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拉”舞坛奇葩

2012-08-08 08:12:30南京市石婆婆庵1号北楼601室江苏南京210018
档案与建设 2012年10期
关键词:舞场舞种拉丁舞

朱 煊(南京市石婆婆庵1号北楼601室,江苏南京,210018)

作者采访杨鲜婷

长江之滨,金陵城内,盛开着一朵江南奇葩,它就是在南京舞坛上土生土长的南京小拉。小拉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无论是在彩灯变幻的豪华舞厅,或是在空气新鲜的露天舞场,南京人最爱跳小拉。在北京、西安、沈阳、广州、重庆甚至哈尔宾的舞厅里,南京人总喜欢在大庭广众中露一手——跳上一曲南京独有的小拉,让围观的舞客啧啧称奇,然后骄傲地说,这是我们南京人创作的小拉。

国际友人在拉丁舞的赛场中看了中国的南京小拉的表演,盛赞南京小拉轻松活泼、独具特色。台湾舞蹈家杨昌雄对南京小拉情有独钟,寻根问底,很想知道小拉的诞生和成长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交际舞会以后,中国大陆立即掀起了跳舞热潮。不久,国际标准舞引入大陆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国标舞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交际舞是下里巴人,比较普及。而吉特巴(美国水兵舞)是介于两个舞种之间的独特舞种,轻松愉快、欢乐活泼,传入大陆后深受青年人的喜爱,在历届国标舞比赛中有时也作为一个独特的舞种参赛,可见它在群众中有一定基础。但吉特巴节奏上是六点,又有“弹跳”和“摆荡”等特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80年代中期南京群众在美国吉特巴的基础上,吸收了拉丁舞系中牛仔舞的营养,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小拉舞。小拉把六点简化为四点,既不摆荡,也不弹跳,以牛仔舞中的“推”和“拉”贯串其中,跳起来有点像简化变形的吉特巴,这就是南京小拉的雏形。因为起舞时一推一拉,中间“做花”时也用一推一拉过渡,所以南京人就叫它“小拉”。

小拉的初级阶段动作很简单,节奏以四点为主,在第四点上使劲一拉,还用右脚在地板上用力一蹬,将地板蹬得“嘣嘣响”。动作虽然简单,但火爆激烈,年轻人觉得痛快过瘾,因而小拉在青年人中迅速发展。后来小拉的高手跳六点,节奏上有点像吉特巴,也不用力蹬地板,而是在手上“玩花”,又吸收牛仔舞的动作,逐步丰富了小拉的舞蹈语汇。例如小拉中的“臂下转”、“美式激转”、“背后换手”、“走步”等等都是牛仔舞的基本动作,起舞时一推一拉也具有牛仔舞的特色。但它已经是民族化的小拉舞,既不是美国的水兵舞又不是拉丁舞中的牛仔舞。这时的小拉已经初具特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舞种。

南京小拉最大的特点是作为群众的自娱舞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随跳、随编、随改,花样不断更新,又没有固定套路,男舞伴怎么带女舞伴就怎么发挥,只要配合默契就能达到水乳交融的最佳状态,所以容易推广和普及。

当时,南京有几十个教学点在教交际舞的同时也教小拉。后来百花舞厅的张国建经理举办了17期小拉舞培训班,对小拉舞的普及和推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百花舞厅成了南京小拉的发祥地。

其他教学点对小拉的发展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譬如:小拉从起舞到中间做花都用“推拉”过度,但初期推拉时用力过猛,比较僵硬。丁爱河老师在小拉教学中吸收牛仔舞的技巧,教授学员推拉时在手腕上用巧劲,男女舞伴形成合力,使小拉柔和轻快更具有弹性,花样也非常规范舒展,大大提高了小拉的活力。

又如90年代中期,南京拉丁舞选手郑业萍在参加中国国际标准舞第九届全国锦标赛中荣获全国拉丁舞季军的殊荣,载誉回宁后,她对自己几年来教授的小拉进行总结,把伦巴、恰恰、牛仔等舞种中的优美动作引入小拉,坚持跳六点,使小拉节奏明快,更加欢快活泼,技巧性更为突出,从而具有更大的欣赏性和艺术性。全国锦标赛是我国最高的舞蹈比赛,南京选手第一次获得最高奖项,郑业萍成了南京的骄傲,季军翩翩起舞,在舞场中引起轰动,广大舞迷竞相仿效,她的创新动作很快得以推广。

在此同时年青帅气的樊老师从台湾的舞碟中吸取营养,以六点为基础,专门教授高难度动作,从整体上提高了小拉的技巧和品位,也使小拉具有青年人欢快火爆的特色。

几位老师的辛勤耕耘对小拉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大家争相仿效,小拉的花样不断翻新,高手层出不穷。在群众不断的丰富和创造下,此时的小拉已从手上绕来绕去,逐步发展到脚下功夫。大批拉丁舞选手加盟小拉队伍,使小拉舞姿更加优美、形象更加挺拔。

