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岳峰/文
2011年,对于中国零售行业而言,真可谓是风起云涌,跌宕起伏,有零售商大刀阔斧的扩张,有经销商亏损的节节败退。有海外品牌的虎视眈眈,也有本土企业的壮大自强。有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也有着传统流通渠道的方兴未艾。
2011年中国零售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一如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最复杂、最艰难、最严峻。而且,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和下行给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会有较长时间的滞后效应。我们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回首去年,为您呈现去年中国零售行业年度三大关键词。
就最直接的影响而言,仅仅是持续通胀和成本上涨,就已经够零售企业在2011年喝一壶的了。
从企业内部来看,成本上涨,利润下滑已成定势。通货膨胀带给零售业不断增长的客单价的同时,也推高了经营成本。房租、人工费用的增长成为零售企业重负。与此同时,过度饱和的竞争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随着人力、房租成本的日益高涨和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零售业利润越来越微薄。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零售业利润率持续下滑,由2010年上半年的16.9%下降为2010年底的15.9%。这一情况将在明年继续恶化。
好在年底CPI的回落让人稍稍喘了口气。继10月CPI下行以来,11月CPI呈现加速下行的态势。11月CPI同比上涨4.2%,环比下降0.2%,为14个月以来的新低,较10月大幅下降1.3个百分点,跌幅为近3年来最高。不过,一些专家也认为,CPI并没有实际上的回落,而且真实的数据可能比公布的要高得多。
不管怎样,一个事实是:高通胀让零售业结束了受益温和通胀的两年好光景。持续高涨的CPI让零售企业离危情时刻愈来愈近。
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稳定增长后,零售业增速开始出现下滑。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亿元,同比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和3.7个百分点。
至少目前,销售增速略有下滑还不是最可怕的。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到位,很多机构都认为,2011年零售市场整体增速会与去年相当,在18%左右。
零售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是CPI长期高企导致的各项成本的大幅上涨,其中以租金和人工最为突出。据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显示,连锁企业续约房 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人工成本平均上涨 15%。
虽然2010年底,几乎所 有大型零售企业对2011年定调 的 主旋律都是加速扩张,包括大润发、百佳、正大集团、沃尔玛、吉之岛及华润万家等,都放言2011年将在华高速发展。但高通胀导致的成本陡增成为制约零售企业长期发展的拦路虎,并影响了企业的信心。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共同发布的《中国零售企业2010年财务状况研究报告》,零售企业对于未来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50%以上的企业认为赢利水平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成本上升迅速成为零售企业难以回避和亟待消化的重要问题,甚至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这也使得许多零售企业的扩张更为谨慎,门店数量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就在逐步放缓,2010年百强企业的店铺数量增幅9.8%,为2006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
尽管很多零售企业在2010年底对2011年的拓展计划放出豪言,但实际拓展却远没有口头高调。因为,光租金上涨就给零售企业的盈利带来巨大挑战。2011年,百佳、太平洋、永旺等企业就因物业租赁到期,租金上涨过高而不得不关闭某些门店。
成本的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还远不止这些。零供关系也深受其害。
这是因为,租金成本的持续上升给零售企业的利润形成了不小压力。虽然总体销售在逐年“增肥”,但利润却在逐渐被摊薄。
2011年零售企业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显示,超市企业的利润增速已经低于销售增速,利润有下滑趋势。其中,家乐福上半年净利润下滑49%,卜蜂莲花纯利跌95.6%,步步高毛利率下降0.32%。物美、联华等超市的毛利率虽然仍保持正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也明显减缓。
数据显示,2011年零售企业通过进场费、账期沉淀资金以及返点所得达到利润总额的1/4以 上。这让原本在近几年已有所缓和的零供矛盾又开始紧张。
