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亟待革命性变革

2012-08-02 01:22贾敬敦张玉玺张鹏毅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流通基础设施农产品

■贾敬敦 张玉玺 张鹏毅

在农民生产和市民消费的中间区域,是一块国民经济的黑暗大陆,可称为农产品流通行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行驶在快速发展轨道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生产、消费、外贸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农产品流通行业问题频出,跟不上急剧变革,滞后于关联行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是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交换,表面上从农民卖出开始,经过系列环节到达市民买入,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实际上它连接着消费,涵盖了生产,建立起国民经济的联系,伴随着历史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时候从国民经济的末端走向先导了。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的总体规模大约在10万亿元。

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滞后

我国农产品市场形成30年来,生产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农产品流通滞后妨碍了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生产领域农产品极大丰富,伴随的是生产缺乏市场引导,农民卖难问题时有发生。一方面,2010年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商品量约为16亿吨,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不含瓜类)、菜、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果蔬人均占有量达51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另一方面,卖难问题在规模化爆发引起了社会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矛盾,导致小规模的、个别的卖难是常态存在的。卖难很多时候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运输不畅。

第二,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伴随的是农产品损耗严重、附加值低下。一方面,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小麦、棉花、花生、油菜籽、甘蔗、甜菜、苹果、柑桔和牛奶等品种区域产量前十位占比合计均超过总量的80%;另一方面,农产品损耗严重、附加值低下。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亿~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而马铃薯单一品种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400万吨,马铃薯约16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

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增长,伴随的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转移困难。一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48.43万户,2010年国内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国内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35%、82%和28%。另一方面,2010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在5919元收入构成中,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35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达到1.57亿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到2006年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9.5万个;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可以看出,农产品生产行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纯粹生产行业能够解决的,必须通过流通行业的发展才能解决。农业生产的变革,对农产品流通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在不断提高,伴随着对食品质量丧失信心、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由此可见,尽管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消费者并没有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与之相反,农产品价格上升,而质量下降等系列的问题,这已经不是某个环节的问题,而是必须协同流通行业和生产行业共同解决。

农产品流通关系我国农业安全

在流通行业中,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要经过的组织系列就是流通渠道。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产业竞争力,亟需保护农产品流通产业。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悄然布局我国农业产业,试图建立“从源头到超市及餐桌”的强大流通渠道体系,并谋求对农产品的“定价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粮油领域。我国大豆产业和食用油市场已经全面失陷、丧失定价权。在2004年的时候,美国农业部和华尔街联合发动的一场大豆金融战,结果就是我们现在每天食用的油都要看华尔街的脸色行事,它看你不顺眼就抬高价格,你就得多付钱。四大跨国粮商早已经在实施他们的中国粮食战略布局。四大粮商下属的众多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大量收购基层粮仓,设立粮食收储企业,直至参与粮食种植。有专家担心:“在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价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

其二,生鲜农产品领域。高盛养猪、软银喝奶、黑石卖菜等,越来越多的外资“围剿”中国农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也验证了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的说法,“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近年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并购逐渐成为投资领域的热点。2009年,“黑石牵头6亿美元砸向寿光”消息使得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购问题走进人们视野,随着“黑石”在寿光的退出,跨国资本的各种分公司和代理人在更大范围内纷纷登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收购愈演愈烈。外资为了控制蔬菜产业链,做足了工作。外资超市大举进入中国,家乐福、沃尔玛在中国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定价能力,这是从终端上的控制。而从农田到超市,这一段蔬菜运输所经过的中间商构成的一长串链条,也正在被外商控制。所以,外商具有定价权,对菜农的蔬菜以极低价收购,再以极高的价格在超市进行出售。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产业链中最关键的批发交易环节,如果没有适当的产业监控,一旦被外资控股,存在很大的产业风险。

其三,农资领域。外资加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布局。在寿光,农业俨然已成跨国公司眼中的金矿,无论种子、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还是流通市场,都受到国际资本强有力的渗透。据统计,寿光蔬菜大棚农膜被国外品牌占据了60%以上、国外农药抢占了30%以上的市场。以种子市场为例,外资已经占领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和80%以上利润,正大举进军棉花、大豆等大田农作物种子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末,孟山都、先锋等35家跨国种业巨头进入中国,我国一些种子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已纷纷被外资并购。国内排名前10位的种业公司中,隆平高科、敦煌种业、登海种业、山西屯玉等频现外资“身影”,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利马格兰等国际种业巨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潜伏”。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种业的市场集中度低,整体实力十分薄弱。