在东南亚国际舞坛上表演南京小拉的中国拉丁舞选手

1988年江苏省首届国标舞电视大赛中,南京小拉作为一项独立舞种设项,众多选手积极报名参加,经过三轮角逐,最后南京金陵饭店一对年轻选手获得冠军。通过电视传播,在金陵古城亮相,南京小拉一鸣惊人,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舞种。从此江苏省每届国标舞大赛中几乎都为小拉设项,对小拉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小拉迅速流传到外地,笔者在徐州四星级阳光大酒店小舞厅中也能找到跳小拉的舞伴。据这里经理介绍,徐州舞迷非常喜欢小拉,晨练中南京小拉已开始崭露头角。更令人惊讶的是笔者在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发现跳小拉的群众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创作出一些新花样,不仅难度较大,而且舞姿优美。可见上世纪小拉已走出南京城,在外地飘香。

南京小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舞场中独领风骚,成为老中青三代人都很喜爱的自娱舞蹈。但新世纪之初,众多青年人忙于创业,对小拉的热情减退。这时舞场的主体成了中老年人的世界。此时小拉在舞场中虽然人气很旺,可惜中老年人跳不出小拉激情奔放的特点。有识之士认为随着舞场主体的变更,小拉的特点也应该相应变化,创作一些适应中老年的花样才能有利于小拉的生存和发展。谁来完成这个新的任务呢?张祥瑞和邓一广两位民间舞蹈教师潜心研究小拉十几年,糅合了摩登舞和拉丁舞两种舞的技巧,创作出不少适合中老年的新花样,造型优美、舞姿舒展,使小拉面貌焕然一新,南京小拉返老还童。

新世纪之初南京小拉出现各种流派,精彩纷呈。高手依然坚持跳六点,不仅花样翻新,而且难度愈来愈大,品位愈来愈高。例如陪我晨练跳拉丁舞的陆莉萍女士别出心裁地自己当男士领舞,请一位文静高雅的女士当舞伴,她身着长旗袍用慢四步的乐曲跳小拉,动作也不复杂,走步和转身特别有韵味。在慢悠悠的乐曲中展示江南女性典雅和庄重,翩翩起舞时透着江南女性的灵气和妩媚,一曲终了掌声如潮。这是我们一次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乐点、服装、舞步、举手投足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的南京小拉。

南京小拉发展过程中杨鲜婷老师对小拉的关爱和贡献应当载入史册。舞蹈家杨鲜婷是我国第一代著名的拉丁舞教师,也是拉丁舞的国际裁判。她在潜心培养中国拉丁舞幼苗和选手时,独具慧眼,早在80年代就发现南京小拉具有独特魅力,因此对尚在萌芽状态中的小拉特别关爱。杨老师在小拉原有的基础上吸收拉丁舞伦巴和恰恰的舞蹈语汇,编创新花样,使单调粗犷的小拉显得丰富多彩、柔和优美。经过杨老师加工提炼的小拉特色更显著——活泼、欢快、柔美、挺拔。当南京小拉茁壮成长以后,杨老师在带队出国参赛中,让小拉在东南亚国际舞坛上首次亮相,充满青春活力的小拉终于赢得国际友人的好评,标志着南京小拉趋向成熟。这是南京人的光荣,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小拉终于冲出国门,在东南亚一展风采。南京史志和中国舞蹈史上应当浓墨重彩地写下这光辉的一页。

1998年南京市文化局等十个单位联合举办“高新杯”98海峡两岸国际标准舞精英友好邀请赛,台湾舞蹈理论家杨昌雄来宁观摩。主持人杨鲜婷介绍我和杨先生相识,我们互换作品后,杨先生问及小拉情况,笔者作了简单的介绍,但说不出小拉的原创者。我陪同杨先生去五台山向晨练的高手们请教,但所有小拉高手也说不清它是谁创造的,因为它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是南京舞迷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属于哪一个人,故而找不到它的原创作者。杨先生对五台山清晨有成千上万群众来此锻炼,感到十分震惊,拍了晨练照片,写了新闻报导,发表在台湾舞蹈杂志上。杨先生向我约写小拉专稿,但我当时对小拉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未能交卷。

南京小拉早在上世纪已经冲出国门,能否在新世纪走向世界呢?机遇终于来临。世界青奥会将在南京举行,青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都需要表演精彩节目,作为东道主的南京人拿什么献给青奥会?笔者认为南京小拉经过精心锤炼后可以作为候选节目。小拉已经在国外展现过婀娜风采,更多的人们会发现和喜爱舞坛上这颗东方明珠。

猜你喜欢
舞场舞种拉丁舞
论舞种:中国传统舞蹈定位与分类的“钥匙”
打柴舞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启迪·上(2021年9期)2021-12-16 21:11:52
论拉丁舞中“技”与“艺”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舞中气息的运用
新中国舞蹈发展70年回眸
艺术学研究(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一起来学拉丁舞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四)欢乐的舞场
民族音乐(2017年1期)2017-03-31 02:37:18
论拉丁舞中的引导和跟随
音乐生活(2015年3期)2015-12-19 13:25:03
黑面舞场
当代工人(2014年3期)2014-04-03 08:42:03
我被蜂蜇了一下
意林(2008年1期)2008-05-14 04: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