各项通道费用的收取是双方争执的焦点。而成本上涨正是此轮零供关系紧张的主要推手。一方面是持续通胀导致各种原材料成本上涨,供应商需要提高销售价格来缓解压力,康师傅方便面半年内3次调价,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等生产巨头都纷纷涨价,中小供应商的价格压力就更可想而知。而零售企业由于竞争激烈,不希望提价导致低价形象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零售企业为了缓解自身的成本上涨压力,也将一些费用分摊给供应商。
据了解,大部分零售商在2011年里都对供应商的返点有所提高,个别零售商从扣点到各项收费达到了供应商在卖场销售总额的40%,这让一些供应商不堪重负。零供矛盾也就无法避免。与此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却在下跌。很多消费者都明显感觉到,以前100元能让购物车堆得满满的,现在只能买一小袋子东西了。央行在2011年一季度曾发布过一份报告称,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仅有14.2%倾向于“更多消费”,创下了1999年以来的12年最低值。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对2000多名居民的抽样调查也显示,有高达八成的居民预期2011全年当地物价“明显上涨”或“有所上涨”。高达63.9%的人表示有打算压缩日常消费支出。
这更让零售企业忧心忡忡,因为消费萎缩更为致命。而且,在依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之前,如果成本上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压力还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集中爆发。
在根据经济和政治风险、零售市场吸引力、零售市场饱和度、GDP涨幅与零售业涨幅差异等25个可变因素,对新兴国家零售业扩张吸引力进行排序的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中,今年中国排名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零售市场的高饱和度让人产生投资疲惫之感;另外,人口隐约的老龄化趋势,也会让有投资意愿的零售商增添一丝顾虑。
的确,中国零售业经过20年的发展,无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市场,都活跃着太多的外资与本土零售企业,这导致整个市场开始呈现饱和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且,虽然中国零售市场潜力巨大,但要在这个市场上成功,已经越来越困难,这一点,从百思买和易买得2011年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就可见一斑。
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零售市场整合兼并的趋势将一直持续,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增强毕竟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中国零售业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市场的饱和,而是资本的过分饱和。
近几年来,步步高、人人乐、深圳天虹、汇银家电、永辉超市、文峰大世界、宁波三江等传统零售企业的上市成功,让许多同行“眼红”,纷纷踏上资本的征途。
但问题是,2011年,资本市场已经频频对俏江南、净雅等连锁企业亮起红灯。证监会甚至发出预警,要求对连锁企业IPO进行特别审核,重点关注扩张风险,尤其是要关注为了资本运作而在近一年内门店异常增长的现象。
资本市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玩了。VC和PE前几年疯狂扎堆连锁行业,为了成功争夺目标企业,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及,但在连锁零售企业上市之路不再那么顺畅的时候,这场游戏很可能就要暂停了。况且,这几年下来,“第一茬果子”甚至说能快速开花结果的企业已经基本被VC/PE摘完。满怀期望奔跑在上市路上的数百家零售企业,95%以上的命运注定是要失败的。
2011年,除了零售商对资本运作的过分热情,行业外资本也在对零售业进行新一轮“扫荡”。有些资本对并购对象几乎不加任何选择,大小通吃,一家门店,甚至夫妻店、杂货店都不放过,也不管是否能够盈利、是否在未来有投资增值的空间,而且收购溢价高得离谱,这已经背离了零售的基本常识。
需要指出的是,资本的终极目标是套现和逐利,而不是为了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将“透支”零售业的未来前景,就如上市企业新股发行过高的市盈率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一样。
而且,过分追求资本运作为行业埋下了隐患。很多零售企业因此而失去了对实业的兴趣,纷纷转行商业地产或是其他行业。将零售业务出售给华润万家的江西洪客隆便是如此。零售业开始出现“泛地产化”现象。
然而,商业地产能拯救得了零售企业的未来吗?另外,在专业地产商一窝蜂地涌进商业地产领域后,零售企业还能在资源、资金、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有足够的优势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弃零售进军地产甚至想做商业地产的零售企业,实在是让人为其未来发展捏着一把汗。
2011年,零售业的发展曲折、负重前行,又似乎看到了五六年前浮躁的影子,这不得不让人担忧。行业亟待重新回归理性的轨道,立足市场,脚踏实地,做好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