其四,外资进入农业的分工合作及危害。2006年8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的大字标题就是:“中国大豆被外资垄断,造福美国农民”,如果整个中国粮食市场被外资控制呢?当初苏联那么一个庞然大物都被美国用小小的粮食武器打垮了,那还仅仅是通过苏联社会之外的世界粮食价格变化的间接打击,而对中国这种从里到外的粮食控制,将会完全掐住13亿中国人民的脖子。事实证明,由于中国对农产品需求量大,外资一旦进入该领域,美国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中国的通货膨胀,将CPI指数推到令人恐怖的高度。在CPI指数里,猪肉占比很重,猪肉等农产品价格暴涨,推高CPI,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有分析认为,食用油涨价只是一个开始,在此之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将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价格波动。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外资布局农业产业的核心领域在流通产业,因为谁掌握了流通渠道谁就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和消费者,我国农产品的定价权正在流失,农产品流通产业亟需保护。

农产品流通呼唤明确的产业政策

农产品流通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据估算,2010年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商品量约为16亿吨(不计木材),较2005年增长29.6%,高出同期总产量增速12.3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物流及采购联合会报告,2010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78%;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672个,成交总额1.61万亿元,其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979个,成交额1.39万亿元;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有693个,成交额0.22万亿元。同年,我国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万家左右,与农产品零售相关的超市连锁总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568家,门店数量4.0113万家,商品销售总额5893.96亿元。

农产品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的产业,要继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需要流通方式和流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有三大关联条件:一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资本积累率;二是建立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增长的主导行业,采用行业不平衡发展的战略;三是实行制度的、社会的、政治的产业管理革命。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一个明确的产业政策,这不仅是化解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诸多矛盾的治本之举,也是农产品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现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产业规制模式不断发展变化,市场越来越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政府的以部门行政指令为代表的直接规制越来越少,正在向以产业政策和法律为代表的间接规制成为主流。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政策的选择是规制的关键。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管理落后、规模分散、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国际竞争力,落后于国民经济各关联产业,属于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幼稚产业,同时它又是国民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所以总体应该采取赶超型的战略产业扶持政策。在产业结构政策上,相对于其他子行业,农产品流通生产性服务行业着眼于未来的产业优势,直接服务于农产品流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三是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在主导产业部门选择上,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确立“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三节点模式”的产业结构目标框架,这里的“三节点”是指“零售店——配送中心——包装场”三个节点。其次,在产业组织政策选择上,1000多万户个体户的产业组织基本现实,决定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组织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产业组织创新必须从1000多万个体户的企业化开始,实施流通领域大集团战略,培育和发展10家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骨干和依托,从而形成产业适度竞争、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产业组织形式。在产业布局上,需要政府为主导,充分考虑地缘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流通行业内部现存的地方保护主义、产业结构趋同、官产学密切联系、资金应用的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强化行业规划、行业沟通与行业服务,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水平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有所作为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损耗大一直饱受诟病。这一问题的症结,正是一直以来政府对于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对农产品流通行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是造成我国许多个体户经营了20多年仍然没有发展成专业化流通企业的根本原因。

借鉴国际经验,不论是在日本、韩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都基本上是属于国家公共财政投资领域,全部或大部由政府出面投资建设。如法国政府每年用占农业补贴25%的财政拨款对改善农产品运输、储备、加工及销售的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补贴,此项补贴,在一些设施较差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30%~50%。韩国政府在1992~1997年间,实施了《改善农林渔业政策》,以政府无偿援助为主,投融资417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的4000亿人民币),其中用于兴建农产品流通和加工设施的资金占到13.2%;1999~2002年又启动了《农林渔业发展计划》,投融资377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等流通设施的建设。英国、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把大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商贸物流设施,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列入每年政府基建项目,主体部分由政府投资建设。美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已将广域共用性商业信息网络纳入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由政府投资建设。

反观之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属于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所有,其投资建设全部由政府承担。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由于生产和流通规模迅速扩大,政府加大了对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但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全面“转制”,未转制的也实行了政企分开,政府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减少,原来具有公益职能的国合商业流通基础设施,也多数转为企业的盈利性商业设施。因此,自1992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靠民间资本商业化投资,并未有效纳入公共财政投资领域,专门用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如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农资金达到2.5万亿元,业内人士质疑其中对农村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10%。2012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估计近3万亿元,业内人士认为把其中50%投资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在当前的情况下是合理的。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中,专门用于城市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资金更加有限。

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的过度商业化倾向,造成多数基础设施在税费、公用事业收费和土地使用费上缺乏政策优惠,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远远滞后。如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2005年调查资料显示,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的总成本高达70%。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首要一点是统一认识,即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公益性的项目,要矫正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过度市场化的倾向。一是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设置专门的金融机构扶持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明确农产品流通设施占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具体比例;三是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完成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的方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产品流通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领域,鼓励社会资金多渠道投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产业规律研究,制定全国性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制定扶持规模经济、扶持中小企业、扶持产业中介组织、流通网点规划、反垄断、保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权利等法律、法规,制定中介组织服务与规范制度;五是加大对流通主体的帮扶力度,如提供财政援助,对流通从业人员实施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培育和发展10家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等。

猜你喜欢
流通基础设施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