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农产品流通状况及特点分析

2012-08-02 00:52周伟李想濮晓鹏张剑波王江坤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农贸市场成交额农产品

■周伟 李想 濮晓鹏 张剑波 王江坤

农产品流通产业是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农产品运销、批发、零售、国际贸易和流通服务的复合型产业。“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农产品流通总量也呈快速增长态势。本文特针对2011年我国农产品流通状况的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对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一)农产品运销业发展状况

农产品运销是指产品自离开生产领域以后在到达消费领域过程中所发生的除交易外的全部经济活动。

1.农产品物流比重小,物流成本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了物流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达158.4万亿元,过去十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值稳步增长,但相对于其他物流业态,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产品供需的要求。2010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为2.2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增长幅度较小,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仅为1.78%,较十年前下降3.49个百分点。

我国物流成本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社会物流总效益逐年好转,2011年社会物流成本占物流总额的比重降至5.3%,较2001年下降5.2个百分点。但我国社会物流业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物流总费用依然较高,同比增速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达到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占GDP的比重为17.8%。2001~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名义)增长了3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会议上称,我国物流成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倍(见图1)。我国社会物流成本高主要是因为物流体系不完善,与美国相比,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仅为美国的50%左右,铁路营业总里程也仅为美国的60%左右,载货车仅相当于美国的11%。

2.农产品物流主体小而多,组织以自营为主。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数量多但规模较小,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既有经济实力弱、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户和个体摊贩,又有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经纪人、贩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终端大型零售商。

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以个体运输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贩销大户为主。虽然以上主体数量众多,但其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与销地市场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从而很难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销售份额。

我国农产品经纪队伍呈现“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自营为主、抵御风险能力弱”等特点。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以自营为主,但呈现多样化态势。目前的组织形式有自营物流形式、农业生产者和企业联合组建的物流形式、第三方物流形式。

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缺乏,技术水平落后。近几年,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陆路、水运及铁路设施逐渐完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为农产品的物流提供了最基本的设施保障。公路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村公路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最基本条件。交通部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公路总里达400.82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4.74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0.66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3.75万公里,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铁路运输、水运及航运的稳步发展也为我国农产品物流方式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还存在明显的短板,特别是基础设施中的一些设备,如冷藏运输车、冷藏库、专用仓库数量不足,大型农产品物流和配送中心以及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及设备等极度缺乏,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落后、成本和损耗率高。在农产品产后的预冷保鲜、低温环境下分拣、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以及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等方面,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技术较为落后,多数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导致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物流成本较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全程冷链物流服务的数量不足市场需求的5%;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到10%;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只有5%左右。

4.农产品物流企业业务增长快,盈利水平提高。201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10年全国重点400家物流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物流企业业务量增长较大,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明显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和盈利水平同比均涨幅明显。

5.仓储业规模增长较快,基础设施供应不足。2009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数据显示:2008年与2004年相比,我国仓储企业的数量、从业人数、总资产和营业收入都发生重大变化。仓储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仓储业的从业人数明显增加。仓储业的总资产大幅增长。仓储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幅增加。仓储业的规模化程度得到提高。资产亿元以上的仓储业数量虽然只占比5.0%,但其资产总额占比71.4%。亿元以下的仓储企业数量占比达95%,但其资产总额只占比28.6%。可以看出,近年来数量激增的仓储企业多为小型民营企业,而大中型企业的规模得到扩大。

但是,普查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物流业态来说,仓储业的规模较小、营业收入较低。我国目前仓储企业的仓库供应不足,旧仓库占比较大。

6.城市配送中心分布不均,多种配送模式并存。截止2009年年末,全国连锁零售企业拥有各类商品配送中心3426个,通过配送中心向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总额达到1.47万亿。其中,自有商品配送中心2819个(占比82.3%),自有配送金额0.96万亿(占比65.3%)。

我国配送中心地域分布情况:东部地区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数量较多,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数量则相对较少。其中,广东的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数量均位居第一,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的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的数量也都位居前六(见图2)。

(二)农产品批发业发展状况

1.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量小幅增加。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从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交易总额及单位成交额等方面来看,均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占地面积30亩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约有4093家,其中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有1672家,约占市场总数的40.9%。

2.成交额比重提高,发展更趋专业化。2010年,我国亿元以上批发为主和零售为主的农批市场成交额分别为1.39万亿元和0.22万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18.1%和13.8%。由此,2010年批发为主的市场成交额比重达到86.3%,较2009年提高0.5个百分点。批发为主市场平均成交额明显增加是上述比重扩大的主要原因。

2010年,批发为主的农批市场的数量较上年增长2.7%,增速较零售为主市场低3.9个百分点,但平均每市成交额增幅却达到15.0%,较零售为主市场同期增幅高8.9个百分点。

3.专业市场占主导,综合市场比重提高。2010年,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占据我国农批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数量、摊位数、年末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占比均在55%以上,其中成交额占比为65.9%,达到1.06万亿元。随着农批市场规模和辐射范围的逐步扩大,与专业市场相比,综合型市场相对发展较快(见图3)。

4.季节性市场成交额增加,产地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季节性营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达到527.29亿元,较2009年增长36.3%,增速比上年加快31.4个百分点,占农产品总成交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2.8%提高3.3%。

季节性营业市场通常以产地型市场为主,随着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的逐步形成,与之配套的产地型批发市场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0年,季节性营业的农批市场98.3%的成交额来自专业市场,其中又以蔬菜和干鲜果品专业市场比重最大,分别达到61.2%和13.8%。蔬菜和水果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强且不耐保藏是重要原因。

5.封闭式市场发展较快,初、中级市场比重偏大。2010年,我国封闭式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和平均每市成交额分别为8953.22亿元和8.95亿元,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长18.2%和15.2%,增速较露天市场分别高7.2和9.1个百分点。

