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颖 尚艳芳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原洛阳市卫生学校),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在临床完成静脉输液的操作过程中形成的药物的耗损问题,是一个不太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1983年《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首载了林玲的《注射器死腔的重要性》一文后,护理领域的前辈们陆续对残余药量在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对药物剂量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否定,也提出了更科学的观点。
临床药物的损失主要包括:注射器的死腔容积、药物在注射器中的黏附量、药物稀释后的增容量以及残留在小药瓶中的药量、静脉注射后输液瓶中的余药、输液管中的余药。
1.1 注射器死腔容积的测定 注射器的死腔体积指完全推药后残留在注射器和针头内的药液体积。注射时这段空腔中的药液不易排出,而滞留在空腔中,从而形成了注射器的死腔。1985年高建宏采用随机取样法,用1ml及2ml注射器作为测定注射器,选用国产边头式不磨砂硬质注射器1、2、5、10、20、50、100ml各10支作为实验注射器。用实验注射器吸取标定体积的液体,常规排气后用测定注射器测定完全推完后的残余量,对无效腔容积进行了测定。该实验结果指出:各种规格的注射器均存在无效腔,且随着注射器标定体积的增大,死腔也相应增大,常规排气法不能将死腔内液体从注射器排出。并且他在文中还指出无效腔对皮试液以及体积小的药物有重要的影响,同1支注射器同时抽吸两种药物,死腔的存在使两种药物比例失调。这样也就影响了医嘱的正确执行,造成一些药物的浪费。在文中他提出使用留一气泡的方法排气后推药。这样注射可以通过气泡置换无效腔的量,从而保证药物入量的准确性。后来有人对他的实验提出质疑,指出:他忽略了注射后残余药量中的黏附量,稀释粉剂药物增容量的存在同样是影响药物准确注入的因素。本身用作测定的器械存在失误,且与实验用注射器非同一厂家生产的,使得测量数值参差不一,而且用10支注射器的取样法使采样面略显窄了,造成的误差相对增大,指出注射器标定量中根本未计如无效腔部分,注射药物一律采取留一气泡法的提法不合理[1]。随后的一些人的研究均证明了:注射器的死腔容积是随着注射器容积增大而逐渐增大的。施亦文的《要重视注射器死腔问题》一文中指出这种关系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98。他对注射器及针头的无效腔的研究结果指出:配用4.5~6号针头死腔容积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7号、9号针头与其他针头相比死腔明显增大(P<0.01)。因此在不妨碍使用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型号小的注射器以减少无效腔的量。
1.2 黏附量的测定[2]对此的测定采用了同位素125I测定法和重量法。125I同位素测定法:用30支2ml注射器逐支剪去套筒上端边缘,以能进入仪器边缘为准,测得每样本注射器黏附量均值为0.059ml。重量法:取1、2、5、10ml干燥注射器各30支,标号,用精密天平称重,逐支抽取该注射器标定量的蒸馏水然后推空。去死腔量后再次称重。此重量减去干燥时的重量,即得黏附量。蒸馏水标定1ml=1g。所得均值见表1。得出结论表述如下:死腔容积越大(型号大的注射器及针头)残余量则多。反之则少,黏附量的峰值出现在抽拉第4次时,前3次依次递增,4次后持平。
表1 重量法所得黏附量
1.3 粉剂药物稀释后增容的测定[2]粉剂药物稀释后,容积均较所用溶剂多,例如用20万U青霉素加20ml注射用水,增容均值为0.17ml,每克链霉素增容均值为0.47ml,其他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的容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容。
1.4 瓶内残留量的测定 袁国莲对此问题的研究是以先锋Ⅴ为例的。一般临床上成人每天用量在5~6g。一般包装剂量为0.5g/瓶。由于小药瓶密封口的橡皮塞存在沟曲,抽药时针头无法达到造成客观残留。并且护士的责任心不强也会造成瓶内残留。他对先锋Ⅴ经生理盐水稀释吸净后空瓶内所余的常规残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瓶平均残留量为26.89mg,平均残余百分比为5.38%[3]。那么这样的话按平均每位患者用5g(10支)计算,那么残余量约为268.9mg。再加上每位操作者责任心与技能的差距,药物溶解的不充分,那么患者实际用药量与医嘱用量差距更大。
1.5 瓶内残留量的测定 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逐只抽取静脉注射刚结束的输液瓶、输液管中残余药量。结果表明一次性输液管(长春康泰医疗用品厂产)残余液均值为8ml,输液瓶残余药液均值为10ml,每次输液后残余药量为(18±1.5)ml。以1ml/4gtt,每分钟滴60gtt计算,残余的药液18ml,还可以继续滴3min[1]。以500ml生理盐水溶解先锋Ⅴ5g为标准,溶液中的浓度是10mg/ml,则残余先锋Ⅴ均值为180mg。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药物的损耗,假设1个人每天用5g先锋,则会产生26.89mg×10+180mg=448.9mg的耗损。除此之外,其中还未计入注射器死腔黏附量以及粉剂稀释后增容的量造成的残余。记入后与医嘱用量存在的差距更大。
残余药量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用药的准确性,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残余,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2.1 减少死腔及黏附量
2.1.1 在需稀释药物时,应选择适宜型号的注射器及针头。在注射少量药液时,尽量选择较小的注射器及针头。操作过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抽拉次数,以减少无效腔量及黏附量。
2.1.2 注射水剂药物,抽取医嘱量即可,因为死腔量未计入标定量中,无效腔中存在的药液注射后仍残留在无效腔中,注入量刚好为医嘱量,不必预留一气泡。如果预留则使注入量成为医嘱量加无效腔量,使药物用量增大了。而在使用需溶解后再进行配制的药物时,可采取这种预留气泡法,来达到减少死腔量的目的。
2.2 减少瓶内残余量
2.2.1 医生在给药时应考虑到残留量对用药剂量准确性的影响,生产厂家应提供平均残留的数值,以利于医师按平均残留计算应给药量,从而达到实际治疗剂量和治疗效果。
2.2.2 袁国莲的实验还表明:注入溶解剂越多,药物浓度越少,残留浓度也越小(平均残留液为0.2~0.4ml)[3]所以操作过程中不能将混有药物的溶液当作溶解剂,并且为了减少残留,应增加注入溶解剂的量及次数。
2.3 减少输液残余 为减少输液残余,可采取在只剩少量液体时将输液器与输液吊瓶连接处的针头向外拔至只剩针尖斜面在瓶塞口处的方法,使瓶内液体尽量完全进入输液器后,再更换液体。拔针时,可提高液面高度,使输液器管中液体尽量进入患者静脉再拔针,以减少残余。输贵药时,可在输贵药前、后输入等渗盐水或糖水再拔针,以减少药液耗损。
输液中残余量是一个并不引起人们特别重视的问题,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影响药物剂量的准确性,笔者通常都是按药物百分之百进入体内来计算实际用药量的,但显然客观上这样是不正确的。故应该认识到药物耗损重要性。虽然有些因素不能改变,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及改进技术来尽量减少残余。但是关于药物耗损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解决。
[1]王桂清.注射后残余药量的测定及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0.
[2]王桂清.注射器残余药量及药物膨胀增容的测定〔J〕.护士进修杂志,1992,7(4):20.
[3]袁国莲.头孢唑啉钠瓶内残留量测定〔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