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乡蹲点调研日记

2012-08-02 08:10傅炎康
浙江经济 2012年7期
关键词:山乡衢州市调研

□文/傅炎康

(作者为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

根据衢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于3月13日上午驱车100多公里入驻开化县林山乡,通过座谈会、走访农户、实地踏堪等形式,对林山乡禄源、外徐、琅川、梅岭等几个村的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开展了调研活动。按照《“进千村走万户”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当好“宣传员”、“调研员”、“调解员”、“服务员”、“督查员”五个员的要求,围绕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两地三城”、“两个崛起”的目标,思考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思路。

基本现状

下了一个多月的雨,今天竟突然放了晴,一路上,收入眼帘的尽是青山绿水,春天的山烟云连绵,烟云起时,心中就有了一种欢欣。百公里的路,从高速到乡道、从城市到乡村,几十次峰回路转,都是水泥路,竟然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年轻的乡书记精干而老练,几分寒暄后,我们就直奔主题,开始了座谈。

林山乡位于开化东部,距城18公里,北接杭州建德,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人口18251人,人均耕地0.4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区虽偏,但人杰地灵,森林茂密,风光秀丽,还是省级革命老区,是奥运冠军占旭刚家乡,由于规划为禁止开发区,乡里没有工业布局,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其次就是以茶叶、蚕茧、食用菌等农产品销售,去年人均收入6026元。

在随后的村里走访农户过程中,感慨颇多,如今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显著成效,硬件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大大改善,通乡公路及村级“康庄公路”全部硬化,通讯信息、广电网络实现了村村通,村里的环境卫生、绿化、亮化工程也让人耳目一新。

图/金川

远处的青山、门前的绿水、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村民们生活看上去甚为舒心。但也有不少村民提出了不少新想法,归纳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有新需求,更注重公益性、长远性、安全性建设;二是想拓宽生产空间,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想掌握就业信息,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四是想创办村办企业,实现就近就业;五是想利用土地资源积累创业资金。

差距分析

调研发现,村里农民的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一是人均实际承包地不均等。第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大稳定、小调整”政策,村里根据农户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情况,每年进行承包田小调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强调“大稳定”,村里不好进行小调整,加之全乡属于典型的山区,人均耕地仅0.4亩,农户承包林地、山地不均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全乡有近30%的农户没有及时调整承包地,其中4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是因承包地面积少造成的。

二是经营方式和水平拉大收入差距。分散式的承包山地和林地不利于规模化经营,产品单一,包装简单,生产成本比较高,销售渠道不畅,缺乏价格竞争力。

三是疾病导致相对贫困。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健康意识淡薄,致使“小病变大病、急性变慢性”,由此“因病致贫”。村民老童今年54岁,患有慢性气管炎、心肺扩张,其妻子残疾,一年收入不到4000元,还要负责小女儿每年1000多元的学杂费,日子十分清苦。

四是人情消费。全村用于娶嫁生死等消费每人每年平均800元,而这对于原本收入就不高的村民来说不堪重负,村民们对此既无奈又无对策。

增收之路

林山乡农民收益十分单一,没有成片的竹林,没有大片的土地,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或者销售零星的农产品,致富之路漫长。

农民增收的出路在哪?调研中,我时时思考这个问题,和农民朋友主要是谈心、沟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既算眼前帐,又算长远帐,希望他们能保护环境,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创造条件,实现致富。和村干部主要是谈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新对策,要树立项目的观念,依靠项目谋发展,依靠大项目谋出路。我觉得,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过程中,农民数量逐步减少,生产资料得到集中流转,然后就是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这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终极之路”。目前已有不少成功典型。

这次调研中,得知有一名村支委还是一位实业家,现正着手谋划一个以养殖、种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项目,去现场看了初具规模的“泉水鱼”养殖基地。据说,这个基地就是整合了农民零散的土地资源,以让农民参股的形式,依靠外来资金投资,收益归属村集体经济的项目,农民可以根据当年粮食价格及收益比例进行分红,因此十分支持,这就是典型的依靠乡村“能人”,以大项目带动农民增收的好办法。我思考该项目如果前期进展顺利,也可以以旅游文化项目进行包装,请求省里予以支持。

和乡干部重点是交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项目策划、项目争取等。林山乡的发展必须要靠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支撑,进一步挖掘资源优势,将其变为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创新优势,按社会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需求做好全乡的发展规划。要把全乡放在全市乃至四省边际的背景下谋划项目,站在杭新景高速公路开通后集聚外来人口的能力上谋划项目。要着眼全局,把重点放在发展全村集体经济上,做到以富村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要重点帮助解决制约全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项目,解决农村增收渠道单一问题。

要加大对农户尤其是低收入种养散户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指导,切实解决农民小额生产成本,扶持扩大再生产。要把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结合起来,走农业企业化之路。要拓宽农业发展新思路。要把解决低收入农民急需问题和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走制度帮扶之路。做到急缓结合,远近结合,送钱送物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对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低收入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在目标期内先降低低收入人群的比例;针对不同的致贫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帮扶,区别对待,因人而宜。

针对该乡的实际,回单位后,我又与相关领导进行了沟通和协商,研究如何发挥职能优势进一步为乡里办点实事。初步打算是组织投资处、产业处、规划处、重点办、服务业办等处室人员再赴林山乡进行全面调研,重点是帮助开展乡发展规划思路,指导开展具体的项目谋划和包装,同时关注国家和省对农村项目支持的政策,有针对性的提前做好前期工作,及时组织项目申报。

背景链接:

进村入企,服务基层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要求扎实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衢州市委、市政府日前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市、县、乡三级联动,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农户进行走访调研,组织千名机关干部参加,实地走访千家企业,切实帮扶企业、解决难题。衢州市兴起了干部深入基层、为企办事、改进作风的热潮,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两深入”,行政村和农户家庭“两覆盖”,转变作风、转变观念“两转变”。

在该项活动中,衢州市发改委结合省发改委“双重”活动,由委主要负责人牵头,专门制定了进村入企具体方案,原则上要求委领导要深入1-2个村、联系4-5家企业,一般干部要进几户进行走访,要求扎实作风,切实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此背景下,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傅炎康亲自带队深入到偏远的开化县林山乡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以上蹲点日记。

猜你喜欢
山乡衢州市调研
《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1949~2019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中国画《山乡春早》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