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2-08-02 08:51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超声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8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

何 梅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超声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脑梗死的重要因素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变累及大、中动脉内膜,造成内膜粗糙〔1〕,渐而形成斑块。当斑块突入管腔时,因富含脂质或管壁应力增大,会致使斑块发生破裂,脂质与胶原纤维暴露,从而使得血小板激活,启动凝血反应造成血栓〔2〕。所以,颈动脉斑块的监测对预防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本研究拟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病变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120例符合标准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纳入高血压组60例,男 38例,女 22例,年龄 52~85〔平均(67.14±13.62)〕岁,其中单纯收缩压增高(ISH)组、单纯舒张压增高(IDH)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BSDH)组各20例;非高血压组60例,男 37例,女 21例,年龄 52~85〔平均(66.98±13.28)〕岁,为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诊断〔3〕:①急性起病;②有颈内动脉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持续1 d以上;③发病3 d内行头颅CT检查,显示颅内梗死病灶;④排除心房纤颤、心肌梗死及风心病等引起的心源性栓塞所致的脑卒中。

1.2 颈动脉硬化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采用Agilent 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由超声科专业医师操作,线阵探头频率5.0~10.0 MHZ,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则将颈部充分暴露,常规探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外动脉(ECA)〔4〕。测量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Volume)、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PSV/EDV六个血流参数。取左右两侧血管指标的平均值。记录并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部位、数量等〔5〕。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标准〔6〕:①IMT小于0.8 mm为正常,IMT大于1 mm为内膜增厚,IMT大于1.2 mm为斑块形成;②斑块质地为低回声隆起性斑块,内部可有或无回声,软斑者表面粗糙不平,硬斑者强回声表面光滑;③溃疡斑者为混合性回声斑块,有“壁龛”样影像,表面不光滑。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非高血压组和各型高血压组的血压、内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比较 各型高血压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内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与非高血压组;ISH在高血压组IMT及斑块检出率最高。见表1。

2.2 非高血压组和各型高血压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比,PI、RI均增高,PSV、EDV均降低,血流量降低。各型高血压组间各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特点见表2。

2.3 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在左右颈内动脉IMT的结果比较两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左右颈内动脉IM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非高血压组和各型高血压组的血压、内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比较(±s)

表1 非高血压组和各型高血压组的血压、内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比较(±s)

各型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1)P<0.05;单纯收缩压组与各型高血压组之间比较:2)P<0.05;下表同

组别 n 血压(mmHg) CCA-IMT(cm) BIMT(cm) 斑块检出率(%)非高血压组 60 111±9.9/83±7.3 0.076±0.018 0.087±0.018 20.0 ISH 20 156±10.9/86±6.6 0.095±0.0181)2) 0.097±0.0281)2) 70.01)2)IDH 20 131±5.7/101±6.7 0.081±0.0281) 0.095±0.0291) 45.01)BSDH 20 146±7.9/96±8.7 0.087±0.0161) 0.093±0.0231) 50.01)

表2 非高血压组和各型高血压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s)

表2 非高血压组和各型高血压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s)

?

表3 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在左右IMT彩色超声结果比较(mm,±s,n=60)

表3 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在左右IMT彩色超声结果比较(mm,±s,n=60)

?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左右,其临床表现因缺血程度与部位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中老年患者白天会突然感觉四肢无力或半身麻木,因其在很短的时间内症状会突然消失,易反复,故临床上将其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8〕。临床上有两大组症状,就是颈内动脉系统脑缺血发作和椎基底动脉脑缺血发作。大脑中动脉缺血表现为半身无力或麻木甚至瘫痪,单眼失明,精神障碍,身体左侧病变还可有失语;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耳鸣、眼睑下垂、发音不清、吞咽困难、身体两侧交替出现偏瘫、视幻觉等。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极为危险的先兆〔9〕。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为脑血栓的形成,它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液中一些有形成分如血小板黏附、聚集在硬化斑的周围,聚集在一起的血小板可以释放一些化学物质,促进血液凝固,使血管壁上的凝块逐渐增大,最后完全阻塞血管使血流中断。故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甚为常见,且存在着血小板功能异常,故多发生脑血栓形成〔4〕。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为局限性单发也可能多发,好发于BIF至颈内、外动脉起始段2 cm内,颈动脉窦侧壁是最好发部位,很少单独发生于ICA远段。斑块好发部位与血管解剖因素造成的血流紊乱及其剪切力累及部位有关〔10〕。在全身动脉系统中,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最容易观察,超声是评价颈动脉斑块方便、无创的方法。本文结果反映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ICA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各具特色,能对老年脑血管病变的预防监测具有指导作用。

1 张建平,夏耀林,胡志耕,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62-4.

2 武莉丽,王 炜,张彦茹,等.老年急性白血病血小板重度减少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6):2365-6.

3 毛 讯,徐晓榕.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hs-CRP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148-9.

4 王文科,马新燕.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15-7.

5 秦 鼎,李丰升,陈俊红.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02-4.

6 张志伟,刘 泰.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36-7.

7 梁 萍,胡长林,冉海涛,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6):2027-9.

8 孟 焱,张 丹,翟 林,等.超声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0):681-3.

9 朱 晔,王少峰,程晓玲.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6):1268-9.

10 王晓艳,王春雷,唐 浩.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2010;30(10):92-3.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运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常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