免激励源参数(激励幅度等)对该分布的影响,主要研究各方向上的能流密度占总场能流密度的比值理想情况下,三个比值均应为1/3.
主要计算并对比矩形腔体、复杂腔[16](在腔体内壁上引入若干半球形金属凸起结构,凸起结构的半径约为1倍波长)、凹形腔(凹去部分尺寸为2倍波长)等形状腔体内的场分布形式。其中,矩形腔代表的是规则腔体,复杂腔是根据声学混响室中的返波体引申得到的形状,可以增加腔体内电磁波的反射方向,而凹形腔是电磁统计学中典型的Sinai腔模型。研究的腔体尺寸均约为6倍波长,具体形状如图2所示。在腔内均采用载频3GHz,脉宽10ns的脉冲波进行激励。
对于每种模型,首先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分析整个腔体内电场的时域分布特征[17],得到场分布结果;在场值最大的时间窗内,进一步分析腔内不同平面上的电场分布。选取两个z平面进行研究,其中z1面靠近腔壁,z2面位于腔体中央。整个时域研究长度选取为10个时间窗Ti(i=0,1,2,……,9),其中T0代表天线开始进行激励的时间窗,时间窗的长度选取与脉宽相同。还分析了腔内电场的各向同性分布。
2.2.1 整个空间内电场的时域分布特点
根据图3(a)可以看出:复杂腔、矩形腔和凹形腔在T1、T2时间窗内,腔内电场值达到最大,随后场值逐渐衰减。这两个时间段是进行瞬态效应研究的重点关注区域。根据图3(b),复杂腔和凹形腔在T1和T2内的场均匀性都比矩形腔好。这是由于加入了复杂结构,增加了电磁波的反射方向,而各场点上的电场是直射、反射电磁波的叠加,所以,各场点的场值更接近。该结果表明:在矩形腔结构的基础上引入若干复杂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腔体内的电场分布,提高场分布的均匀性。不过,凹形腔的特殊结构会造成腔内测量空间的减小,影响实际应用范围。
2.2.2 平面上电磁场的分布特点
从电场的时域分布图可以看出,在腔体内激励刚完成的时刻,即T1、T2时间窗内,腔体内的电场值最大。因此,这两个时间窗是我们开展电磁效应研究的重点,选取T1下z1和z2两个面来研究腔体内部不同位置处的场分布特征,具体结果见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复杂腔中的场分布更加均匀,整个平面上的电场值相差不大。而且,平面z2比平面z1的场分布要更加均匀。而其他两种模型中,场值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统计均匀性不如复杂腔。这说明在复杂腔内电场的分布更加均匀,采用该种腔形可以很好地改善腔内场分布的均匀性。由于腔壁表面电流的影响,腔内中央处的场均匀性也比靠近腔壁处的好。所以,采用类似复杂腔的结构,在矩形腔的基础上引入若干复杂结构,可以增加腔内电磁波的反射,更有利于在腔内构造均匀的电磁环境。
2.2.3 各向同性
混响室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各向同性,即各方向上的能流密度均衡,能够对被测设备进行全向均匀测试。从图5可以明显看出,复杂腔和凹形腔比矩形腔内的能流分布更均衡。而且频率越高,各方向上的能量分布就越均衡。因此,利用混响室技术对器件进行辐照试验时,可以实现对器件的全向辐照,不需要每辐照一个方向就移动一次天线。
图5 不同模型中的各向同性结果
通过采用源搅拌的方法,研究了在HPM激励下腔体形状对腔体内电场分布的影响效果。首先通过谐振腔理论和微波混沌理论的分析,证明腔体形状对腔体内的场分布有重要影响。其次,以多天线激励为基础,通过数值模拟计算验证腔体形状对腔内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矩形腔的基础上引入一定的复杂结构,可以增强腔内电磁波的反射效果,增加腔内电磁场的复杂度,有效地提高场分布的均匀性及能量的均衡性,对构造HPM下的混响室有重要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引入复杂结构后对腔体带来的其他影响,如本文中的凹形腔体会影响腔内的实际测量空间。同时,由于目前混响室实验室还处于搭建阶段,相关验证实验尚未能进行。开展相关实验,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1]BENFORD J,SWEGLE J,SCHAMILOGLU E.High Power Microwaves[M].2nd ed.New York:CRC Press,2007:35-37.
[2]HILL D A.Electronic mode stirring for reverberation chamber[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1994,36(4):294-299.
[3]张林昌.混响室及其进展[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1):2-8.ZHANG Linchang.The development of reverberation studio[J].Safety and EMC,2001,(1):2-8.(in Chinese)
[4]GRADONI G,ARNAUT L R.Generalized extreme-value distributions of power near a boundary inside electromagnetic reverberation chamber [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2010,52(3):506-515.
[5]BACKSTROM M G,LOVSTRAND K G.Susceptibility of electronic systems to high-power microwaves:summary of test experi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2004,46(3):396-403.
[6]CRAWFORD M L,KOEPKE G H.Design,Evaluation,and Use of a Reverberation Chamber for Performing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Vulnerability Measurements[S].Washington:US Department of commerence,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1986.
[7]HUANG Y,EDWARDS D J.A novel reverberating chamber:the source-stirred chamber[C]//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Oxford,UK,1992:120-124.
[8]沈远茂,高攸刚.电磁兼容测试中的源搅拌混响室和电磁干扰接收机的相关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SHEN Yuanmao,GAO Yougang.Research about Source-Stirred Reverberation Chamber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Measuring Receiver in the Field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sts[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06.(in Chinese)
[9]沈远茂,石 丹,高攸纲,等.利用多天线源搅拌改善混响室场均匀性的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9,24(4):682-686.SHEN Yuanmao,SHI Dan,GAO Yougang,et al.Improvement in field uniformity introduced by multiple-antenna in source-stirred reverberation chamber[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09,24(4):682-686.(in Chinese)
[10]买 望,高攸纲.混响室场均匀性的仿真与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MAI Wang,GAO Yougang.Simulation and Analyzation of Uniformity inside Reverberation Chamber[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06.(in Chinese)
[11]CERRI G,MARIANI V,PENNSI S,et al.Source Stirring Mode for Reverberation Chamb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2005,47(4):815-823.
[12]梁双港,许家栋,刘易勇,等.源搅拌混响室的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0,25(6):1058-1063.LIANG Shuanggang,XU Jiadong,LIU Yiyong,et al.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SRC[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10,25(6):1058-1063.(in Chinese)
[13]陆希成,王建国.复杂腔体电磁耦合效应的统计方法研究[D].西安:西北核技术研究所,2010.LU Xicheng,WANG Jianguo.Statistical Method Study in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of Complex Cavities[D].Xi’an:Nore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2010.(in Chinese)
[14]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Part 4-21: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reverberation chamber test methods[R].Geneva:IEC,2003.
[15]HERLEM Y,SCHAFFAR A,GINESTE P N,et al.Oversized cavity limits assessmen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R].Florence:ESA Workshop on Aerospace EMC,2009.
[16]PETRISCH M,SCHWAB A J.Investigation of the field uniformity of a mode-stirred chamber using diffusers based on acoustic theory[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1999,41(4):446-451.
[17]黄 华,牛中奇,白 冰.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混响室中场的均匀性[J].电波科学学报,2011,26(1):124-132.HUANG Hua,NIU Zhong-qi,BAI Bing.Using FDTD to analyze the field uniformity in reverberation chamber[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11,26(1):124-132.(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