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空间尺度研究

2012-08-01 07:30
山西建筑 2012年29期
关键词:同济组团功能区

唐 静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张永和在“小城市”一文中提出了一种用设施来定义城市的假设。那么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高校在校学生)正是相类似地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具有完备设施的大院里,这就是大学校园。近几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飞速的发展,校园规划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校园规划和建设质量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以下选取校园空间尺度问题进行研究。

1 尺度

尺度是城市设计评价空间形态的重要指标,适宜的尺度是保证人性空间产生的基础。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刻地体会到[1]。这些尺度适宜的城市和空间带给人们的是亲切感和归属感,让人们乐于在此驻足、休憩、交流、娱乐,乃至思考。

1.1 校园尺度

大学校园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内涵,它不仅是提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物质环境功能,更是学生们智慧与激情,才情与创造力迸发的场所。所以校园空间作为大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物质载体,对其尺度的适宜程度的要求会更高、更具体。

1.2 当前校园存在的尺度缺陷

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和建设规模由于扩招、合并等原因大幅增长,新建校园占地面积也日益扩张,出现了许多用地面积在1 km2以上乃至数平方千米的超尺度校园和大学城。用地规模的扩大固然有利于教育设施的建设,但如果校园规划不对大型校园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设计,忽视超尺度所带来的空间分散、尺度失衡等不利因素,将导致在实际运行中产生大量的使用问题。如某些大型校园仍然沿用小尺度校园的单一功能分区模式,导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活动区域的距离不断扩大,超出了合理的步行尺度。“哑铃式”的规划结构给校园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见图1),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图1 采用非机动车作为校园交通工具的校园景象

2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与同济校区的尺度比较

选取这两个校区进行比较,首先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同济校区本是一所独立的大学(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被华中科技大学合并。它们不仅享有教师以及其他资源的共享,在教育方针以及校园建设方面的步调也基本一致。其次,两个校区在地理位置上很具有代表性。同在武汉,一江之南北。汉口与武昌两镇的历史人文风貌,区域地形,居住密度等的差异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两校区的空间质量。再者,两个校区在校园空间尺度方面有着显著的代表性,因此值得比较和探究。

2.1 规划形式

同济校区坐落在汉口最繁华的地段,用地紧张,其规划方式属于集约紧凑型。相比华科大主校区,同济校区只相当于一个学院或者学部。所以它在规划上的功能分区和组织方式相对简单。以教学功能区为核心,其他辅助功能区皆为之服务而展开。教学区又被细化为几个小组团,但位置相当集中。其他辅助功能区位置布置的则比较灵活。如学生住宅区和职工住宅区是交错布置的,并没有严格的划分“不可逾越”的界限。

而华科大主校区占地7 089亩(472 km2),用地宽裕,属于大尺度的校园。华科大主校区的规划模式类似“井”形,它就像一个未完成的魔方所展开的平面。相同的颜色代表一种功能,多半集中在一起,但由N乘以一小块方格所组成的区域形状有多种可能,魔方上“落单”的零星的色块,则被安置为其他所需面积较少的辅助功能区。华科大主校区以不同院系的不同功能进行划分,以教学楼为据点,学生宿舍区围之展开。与同济校区显著的不同在于职工住宿区相对独立,皆分置在校园北面。如果以不同颜色来标记不同的功能分区,那么可以清楚的看到它是大面积不同色块的成片布置。

2.2 功能与尺度

传统校园尺度亲切的外部空间(街区尺度多在70 m~100 m之间)最有利于学生交流活动的发生。在学生日常活动的空间范围中,体现在校园功能区域的相互距离上。

同济校区较之主校区,在步行尺度上舒适很多,基本不用借助非机动车,就能较好地满足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并且由于在小面积内有多种功能区域的“混杂”,即区域功能的多样性,使得这样的校园更富有人文气息,更具有活力。哪儿有活力,来访者就往哪儿走,他们在分享这里的多样性,同时也为这里的多样性加了一把力。而华科大主校区校园以专业为组团的划分方式,使得学生上某些公共课时不得不选择非机动车为交通工具,并且大量的车流同一时间的蜂拥行进,也给校园带来了不小的交通压力和安全隐患。由于大面积单一功能区的成片布局(上述所提),学生在校园中不愿过多的停留,都是行色匆匆地从起始点直达目的地,以至校园难以聚集人气,也就难以形成生趣盎然的校园空间景象。

相反,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短捷的步行交通及感觉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1]。

一般而言,5 min~10 min,即400 m~800 m的步行距离是公认较为舒适的步行范围,超越这一距离则不利于步行活动的发生,而更依赖于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交通方式,因此可以作为校园功能组团规划的量化基准。

2.3 尺度的感性需求与理性分析

同济校区组团内部结合日照间距及户外活动的使用要求形成小尺度的院落空间,形成互相支撑、资源共享的教学综合体。处于小空间中几乎总是更令人兴奋,人们既可以看到整体,也可以看到细节,从而最佳地体验到周围的世界。而主校区带给人的空间感受则大不一样,即使是阳光普照的日子,校园里的大部分空间给人的感觉也是寂静安谧。行走在校园的路上至少20 m才能遇到一个人,校园空间难以聚集人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尺度问题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校园在规划之初所划定的面积较大,规划之时仍按照小尺度校园单一功能分区的形式,只是同等比例的拉大了各功能区域的距离,同等比例的扩大了节点的面积。这样就造成了不太适宜的步行尺度,给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不便,也给校园交通系统带来不小的压力。

2)看似校园每个功能区的布局充实而丰富,整体平面比例恰当,形式优美,但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脱节。新建教学楼,食堂等建筑物追求雄伟壮丽,也为了与环境尺度比例和谐,建筑物本身体量较大,且位置相对独立,造成学生流动于各建筑之间的频率较低。校园缺乏整体归属感也就难以形成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象。

3)校园大面积划分功能区域,各个功能区之间没有较好的联系性和连续性,布局规划生硬,分区界限严格清新,缺乏灵活性与偶然性,造成了单一功能区域之间所谓的“危险的真空地带”,再加上缺乏合理集中的商业,学生途经这些场所,只会匆匆逃离或者主观忽略,不会驻足欣赏或漫步其间。

3 人性尺度的多中心校园规划

在大尺度的校园用地条件下,如仍然采用“摊大饼”式的单一功能分区模式,组团规模过大必然与适宜的尺度控制产生矛盾。因此,应借鉴现代城市设计用地布局中所提倡的“混合使用”和“多中心”规划理念,根据学生实际使用情况,规划适宜的组团规模和使用功能,使不同功能组团保持在合理的步行距离内。功能分区由集中趋向分散,从单一的大型片区向多元的小型组团转化,这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大型校园的使用问题,也有利于打破当前僵化的规划思路,为创造多样化和个性化校园提供更多的手段。

4 结语

大学生需要的是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亦可相互交流思想火花的场所。尺度适宜的高质量校园空间,在产生功能多样性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多方面需求,也丰富了校园的生活气息,展现了校园所特有的活力景象,将高校校园人文主义精神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比照分析现有校园规划的典型案例的空间功能需求,将有助于专业人员从中总结出赋予人文主义关怀的宝贵经验成果,同时对当下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丹]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吴 思,汪 杉.大学建筑交往空间初探——以华中科技大学三栋教学楼为例[J].华中建筑,2008(26):11.

[3] 素 平.城市设计视角的校园规划实践研究[J].华中建筑,2011(8):99-101.

[4] 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5-56.

[5] 王 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猜你喜欢
同济组团功能区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无损检测进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