与露天和其他等中初级市场相比,我国封闭型市场单体规模仍然偏小,平均每市成交额仅为上述两类市场的80.1%和73.7%。总体来看,我国露天和其他市场的成交额比重仍然偏大。2010年两者成交额比重合计为44.3%,较2009年仅下降0.4个百分点。退路、退棚进厅,封闭交易任重道远。

6.市场主要集中东部沿海,分布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农产品批发交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我国农产品批发成交额占比在5%以上的省市有6个,即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及河北,成交额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山东成交额为2272.92亿元,较2009年增长26.4%,超过浙江排在全国首位,市场份额也由2009年的13.1%,扩大到2010年的14.1%。

(三)农产品零售终端发展状况

农产品零售终端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到达并与消费者完成交易的最终环节,是农产品及服务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展示和交易的场所。我国当前农产品零售终端主要包括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连锁超市、集市、网络销售等。

1.农贸市场仍是零售主体。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国民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计划流通的比重日益缩小,我国以农贸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销售终端体系日趋形成。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万家左右。

农贸市场通常以经营蔬菜、粮油、果品、肉、禽蛋、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为主,一般由零散经营者组成集中、公开交易的农产品零售经营场所。农贸市场是居民购买主副食品的主要管道,是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重要商业设施。

由于农贸市场多渠道货源,市场商品丰富,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保证弹性的市场供应,并且较低的进货成本导致农贸市场商品价格低廉,成为农贸市场主要的竞争优势之一。据调查,60%以上的居民从农贸市场采购各类农产品。从品种来看,农贸市场在水果、蔬菜与水产品方面最具优势。

2.超市终端发展日益迅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城市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超市。此后,超市迅速在全国各地城镇中发展起来,并且开始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与传统的农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形成正面交锋。农产品超市的出现,对农贸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作为一种现代新型零售业态,目前我国的大型超市遍布郊区、乡镇,以连锁方式经营生鲜农产品,其农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也出现大幅上升,发展势头迅猛,对原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农贸市场一家独大的销售地位正倍受挤压。据《中国零售与餐饮连锁企业统计年鉴2010》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超市(含大型超市)连锁总店数量592家,连锁门店数量3.5717万家。另外,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6000多家生鲜超市。

3.直供直销渠道崭露头角。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我国各级政府开始大力鼓励外埠和本地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等建立小区直营菜市场和直营菜店,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拓展面向零售终端提供配送业务,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丰富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据农业部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年底,全国已有1.56万家合作社与超市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零售直销模式,不断增强和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网点,创新多种生鲜农产品零售新模式,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小区生鲜农产品直营店模式、批发市场在小区推行生鲜农产品车载销售模式等。

4.网上交易渐成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发展迅猛,然而我国农产品市场大多数仍处于初级现货市场阶段。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异军突起,在农产品零售终端方面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年商务部建立农产品销售电子平台以来,即时发布农产品供需信息,累计促成农副产品销售8000多万吨,成交额613亿元。

(四)农产品流通产业国际贸易情况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贸易总额快速增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8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我国为水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2%;大蒜、花生、烤鳗、苹果汁、香菇、蜂蜜、肠衣等农产品的出口量均位居世界前茅。

1.进出口规模下降,长期仍呈上行态势。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总体呈放大趋势,其中进口增长更为明显。农业部汇总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155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其中,出口总值607.5亿美元,增长23.0%;进口总值948.7亿美元,增长30.8%;贸易逆差341.2亿美元,增长47.5%。从2001~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4.6倍,其中进口增长了7.0倍,出口增长了2.8倍。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首现逆差,结束了此前长达20年的顺差格局。2008~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连续4年在100亿美元以上。2011年贸易逆差更达到341.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但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依然偏低,并且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我国商品贸易总额的5.5%,之后连续六年下降,到2007年降至3.6%,2008年以后有所回升,2011年升至4.3%,依然低于2001年时的水平。

2.出口竞争力有所提高,产业基础薄弱。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累计达到1.9123万家,同比增长了548家,增速为3%,其中年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02家,较2005年增长了1.1倍。与美国、巴西等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仍占我出口企业总数的70%以上。从企业性质来看,私营企业目前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10年全年累计出口额219.4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占出口比重44.9%;三资企业累计出口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国有企业累计出口65.8亿美元,同比增长9.5%。

3.出口以劳动密集为主,市场集中度高。过去十多年,整个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相符的。2010年,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三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的27.1%、32.1%和5%,三者合计为64.2%。2010年,畜禽产品出口额为24.4亿美元,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7.5%左右下降为5%;水产品出口额为132.3亿美元,继续保持增长;蔬菜、水果及其制品出口在加入WTO后增长迅速,所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由2002年的23.3%增长到2010年的32.1%。2010年,蔬菜、水果及其制品出口额为157亿美元,超过水产品,成为出口的第一大类农产品。

(五)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发展状况

贯穿于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服务、金融服务和食品安全服务等,都是农产品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产品信息服务的供给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专业网站与政府公共服务网站都已建立,基本的信息设施也深入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在逐渐兴起,这些都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信息化作出了贡献。

农村金融与农产品金融服务逐步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及小额贷款在农村地区的业务规模逐渐扩大,同时有民间金融作为补充,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则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金融支持,甚至是基金的青睐。农产品期货、远期现货、大宗现货交易均初具规模。

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企业自身积极性较高,一些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产品追溯体系,政府在食品质量安全及流通追溯方面的投入也逐渐增加,这些工作均保障了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农贸市场成交额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2018年前20家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按成交额排名)
全国首家农贸市场
———沈阳北行农贸市场
2017天猫双十一成交额1682亿元 全球共振创造新高度
《花乱开》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