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荣
(漳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早在2000年,江泽民就提出:党的思想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无所作为的,而是必不可少、大有作为的.同时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内容、形式、机制、手段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要不断的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而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又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要保证施教方和被教方达到平衡,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受.但是,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的重视施教活动,把教育者放在了主体地位,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了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思想政治接受教育进行一次探索.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和普遍的现象,也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包含了施教和受教两个方面,是教育者主动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观念、规范和技能的施教活动与受教育者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吸纳的接受活动的联结和统一.一般来说,现有教育才有接受,离开教育就谈不上接受;而没有接受,一切教育活动就成为无效劳动而失去意义.因此,研究接受活动,揭示接受规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内容,对改进教学,优化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鲜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动,就起本质而言,就是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来说,个体的思想品德现状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差距,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还是个体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都内在地、逻辑地包含着一个中介转化层次,这个中介转化层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接受是实现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中介,是实现观念到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活动只是引发受教育者觉悟、促进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外在条件,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教育,并将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接受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活动对象上看,认识活动的对象必将宽泛,自然、社会、人自身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都可以进入认识领域,成为认识的对象.而接受活动的对象则主要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各种思想文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是一种在认识过程.(2)从活动目的看,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探索未知领域,获得规律性知识,它包括真理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体现的是一种认识关系.而接受活动的直接目的则是运用对这些认识成果的再认识成果,指导自己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实践关系.(3)从活动本质看,认识活动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包括对客观真理性知识的反映和主观价值性知识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现象,即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包含了实践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其他领域中的接受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之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从本质上看,是接受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追求更好的社会价值和人生境界的需求,而对教育传递的思想道德文化信息的则取、接受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教育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的关系,不是消极地、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接受,所以,这个过程具有鲜明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不是一种自发的活动,而始终是在教育的引导和影响下进行的.一个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展开,除了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接受前提以外,还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目的性和接受主体素质的提高.教育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都是经过筛选的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带有鲜明导向性的信息.同时,这些教育信息也也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被接受,而是以其自身蕴含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感召力参与接受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特性进行改善与提升,以适应优秀的、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客体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具有主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具有鲜明的价值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活动,在接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主体的价值判断、需求目的、情感意志等,其接受活动的结果最终是主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这一过程充满了价值性.
从接受学角度看,对精神客体的接受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如对科学命题、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等的接受;二是对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第二个方面,及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其主要目的是是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某种理想和信念.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实现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及利益,其实质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一个不断深化、充满矛盾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信息的接受是较浅层次的接受,对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的系统接受属于较深层次的接受.当人们从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对社会政治、道德观念的体验而形成信念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就达到深层次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过程,而且与社会文化信息背景密切相关,并受人们社会交往实践的支配,是多种因素与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必然充满着复杂性和艰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不仅是一个认知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活实践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只能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同样离不开实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一大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与德育接受过程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要经历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这样几个环节.
反映是指接受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以其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做出的反应.
选择是接受主体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依据主观的或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进入认识领域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确定取舍的态度,容纳或排斥教育信息的过程.经过反映与选择进入认识场的思想信息,大脑还要进行加工,使之与原有思想品德结构发生对接,这个过程就是整合.
内化是接受主体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活动,对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点进行检验,使之最终能指导主体的社会行为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意识的积淀过程.一般说来,内化完成后,就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意识,接受过程也就完成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不能仅仅停留在丽江认同的水平上,内化必然要最终必须由能动的主体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即外化.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斗争和思维整合的复杂过程.一般而言,都要经过上述几个环节.有些思想观念的接受肯能还要在相邻或相间的认识环节反复运行后才能继续向前推进.从宏观上讲,人们对外来教育必须经过认识——实践——在认识——再实践这样的过程,才能最终实习意义上的接受、内化和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白纸上作画,接受主体在接受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学习经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行为倾向.这些都是影响接受的前提.这些也影响其接受教育的初始态度,以及对教育的选择性和接受教育的深刻程度.
接受能力从本质上说,是接受主体对教育及社会传导的思想文化信息的接纳、加工和决策能力的总称,是接受主体思想自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主观条件.人的思想并不是一块没有印记的白纸,而是具有内在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能动的系统.人是有思想的,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想不断的复杂,接受信息要经过大脑的加工然后进行取舍.而不同的文化水平、经验的学生气接受能力也不同.
接受差异指的是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接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传播学受众理论中的个体差异论揭示了不同个体对大众传媒信息的不同反映.这也就说,受众的心理背景都是独特的,以各自独特的心理背景去接受大致相同的信息,就必然导致对信息不同的理解和接受.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不仅个体独特的心理背景会导致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的原则性差异,而且他们新浪背景中不同因素的差异,也会对教育的接受产生不同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障碍主要来自接受者自身或来自接受者之外.前者可称为接受教育的内障碍,后者可称为接受教育的外障碍.从接受者自身来看,其接受教育的障碍还可以分为若干类型,如价值取向障碍,知识信息障碍、思维定势障碍、情绪情感障碍以及人格障碍等.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优化才能实现.
〔1〕黄世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J].求实,2001(5).
〔2〕冯颖.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04(02).
〔3〕黄世虎,赵建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
〔4〕千保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成因分析[J].魅力中国,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