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下我国居民购买力问题研究

2012-08-08 07:45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苏宗敏
中国商论 2012年1期
关键词:购买力比重居民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苏宗敏

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应该是2011年中国老百姓谈论最多的两个词汇。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事实上,目前人民币已经贬值,购买力大不如前。以高等教育、医疗等服务的购买力计算,今年的购买力只相当于五年前的几分之一。房地产市场上,据7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包括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在内,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总体房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6.4%,但恐怕正在经历房地产价格恐慌的人,都会对这一数据抱怀疑态度。今年6月份,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每500克新鲜去骨后腿肉平均价格为9.78元,比上月上涨12.3%。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近七成消费者预期今年物价还将继续上涨,因此,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连续下滑。如何在通货膨胀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保持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1 我国的通货压力持续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导致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而反应物价水平波动情况的最常用经济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CPI)。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图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公布的CPI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至2010年开始我国的物价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今年我国的CPI一直都在高位运行。

目前以至“十二五”前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输入性通货膨胀、国内要素成本上升、投资需求旺盛和货币流动性过剩三个方面因素的叠加,是目前乃至“十二五”前期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通货膨胀仍有可能维持较高水平。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外部价格传导、国内供给约束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国际石油价格在高位震荡,生物能源发展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较快增长加大了粮食需求,也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格局。加之国内土地资源总体有限,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工业用粮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农产品价格上行压力依然较大。其次,是通胀预期较高。央行的调查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价格预期指数逐季走高。

此外,美国众议院当地时间8月1日通过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避免美国政府出现违约。通过的法案内容包括提高美国债务上限至少2.1万亿美元,并在十年内削减赤字2.1万亿美元以上。专家认为,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我国虽然可以暂时解除美债违约警报。但美国再一次突破举债上限,意味着美元将继续面临贬值态势,将为全球和中国带来新一轮通胀压力。

2 居民购买力减弱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通货压力持续带来最显著的负面影响就是居民购买力大大减弱。当前,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生产大国,但并非消费大国;尽管有不少媒体报道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但中国的整体购买力仍然不强,消费仍显不足,中国经济的第一大驱动力仍然是投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因此,在分析与评估经济大势时,仍应客观看待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情况,尤其对居民购买力和消费能力,需要作出理性客观的分析。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使得全社会的财富缩水。它还会带来严重的财富再分配现象。通货膨胀还使固定资产增值,造福那些拥有许多固定资产的人,而普通工薪阶层却只能望洋兴叹。大部分人是受损的,尤其中低收入阶层是逃避不了的。由于中低收入群体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因而他们的生活受CPI上涨影响更大,通货膨胀会给中低收入家庭带来相当大的困扰。所以,通货膨胀是一种财富的逆分配。

中国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有相当大的低收入家庭,他们的收入并不随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如果通货膨胀的势头得不到控制,对这些家庭的打击将会很大。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调查显示,通胀忧虑已经向中等收入家庭扩散,有一半居民正在节衣缩食。有著名经济学家称,我国百货业5、6月份销售由快速增长变成巨跌,通胀持续恶化使得实际财富缩水,打击购买力从而使得百货销售增长暴跌。还有专家预期,刺激消费的很多政策也将到期,这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速。种种迹象表明,通胀如果得不到控制,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3 如何保持我国居民的购买力

居民购买力的强弱及其实现过程顺利与否,是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确定消费政策、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前提。因此,购买力水平反映了市场所能提供的能量和容量,关系到内需的大小与潜在能量,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前途。本文认为,目前解决我国居民整体购买力不足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改革收入分配格局,减少收入分配差距

中国改革正处于十字路口。近年来,劳动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上对不合理的高收入行业非常不满,普通老百姓的“被剥夺感”强烈,危及社会稳定;同时,劳动者收入偏低,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转型。

目前,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改变多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行业、区域等收入悬殊问题,如何解决劳动报酬严重偏低,防止财富向权力部门和垄断部门集中,是对决策者的严峻挑战。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临界点。如果再计入“灰色收入”,中国的收入差距则早已陷入了警戒区。目前中低收入家庭占我国居民的比重相当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些家庭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降低。

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损害经济增长的效率,也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空间,使中国巨大的潜在购买力难以充分释放。尽快改革我国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减少差距,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3.2 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收入分配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按最保守的口径,中国各种税收加上非税收入,各级政府拿走了GDP的三分之一还要多。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府收入比重过高,导致居民的税负过重,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非常缓慢。当前中国宏观税负并不低,“十二五”期间,不能再提高,应稳定税收占我国GDP的比重,稳定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时,合理调整财政收支的结构,让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缩小收入差距。

今年,政府推行了个人所得说的改革,受到了广大工薪阶层的广泛关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今后我国个税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2011年9月1日起施行。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500元后,全国的缴税人数将减少约6000万,另外,据《个税起征点提至3500,不同收入人群受益表》显示,扣除三险一金后收入从3500元到20000元的工薪阶层每月可减税105元至480元不等。在这个物价持续高位运行、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的时期,每月减少上百元的税金对于减轻广大工薪阶层的税负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是杯水车薪。在我国,居民的税负种类繁多,除了个人所得税之外,还有其他各种直接或间接税负。 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的税收中仅占7%,我国更多的税收是看不见的税收,隐蔽在商品价格之中。

有效的税制改革,应该大幅度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适当增加高收入群体的一些税负。

3.3 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2009年,我国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仅为11%,而2006年德国达到56.7%,法国达到42.1%,美国达到35.24%。在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对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给予了较为充足的照顾。

而我国,因为还不富裕,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只能保证维持基本的生存与温饱。支出高、保障低,加大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是较高的。200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在逐年增加,由2003年的人均476元增加到2009年的856元,增长了79.8%,2009年医疗保健的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98%。高价位的药品,高额的医疗服务费使居民家庭的医疗支出加大,看病已成为居民的沉重负担。此外,住房、教育等的高额支出,也大大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

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使不少居民购买力降低,不得不谨慎消费。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政府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中的积极作用,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3.4 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让工资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从我国居民的情况看,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数据显示:在城镇,工薪收入占家庭收入来源的比重达到70%;在农村,农民工工资收入占到农民工家庭收入的40%),长期以来,低工资、低收入状况直接导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低于人均GDP增速。1991~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既分别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10.4%)2.1和4.9个百分点,也分别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速(18%)9.7和13.1个百分点。

从全社会的资金流量来看,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和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长也慢于国民总收入增长,导致2000年以后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出现快速回落的现象。2000年以来,除了2001年和2007年两年劳动者报酬增速快于国民总收入外,其余6年劳动者报酬增速都慢于国民总收入。2000~2007年,居民财产净收入年均增长9.3%,低于同期国民总收入增长5.1个百分点。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长较慢导致其占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4.9%下降至2007年的4.1%。

居民收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也慢于国民总收入的增长,大大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已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建立工资随着CPI增加而提高的机制,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让工资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是保持我国居民购买力的重要手段。

[1]林兆木.“十二五”前期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N].人民日报,2011-08-03.

[2]吴婷,梁敏.全会力推收入分配改革,实质性举措有望尽快出台[N].上海证券报,2010-10-19.

[3]茂易.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M].中国统计,2002(03).

猜你喜欢
购买力比重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欧洲购买力人均降近800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谁是你的消费导师?
高台居民
商品房购买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