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焰 柳宏为(淮安市档案局,淮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淮安,223001)
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田亩牌
苏皖解放区,又称华中解放区。它东临黄海,南界长江,与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隔江相望;北枕陇海铁路,与山东、晋冀鲁豫解放区相连;西迄涡河、裕溪口一线,与国民党统治地毗邻,呈犬牙交错状态。抗战时期,这里是日、伪、顽与新四军激烈争夺的地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在“和谈”的幌子下,不断向这个地区骚扰和大举进攻。因此,这个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调整全国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华中地区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进行整编,撤消原苏北、苏中、淮南、淮北的区党委、行署和军区,于1945年10月25日在淮安城(今淮安区)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邓子恢任书记,谭震林任副书记,张鼎丞、曾山、粟裕、刘晓任常委。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城(今淮安市区)成立。同日,华中军区也在淮安城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成立后,确定了苏皖解放区的总任务和中心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动员一切力量,巩固胜利成果,开创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使处于国民党统治中心之侧的苏皖解放区成为屹立在长江以北的一盏民主明灯,成为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一个支柱。
一是在新解放区,以开展群众性的惩奸反霸斗争为重点。1945年11月29日,华中分局在《关于进一步发动群众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大胆放手迅速发动新解放区的群众,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12月29日,苏皖边区政府颁布《惩治叛国罪犯(汉奸)暂行条例》,规定对在日本侵华期间投敌、通敌、助敌、犯有叛国罪者,根据其罪恶轻重作出分别处理。各地先后成立了惩治汉奸叛国罪犯委员会和特别法庭,严格遵照法律程序进行审判。1945年12月14日,苏皖边区政府高等法院在淮阴召开2万人的公审大会,依法处决了2名汉奸恶霸。东台、宿迁、沭阳、东海等边区各县,也都召开千人或万人以上的伸冤除奸大会。新解放区在这场历时半年的惩奸反霸斗争中,严惩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和封建恶霸,建立民主政权,放手减租减息,确立了基本群众的政治优势。
华中分局在淮安石塘区鹅钱乡进行土改试点
二是在老解放区,以开展“查减”和组织发展生产为中心。在老解放区,华中分局从实际出发,对如何保持基本群众的政治优势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群众充分发动、“查减”(指对前段减租减息工作进行检查)确实贯彻地区,抓住组织冬季群众纺织运动,为来年春天的大生产作准备;在所有空白村,贯彻“查减”并及时发动群众回击个别地主的反攻行动;从兴利除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活跃群众团体。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打破了封建势力复辟的企图,巩固了老解放区的群众运动。
三是建立全区统一的群众组织。1946年1月14日至3月18日,华中分局在淮安召开了苏皖解放区第一次工农青妇民兵代表大会,会议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救灾惩奸,减租减息,增加(工人)工资,摧毁封建统治,建立和巩固基本群众的政治优势,发展和平局面,推动全面、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群众工作总方针,将苏皖边区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新高潮。会上还选举产生了华中解放区工人联合总会、农民联合总会、青年联合总会、妇女联合总会等群众团体领导机构及负责人,苏皖各行政区在会后进一步健全了各群众团体。这次大会是华中解放区群众工作的一次大总结、大交流、大推动,全区群众运动掀起了新的热潮。
华中分局成立伊始,就把推进民主政治、实行地方自治作为苏皖解放区民主建设的首要任务。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施政纲领》中,对保障人民的人权、财权和公民权,对于加强民主建设,开展民主运动以及贯彻改善民主政策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苏皖边区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实行“三三制”,边区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中,有40%是无党派人士和开明士绅,党与非党人士亲密共事,真诚合作,形成了一个民主政治的良好氛围。著名士绅、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长田丰,以61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享有“淮海的李鼎铭”之誉的副参议长吴月波在党的感召下,竭诚为新政权服务。
