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洪泽县档案局,江苏洪泽,223100)
洪泽湖影剧院外景
2003年,曾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四师师长、华东军区参谋长等职的张爱萍上将与世长辞,革命老区洪泽人民在哀痛之时,深情缅怀张将军生前对老区的关心帮助。
1940年春,张爱萍挥师东进豫皖苏,跃马飞舟洪泽湖,领导军民打游击,剿湖匪、斗顽韩(德勤)、打伪军、抗日寇,扩大和巩固了苏皖边区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张将军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时至今日,老区人民还在传诵着将军当年戎马倥偬之际,写下的“淮上天方晴,洪泽水翻腾”、“当年平洪泽,红旗卷风烈”等气壮山河的豪迈诗章。洪泽人民更不会忘记,将军“居庙堂之高”,仍忧念着洪泽湖老区,多次身体力行地帮助洪泽人民。走进洪泽县档案馆,一页页珍藏的档案资料记载和佐证着将军关爱洪泽人民的一幕幕往事。
1986年4月,洪泽为发展工业经济,与当时隶属于航天工业部的上海新中华机器厂(下称新华厂)签订了《联合生产电冰箱的意向书》。但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数县(市)紧随其后,纷纷前往洽谈,使新华厂初衷动摇,移情它地。在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以支援老区洪泽为宜”的批示下,新华厂同意将冰箱生产线设备转让洪泽,但改变了“联合经营”的最初意向。在国家轻工业部已经宣布不再定点生产电冰箱的情况下,洪泽无疑陷入了两难困境。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获悉此情后,当即向上海航天局并新华厂作出批示:“国防科技工业有责任支援地方国民经济的开发,何况你们原有意向,又有芮杏文、江泽民的同意,我赞成你们联合生产并维持原案,望大力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工业。”次年11月5日,在洪泽曙光电冰箱厂办理生产许可证遇阻时,张将军又一次向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副部长程连昌建言:“对老区的企业,应给予更多的关照,那里的人民,对革命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请予以尽力的支持。”在张将军的鼎力促合下,洪泽曙光电冰箱厂与新华厂达成协议,联合经营,定牌生产R Z B-140 A航天牌电冰箱,并一举获得成功。这对洪泽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洪泽曙光电冰箱厂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过挫折,但也在挫折中得到了锤炼与发展,后来改制并更名为“瑞特电子有限公司”,主产品供不应求,效率节节攀升,呈现迅猛发展之势,成为全市的明星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洪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一座设施新、配套齐、功能多、容量大的先进影剧院。1986年深秋,县里专门向张将军汇报了建设影剧院的情况,并请他为即将竣工的“洪泽湖影剧院”题字。张将军接函后很快就给洪泽寄来了亲笔题写的“洪泽湖电影院”。县委宣传部发现题字中将“影剧院”误写成了“电影院”,即请不久之后来参加洪泽湖革命斗争史研讨会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灿民(张爱萍之弟)转告将军,恳望将军另题一幅。张将军以为是又请他为另一座影剧院题字。谙熟老区情况的他首先考虑的是老区的经济实情和承受能力,于是很快致函洪泽仔细询问:洪泽湖电影院和洪泽湖影剧院两者是否一家,我看一个县城有一家就行,国家都在大力压缩楼堂馆所建设,一个仅有几万人的小城万不能搞重复建设。由此可见,张将军对老区爱之切、情之真,已是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将军又以遒劲的笔力题下了“洪泽湖影剧院”,不久寄至洪泽。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之际,由张将军题名的“洪泽湖影剧院”正式开业。后来,这座影剧院不仅是县里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而且成了全县人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不断地丰富着老区群众的精神生活。
洪泽县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建国前是地地道道的“洪水走廊”,这里的人民在历史上饱受水害侵扰,名垂史册的泗州城就是在清康熙十九年夏,因“淮水暴涨,坏泗州城廓”而湮没湖底的。建国后,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号召下,百万民工齐上阵,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和苏北灌溉总渠、淮河下游入江水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洪泽湖成为集蓄放调节、运输、渔业、发电、灌溉、旅游于一身的“宝湖”。但是,受恶劣天气特别是风暴(有时突发)的影响,湖上行船时常发生翻沉事故,尤以洪泽湖航道9号航标马浪岗一带居多。1991年,国家投资6400多万元在洪泽开始修建复线船闸,建成后经洪泽湖往返淮河、大运河的运输船只数量陡增了4倍。随后,为解决过往船只在恶劣气候下安全停泊问题,保护渔民、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省市又投资350多万元,在湖心马浪岗附近建设避风港,港区还设立了景点以供船客观赏。1994年7月22日,洪泽县委党史办公室向张爱萍作了汇报,并恳请他题写港名。不久,张将军的“洪泽湖避风港”题字就寄至洪泽。饱含着将军笔墨神韵和对老区人民一片深情的题名,被高高镌刻在洪泽湖避风港六角亭中央的太湖石碑上,伴和着碧波湖水日夜守望着湖面上穿梭往来的大小船只。洪泽湖避风港不仅成为渔民船民的贴心港、护命港,也成为游人向往的一处亮丽的湖上景点。
在洪泽县档案馆的珍藏中,还有张爱萍的另两幅题字:“江淮大学旧址”和“洪泽县江淮中学”。江淮大学原是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江苏省委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于1942年9月联合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名为陈毅命名,校址设在淮宝县(今洪泽县仁和镇)。当年,张云逸、谭震林、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方毅、刘瑞龙、汪道涵、潘汉年、钱俊瑞、范长江、冯定等新四军和地方党政领导人,都曾到校为江淮大学的同学们作过报告。江淮大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为弘扬“江大”精神,激励后人共创伟业,江淮大学校友会决定于1994年10月在洪泽县仁和镇为“江淮大学”树碑。因为仁和中学是江淮大学旧址所在地,老同志们建议将仁和中学更名为“洪泽县江淮中学”。时年已八十有四高龄的张爱萍,在江淮大学校友会的赤诚邀请下,激情满怀,饱蘸浓墨,挥毫写下“江淮大学旧址”和“洪泽县江淮中学”。“江淮大学旧址”题字经江淮大学校友会安排,在上海拓刻在大理石碑上,不久树立于同时更名的洪泽县江淮中学的校园内。这两幅题字,寓含着将军对江淮大学革命传统的褒歌颂扬,寄托着他对老区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也必将激励着洪泽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秉承革命传统,沿袭“江大”学风,奋发读书,为全县的经济腾飞、祖国的繁荣昌盛尽显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