为了把实行地方自治落到实处,苏皖解放区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上采取了一些重大变革措施:一是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名副其实地参政议政,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代表民意,活跃在各项政治活动、各条建设战线和各个工作领域中。他们呼吁停止内战;讨论生产、水利、惩奸、救灾、实施普选等问题;建议政府发放救灾公债。自卫战争爆发后,参议会领导人亲赴医院慰问伤兵和赴前线慰劳将士,真正做到了对政府管理的协助和监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废除封建“保甲制”,彻底改造基层政权,实行民主普选。1946年上半年,全区1791个乡的“保甲制”一律废除,实行“乡村制”。苏皖边区政府颁布的《乡(镇)组织条例及选举条例之原则》使解放区普选工作依据统一的条例健康地向前推进。三是健全司法制度和民主法规,逐步加强乡村中生产、文教、卫生、公益活动和社会治安、调解纠纷工作。苏皖解放区近百个条例和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确保了解放区人民最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和良好的民主秩序,推动了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
八年抗战给苏皖解放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发展生产,必须开展一个更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才能奏效。1946年1月9日,华中分局发出《关于生产工作的指示》,号召全体党政军民学普遍开展生产运动。在华中分局的领导下,苏皖边区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条例、法令和指示,进一步把全体人民组织到党和政府的周围,把开发生产、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作为解放区民主建设的基础和起点来抓,一个规模空前的生产运动在各地迅速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辉煌的建树。
一是加强水利建设。苏皖边区政府负责统筹和组织实施京杭苏北运河、废黄河和淮河的工程,全地区共疏浚大、小河流97条,总长650余公里,受益面积达200万亩以上。
二是全力进行生产救灾。1945年由春入夏至1946年春,全地区旱、涝、蝗、雹灾害接踵而至,遭遇40年未遇的大灾情,受灾人口达700万以上,420万人断炊。华中分局强调“自力更生,自救救人,互助互济,发展生产”的救灾方针,并提出“募捐救急”、“生产救灾”、“平衡粮食”、“惩奸救灾”和“减租减息”等五项救灾办法。苏皖边区政府克服困难,拨出3.84亿元的救济粮款,接济灾民。
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长田丰
三是切实解决农业生产资金。苏皖边区政府通过发放农贷、救灾款和救灾公债,举办平粜,组织以工代赈等,把生产运动与群众惩奸、反霸、查减和增资运动结合起来,以斗争果实作为生产资金。1946年3月,苏皖边区政府发放农业贷款5000万元;华中银行第六分行共发放耕牛、肥料、种子、青苗等各种贷款930万元,粮食450万斤,发行公债券900万元,受益者8万余户;同时拨款11万元、棉花3万斤,扶助全区农村家庭纺织业。
四是迅速恢复交通运输。至1946年2月,全地区修复公路1000公里,以淮阴为中心,向北经沭阳与陇海铁路衔接;向东到阜宁、盐城公路,与通渝公路相连;向南可达高邮、邵伯;向西经泗县到津浦铁路干线。许多重要城镇之间都有班船通航。此外,还架设长途电话线1250余公里,全地区邮路长达3850余公里,以淮阴为中心,可与山东、晋冀鲁豫等解放区通邮。
五是积极扶助工商业。抗战胜利后,原在农村创办的企业纷纷迁至城市,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新四军第二师创办的新群烟草总公司日产“飞马牌”香烟3500余条,建华化学工厂总厂主要生产“灯塔牌”漂白粉,被伪军毁坏的清江面粉厂在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不久便恢复生产。1946年2月5日,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根据中央指示,按照“公私兼营”、“劳资两利”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扶助解放区工商业的发展。苏皖边区政府拨给六分区工商贷款2000万元,以扶持该区千余家公私营工厂的发展。为吸收民资,苏皖边区政府把部分公营工厂改为公私合营,华新烟草公司增资招股后,发展成为全地区第一个机械工厂;政府出面组织民办利丰棉业公司,招股集资3000万元,促进棉纺织业的发展;苏皖边区政府还积极扶助兴建一批化学工厂(生产牙粉、肥皂、油墨、墨水)、毛巾纱布厂、造纸厂、火柴厂、电池厂等日用品厂,逐步达到日用品自给。商业日趋繁荣,首府清江市在解放后的四个月中,商店和固定小摊发展到1457家,资本总额达540万元,平均月营业额为550余万元。清江市中和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存款、贷款、贴现、贸易、投资、运输、房地、仓库等业务,短短几个月,这个原来百业萧条的城市就变成生机盎然的城市。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战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五四指示》下达以后,华中分局立即召开会议,部署土改工作,要求各级党委消灭解放区内残存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解放出来,并在淮安县(今淮安区)石塘区鹅钱乡试点。
华中分局采取边实践、边总结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相继在第五、第六、第七、第一和第二行政区开展土改工作。书记邓子恢亲自总结淮安鹅钱乡的试点经验,对各地的土改分田斗争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从1946年6月开始,全区各地土改工作全面推开,经历了调查统计、斗争清算、分配处理、复查出榜、确定产权等五个步骤。各地遵照华中分局的指示精神,加紧没收和分配大汉奸土地,同时按照苏皖边区政府公布的标准,彻底实行减租减息,各地农民与地主清算旧帐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解放区的边缘地区,还鼓励农民以赎田买田等方式取得土地。
土改开始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即加紧部署向苏皖解放区进攻,在备战任务十分紧张繁忙的情况下,有些地方一度放松了土改工作。华中分局发现这一苗头后,立即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无论战争动员如何紧张,决不应放松土地改革”。指示下达后,各地加快土改进程,将土改与备战相结合,“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同时,华中分局还十分注意掌握党的政策,及时纠正“左”的或“右”的偏差,特别制定了严格保护中农利益、团结中农的相关政策,以使土地运动更加顺利地发展。到8月底,除淮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均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全地区有1500余万农民获得土地,占总人口的60%左右。成千上万的翻身农民获得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和参加自卫战争的积极性。这些翻身农民在“保田保家”的口号下踊跃参军支前,为坚持敌后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十分重视统一财政经济。1945年11月10日明确指示苏皖边区党政军:“必须严格执行分局统一财政的决定,克服过去分散游击时代财政不统一的现象。当此困难时期,财政必须首先解决前线的需要。”苏皖边区政府严格执行华中分局关于统一财政的决定,克服分散主义,厉行精简,增加生产。1945年12月,苏皖边区政府制定颁布了《苏皖边区政府各种款项统一收支程序》,对预决算、收入支出、金库等事项作了严格规定。1946年4月1日,华中分局发出《目前财政经济问题的决定》,就军务会的前途、供给待遇的改善、贯彻生产自给以及将来财政收入的估计与税源割分等问题作了重新布置和具体规定。
群众采取“丢豆子”的方法选举干部
一是统一货币。抗战期间,苏皖地区有抗币、伪币、法币等多种货币流通,为了促进解放区的商品物资流通,1945年8月1日,华中银行总行在盱眙张公铺正式成立,并开始发行统一的货币即华中币,与地方币(江淮币、盐阜币、淮南币和淮北币)等价流通。9月,华中银行总行迁至淮阴。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华中银行成为边区政府唯一的地方银行。接着,总行建立分支机构,并将各抗日根据地原有的地方银行改为华中银行分行。11月下旬,苏皖边区政府明令停用法币和白银,禁用伪币,制定了华中各解放区抗币与华中币兑换的办法。华中银行开展了面广量大的地方抗币的收兑业务,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苏皖解放区币制的统一工作,使华中币逐渐成为苏皖解放区市场的唯一流通货币。
华中银行总行办公楼
二是统一货物管理。在华中分局的统一领导下,1945年12月,苏皖边区政府制定了《出口货物管理暂行办法(草案)》、《货物内销管理暂行办法》、《货物管理总局进口货物分运办法》、《进出口及转口货物征税暂行章程》、《管理总局没收物品及罚金处理提货办法》、《货物管理局代购代卖代存代拨手续》等一系列法规条例。另外,在土地问题上,制定《土地租佃条例》。商业方面,制定了《公营商店暂行条例(草案)》、《关于颁布商标注册办法》、《关于管理茶馆、酒肆及各种热冷饮食店暂行规则》、《修正营业税暂行征收章程》。在工业方面,制定了《保护工厂劳动暂行条例》、《改善民生基本原则》。在金融方面,制定了《银行钱庄注册暂行条例》。
三是统一两淮盐务事业。两淮盐场约有300万亩,产量占全国的20%,销售区达8省之广,是解放区最大的资源宝地。1945年12月,苏皖边区政府设立两淮(淮南、淮北) 盐务管理总局,下设6个盐务局,并制定了统一盐税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原盐的生产与销售。1946年4月,边区政府颁布《淮盐生产管理条例》,实行运销自由的政策。为鼓励淮盐运销,边区政府还组织群众突击抢运,从淮海、盐阜、苏中等地调集运盐木船1500条之多,还组织盐城邻县的群众短途突击陆路抢运。仅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就运出原盐10万吨以上,盐税收入华中币1亿元以上。盐业的统一管理不仅解决了部分灾民的生活,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盐业收入仅次于工商贸易税,列居政府财政收入第二位。此外,苏皖解放区还制定粮税、盐税、契税、营业税、产销税、屠宰税及货物进出口税等多税种统一的税率和税法,对保护生产,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促进作用。
1946年3月18日至4月26日,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和华中军区联合召开有近900人参加的华中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后,苏皖解放区各类文化学术团体纷纷成立,文化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华中文化协会、文艺协会、新闻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自然科学协会、教育协会、诗歌协会、美术协会等团体汇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化、教育、新闻界人士,如冯定、孙冶方、范长江、阿英、李亚农、夏征农、恽逸群、黄源等。在他们的倡导下,这些协会开办讲座,举办展览,出版刊物,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华中版《新华日报》发行量最大,由范长江、恽逸群先后任社长兼总编辑,是华中分局的喉舌和有力的宣传工具。另外还有《江淮文化》、《生活》、《民主建设》、《华中少年》等著名刊物。
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46年夏,全地区已有近百所中等以上学校、1万所小学,教职工21.4万人,在校学生45万人,相当于抗战胜利时的3倍。华中建设大学以全新的教育方针和学风、较高的教学质量,吸引着解放区的干部和大江南北的青年,全国知名人士和学者、教授也应邀纷沓而至。这所“世界新型大学”堪与全国解放区张家口的华北大学、临沂的山东大学、邢台的北方大学相媲美,被誉为“新民主主义之花”。在两淮兴办的大专学校还有雪枫军政大学、苏皖教育学院、苏北工业专科学校、华中医科学校、华中医务职业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中畜牧兽医学校、财经干部学校等。苏皖边区政府制订了《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实施法》,有力地指导和保证了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顺利实施,在全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苏皖解放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它诞生于历史大转折时期,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区,在刚刚形成的苏皖解放区里,统一领导华中党、政、军的组织,贯彻执行党的七大的路线、方针,开创民主建设新局面,为争取和平民主和华中自卫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重要的核心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